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夏曾佑(1863—1924年),浙江杭州人,字穗生,号穗卿,又号碎佛,笔名别士,为晚清数学家夏鸾翔之子,光绪十六年(1890年)中进士,授礼部主事。他与梁启超、谭嗣同等人交往密切,为“讲学最契之友”。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汪康年、梁启超创办《时务报》,他曾为之撰稿。光绪二十三年,夏曾佑离京至天津育才馆执教,与严复、王修植等创办《国闻报》,宣扬新学,鼓吹变法,认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不除,将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夏早年治今文经学,后又系统地接受了西方进化论学说,形成了他的“民智决定论”和“教育救国论”的文化史观。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应商务印书馆之邀,用章节体编写《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辛亥革命后,出任北洋政府教育部普通教育司司长,后调任京师图书馆馆长。1924年在京病逝,享年61岁。 《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是夏曾佑一生中最重要、也是唯一的史学著作。全书分为两篇,4章170节,为章节体中国通史,于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二年(1904—1906年),由商务印书馆分3册陆续出版。夏曾佑鉴于中国历史古老悠久,内容繁富庞杂,而历代史书所记又是前后矛盾,歧义间出,难以达到鉴往知来的要求。因此,他撰写此书的宗旨:力求“文简于古人而理富于往籍”,“以供社会之需”。全书“总  相似文献   

2.
李开军 《文教资料》2001,3(2):134-142
夏曾佑 ( 1863— 192 4 ) ,字穗卿 ,浙江钱塘县 (今属杭州 )人。他是中国近代比较有名的诗人 ,曾被梁启超视作“诗界革命”三杰之一 ;学问也不错 ,他的《中国古代史》曾是风行一时的读物 ;民国后他还曾出任京师图书馆馆长 ,也算个风云一时的人物。但在他离世只有 70多年之后 ,关于他的生卒时间就已经出现了很多种不同的说法。关于生年共有 3种说法 :1861年、 1863年、 1865年。主1861年的有 :北京大学中文系 55级《近代诗选》、钟鼎《近代诗一百首》、夏丽莲整理《夏曾佑穗卿先生诗集》 ;主 1863年的有 :朱信泉、严如平主编《民国人物传》、…  相似文献   

3.
夏曾佑是中国近代新史学流派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将中国传统的今文经学与西方先进的进化论思想相结合,形成了以变通和进化为核心的历史观,并以这种历史观为指导,对中国古代史进行了分期。同时夏曾佑在进行历史研究时,注重将历史与现实结合,综合地看待历史。  相似文献   

4.
车祎 《中国教师》2014,(21):94-95
<正>金克木先生写过一个集子,叫《书读完了》。书中讲了一则轶事——1912年,年轻的陈寅恪拜访夏曾佑先生,夏先生跟陈寅恪感慨道,自己不会洋文,只会看中国书,结果近来已觉得没有书可读了。陈寅恪当时对夏曾佑先生"书读完了"的感慨十分吃惊,直到几十年后,陈寅恪自己也到无书可读的境界时,终于理解了先生当年的话。但我却简直是一头雾水,书怎么可能读完呢?最初了解金克木和他的这本书,是缘于我们文学院的王向远老师。王老师会给大二本科生开东方文学  相似文献   

5.
在上海兴业路的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出口处,有一幅董必武的题词:“作始也简,将毕也钜。”董必武同志是出席中共“一大”的代表。他在1956年2月11日,满怀激情地重访35年前党的“一大”会址。当时董老已70高龄,但身板硬朗、精神矍烁(jueshuo)。当时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毛泽东十分爱渎鲁迅的著作。还在延安时期,1938年1月12日,他给当时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任主任教员的艾思奇写过一封信。他写道,“我没有《鲁迅全集》,有几个零的,《朝华夕拾》也在内,遍寻都不见了。”这说明在写此信之前,毛泽东已经读过一些鲁迅的著作,但限于当时的客观环境,他还没能系统地读到鲁迅的著作。  相似文献   

7.
我们已经学过“million”(百万)这个词。同学们,恐怕你们不一定知道它的来历还与我们中国有关呢! 13世纪,威尼斯有一名叫马可·波罗(Marco Polo) (1254-1324)的旅行家在东方游历了24个年头。回国后,他经常向人们讲述他在各地的见闻。当他讲到“天朝”(当时对中国的称呼)人口众多,物质丰富  相似文献   

8.
据考证,本世纪最早来到中国的音乐家大约是克莱斯勒。他第一次迈进中国国门是1923年。当时,他在北京举行了两场个人演奏会,出席首演的有黎元洪大总统和“满朝文武”。  相似文献   

9.
作为“近世诗界三杰”之一的夏曾佑,其诗却极少有人研究。有鉴于此,本从悲怆凄凉的情感基调,含蓄蕴藉的传达技艺,情景交融的审美意趣这三个方面初步探讨夏曾佑诗歌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0.
“白话文运动”历史轨迹的重新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进入近代历史阶段。有识之士们痛感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日趋严重;同时,也开始认识到学习西方的长处以补自己的短处,这就包括了从“船坚炮利”到“中体西用”的技术,乃至政治体制、文化改革、人才选拔,一直到启蒙大众。 伴随着戊戍变法的维新运动,谭嗣同、夏曾佑和梁启超等人倡导“诗界革命”、“新文体”以及“小说界革命”等等。 这些涉及文学及文学表达的企求,实际上都已逼近到“白话文”问题。 中国的语、文不一已经是历来以久。语、文不一,既造成了口头语与书面语的分隔,同时,又对没有文化或文化不多的社会底层,尤其是劳动者的文字表达造成了障碍、困难与窒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已逾“不惑”之年。我与王瑶同志之间,由于某些客观原因,有五分之三的时间,仅知其名,未见其人,只是他的著作的读者。到“四人帮”垮台,拨乱反正,我才约他为徐州师院编的《中国现代作家传略》写自传,但他实在谦逊,迟迟没有交稿。一直到1979年1月,教育部高教二司为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学院三校的中国现代文学教研室协作编选的一套《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而召开的由二十多位教授参加的审稿会在北京大学举行时,我才和他会面,在会议上共同发起建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会。当时,我便重申前请,促使  相似文献   

12.
1973年10月,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全国政协召集学习会。会上有人逼着梁漱溟对批林批孔表态。当时已81岁高龄的梁漱溟先生就像过去在北京大学讲坛上授课那样侃侃而谈。他从阐述中国文化入手,肯定了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学术上的成就,并说:“林彪是不是要走孔子之路、行孔孟之  相似文献   

13.
1943年。纽约。全美最高智慧人士聚集一堂。来自加拿大、美国、墨西哥等几百所高等学术机关的专家学者,在这里纪念哥白尼逝世四百周年,并表彰“现代具有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十大伟人”中,有爱因斯坦、杜威、福特……而最年轻的一位,叫晏阳初,当时他50岁。他是唯一的亚洲人。当然也是唯一的中国人。他的“革命性贡献”,是他投身的平民教育。今年96岁高龄的晏阳初,从事平民教育已70余年。我省武冈师范的前身——衡山乡村师范学校,便是他当年从事平民教育的基地。武冈师范也是晏阳初在祖国大陆从事平民教育数十年后唯一保留下来的一所学校。  相似文献   

14.
张謇是中国近代史上有显著实绩和广泛影响的实业家、教育家,他于1895年“退屏江海”,在南通励精图治,兴实业、办教育,其教育思想之先进,办法之科学,影响之深远,在当时是罕见的。他办教育的经验,对后人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期人民知有国”是他办教育的根本宗旨。  相似文献   

15.
他8岁接触电脑,13岁成为当时网民年龄最小、网历最丰富的“网络专家”。1999年,他的个人网页“琪缘电脑网”被“广州视窗”评为“国内50大个人网面页”之一。如今,他已是网络百万富翁。他就是16岁的少年网络老总、被誉为中国小盖茨的李琪缘。天生的“破坏分子”1984年,李琪缘生于重庆市一普通工人家庭,爸爸李宽昂在总工  相似文献   

16.
《少年月刊》2023,(8):4-7
<正>未来的中国1932年的中国,有这样一则关于梦想的征集启事——“你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的?”当时,大学教授郑振铎说,他心中的未来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快乐的国土”。《中学生》杂志的编辑叶圣陶认为,未来中国应该“个个人有饭吃,个个人有工做”。作家巴金的梦想是“靠着自己的两只手生活,在众人的幸福中求得自己的幸福”。  相似文献   

17.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 后,在由广西南宁青年学生军组成的反帝爱国游行的队伍中,走着一位年仅十五岁的少年。由于他接受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目睹了当时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军阀的残暴,他想,如果我们有一支自己  相似文献   

18.
英俊的加拿大人“大山”,在中国已经可以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明星,他本名叫MarkRowswell,中文名字叫路世伟。在加拿大念大学时,他突然对神秘的东方文化感到好奇,选修了中国语言文学。后来,大学毕业了,就觉得应该去中国这个神秘的地方看一看。1988年他到了中国,进了北京大学。他说自己的这个“大山”名字其实是从北京大学食堂师傅“许大山”那里偷来的。原本这个名字用在自己的小品节目里,后来就成了他自己的名字。他没有想到,他竟歪打正着成了一个洋笑星,他找了一个中国媳妇,有两个可爱的孩子。儿子1995年7月在协和医院出生,当时大山特别高…  相似文献   

19.
鲁迅虽然没有系统的文化理论专著,但其丰富的著作有极为深厚的文化内涵;他在不同时期的思想言行反映了他文化观念的变迁。本文认为,鲁迅对文化层面由表层到里层、由片面到全面、由孤立到联系、由偏激到辩证的认识过程是其文化观念变迁的基本轨迹。一鲁迅生于1881年,上距鸦片战争40年、洋务运动20年。当时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维新思想在中国已发展成为有一定影响的社会思潮,先进的中国人大多认为“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1898年,鲁迅“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呐喊·  相似文献   

20.
苏舜钦政治诗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县)人。他生活的时代,宋王朝已经历将近半个世纪,当时的社会是“有治平之名而无治平之实”,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已日益暴露。在他出生前四年,即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契丹便大举侵宋,结果达成“澶渊之盟”。到他正式从事政治活动时,矛盾更趋尖锐。宋王朝在抵抗外族入侵战斗中屡遭失败,国势日见衰竭,仁宗不得不于庆历三年(1043)任用范仲淹、富弼等一批老臣推行“欲尽革众弊以纾民”的所谓“庆历新政”。面对这种政治形势,“少慷慨有大志”的苏舜钦积极支持并参加了“新政”。因此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也就成为其政治活动的一部分。他曾“数上书论朝廷大事”,并上疏范仲淹“奋舌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