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妍  刘嘉毅 《东南传播》2013,(9):154-156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孝文化之所以能够引领企业崇"孝"热潮并迅速成为中国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正在于它在企业中以孝道、孝义、孝行为主体传播内容,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拥有较强的文化接近性与文化管理价值。同时,与西方企业文化相比,正是通过其同心圆传播路径及复合传播模式形成的特殊传播机制,孝文化才为企业获得了由内及外的多重传播效应,展现出强大的企业文化力量,它同时也说明企业管理、传统文化与现代传播的结合已成趋势。  相似文献   

2.
在品牌传播过程中,跨国企业和他们的品牌凭借高知名度和美誉度代表母国文化,并通过丰富多样的营销活动和广告传播,与目标公众展开多维度的情感说服沟通,通过蕴含其内的企业文化基因输出母国的文化价值,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外交。"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文化传播除了需要重视传统的官方渠道还需要重视本土企业的文化传播价值和文化外交潜力,为开拓中国优秀文化传播渠道贡献力量。同时在政策上给予外围支持,而不是直接介入企业营销传播活动。培养具有世界格局眼光的跨国企业家。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视域中的对外文化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对外文化传播,有利于塑造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增强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渗透力、吸引力、亲和力,从而使其发挥更大作用。通过对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现状的反思,我们认为必须提升中国文化的创新能力。当前国际关系格局中的对外文化传播应该注意内容的选择;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道路;在具体运作方式上应当充分运用市场手段、经济规律,企业为主、政府支持;在传播的技术手段上应当充分注意新兴传媒手段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7,(6):37-43
本文主要采用跨文化传播理论中的"文化力"(cultural force)理论,考察中国流行歌曲的跨文化传播对非洲青年群体认知和理解中国国家形象的影响机制。通过对非洲国家苏丹42位学习汉语的青年的深度访谈,本文归纳出中国形象通过流行文化路径实现跨文化传播的三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建构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的"流行文化路径",即在跨境流行文化产品中有意识地植入符合中国文化逻辑的普遍性意象,从而令海外受众在娱乐消费中获取对中国国家形象积极、正面的认知。  相似文献   

5.
何宇 《新闻爱好者》2011,(17):20-21
本文试从"动画传播"的概念入手,解析美国的动画文化及其附属的商业价值是如何在不乏文化壁垒和政策限制的中国,通过其特有的传播路径取得文化涵化,实现传播价值的。借此启示本国动画在全球化语境中应加强受众市场定位,提升传播效力。  相似文献   

6.
中国电视文化理念的嬗变和趋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概括了当下中国电视文化理念的七种趋向与态势一,电视机构由"单一经营型"趋向"多元经营型";二,经营方式由″政府拔款"趋向"资本市场运作";三,传播观念由平面的"宣传理念"趋向立体的"传播理念";四,传播方式由"综合频道"趋向"专业频道";五,传播意识由"频道观念"趋向"品牌意识";六,传播思维由"趋同思维"趋向"另类思维";七,传播文化由"宣传中国文化"趋向"中西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7.
"一带一路"建设不仅开拓了经济领域互利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也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了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力,更扩大了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文化传播;文化传播助推"一带一路"建设;语言是"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的重要支撑;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实现合作共赢。  相似文献   

8.
网络文学作为新时代语境下我国网络文化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传播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历史使命。文章通过考察网络文学海外传播的现状,揭示出网络文学当前所面临的版权不清、翻译质量参差不齐、作品内容空心化和单一的商业模式等现实困境。加强网络文学的国际传播能力,需要在政府的顶层引导之下转变发展思路,坚持内容为王,创作并传播符合主旋律精神的"高峰之作"。网络文学界应积极参与海外传播和竞争,增强国际话语权,从被动"拿过去"到主动"走出去",为丰富与周边及欧美国家文化交流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9.
蔡帛真 《报刊之友》2014,(2):126-127
我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不仅使得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展现自身魅力,也成为推动本国经济拓展海外、提升中国世界地位、营造良好国际形象、与其他国家及人民联络感情的重要途径之一。故而在国际传播中,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显得愈加重要。文章基于我国古今文化传播活动的梳理,从政府主导及民间活动两个文化传播推动模式分别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影响力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化符号开始融入外国电影并逐渐受到全球受众的关注。本文就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系列中的中国文化符号的应用及传播为例,对好莱坞电影文化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内容以及传播过程中的不同因素的考量和受众进行分析,总结好莱坞常用的中国文化符号传播策略与手段,以期促进中国电影市场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传播,实现中国文化符号的全球传播,塑造更为正向良好的中国形象,实现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与共生。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9,(4):45-51
本文通过对美国、加拿大两国潮汕移民的深度访谈,借助文化力理论和福斯特的阐释模型,分别从语言、生活习惯、人际关系和价值观四个维度,考察作为中国地方文化的潮汕文化在欧美社会实现有效跨文化传播的路径。本文认为,实现积极而有效的跨文化传播必须在提炼和优化本土文化的外显性符号层面下功夫,同时要重视海外华人社群,尤其是其中具有特定便利和优势的传播主体人群所发挥的作用。本文进而指出,在日常文化表征层面,对"地方性"的强调则可以凸显出文化的活力和魅力,令海外受众有更加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以选择和认同。  相似文献   

12.
在"西强东弱"的国际传播背景下,国内迅速发展的传播技术建立起了宏大的现代传播构架。但是对于消解西方文化霸权、实现中国"新闻强国"的目标来说,最终还是要聚焦在适合国际传播的传播模式上。中国媒体对外传播存在传播对象针对性模糊、传播方式非国际表达,反应机制迟缓等问题,是急需突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文学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传播文化的助推器。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然而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成效却并不显著,优秀作品缺乏优秀译者,对外传播形式过于单一,缺少营销推广,版权代理制度不成熟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步伐。文章结合中国文学传播的历史和现状,从传播模式的五个环节去探析中国文学传播的困境及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能够为中国文学文化传播提供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会峰 《出版广角》2019,(15):33-35
中国文学"走出去"实质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更重要的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因此,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道路上,国家主管部门、出版企业和知名作家应各司其职,发挥各自的优势,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  相似文献   

15.
适应中国加强对外文化传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要求,文化对外传播应走出"依附型"的轨道,积极探索转变传播范式。应立足"全球化的文化大格局""数字化的传播大格局",推进以价值观诉求为核心、以话语创新为支撑、以形象和软实力提升为目标的"对话传播",推进以"互联网+"重构传播要素及模式的"精准传播";应遵循文化对外传播的特殊规律,积极推进以故事为载体的"故事传播",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中国智慧,提升文化对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6.
任何优秀的企业文化都需要传播,并依赖传播来建立、推广和发展自身。企业故事是诠释和传播企业文化理念的有效途径,企业文化的传承和扩散需要借助一定的故事。掌握用故事推广企业文化的方法,并在管理中充分运用企业文化故事,实现文化理念的有效传播是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凤凰卫视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一种“凤凰现象”,可以说创造了我国电视传媒界的一大奇迹。  相似文献   

17.
文化类真人秀节目近些年成为电视节目类型中的后起之秀,它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影像化表达方式相结合,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与较高的收视。其中,我国首档以"穿越"为题材的综艺节目《咱们穿越吧》,通过历史架构和叙事手法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融入娱乐的外衣当中,挖掘符合现代社会价值认同的传统文化新内涵,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实现寓教于乐。本文以该节目为例,从体验式传播、通俗化传播、仪式化传播、符号化传播等角度分析其如何成为将文化传承与大众传播进行结合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18.
陈邵桂 《当代传播》2012,(5):92-93,102
《湘江评论》是毛泽东在五四运动时期创办的湖南省学生联合会机关报,传播先进文化引导一批知识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总结先进文化在近代中国传播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如何传播"的问题,是先进文化在近代中国传播第三阶段的重要媒体。因此,《湘江评论》在中国近代文化传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国际上对于中国本土文化的关注逐渐增强,如何在全球文化冲突和寻求文化身份认同的浪潮中实现中国文化的有效传播,是新闻业界当前应当思考的课题。中国文化包含诸多素材,如中国文学、中国电影、中国武术文化、国学等,这些具有中国特色内容的文化元素要想实现跨地域传播,需要找寻到国际化和本土化之间的契合点,要以和而不同作为中国文化跨境传播的文化诉求,重新塑造中国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20.
刘佳 《传媒》2021,(10):73-76
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巨大的转化势能和可待激活的"引爆点",以创意赋能、短视频助力传统文化传播普及、"云动力"推进中华传统文化数字化转型为路径,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彰显文化自信、深化传统文化全球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