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朱熹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他的以理学为精神内核的服饰美学,在其繁博宏富的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本文试图从理性本体论、伦理学本体论和“中庸”与“中和”特色等三个视角,来阐释他深湛的服饰美学思想及其对中国儒家服饰美学思想在继承和发展上所产生的重大作用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闫超 《天中学刊》2002,17(6):117-118
一定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在一定的音乐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远古的音乐美学思想,起源于人们用音乐宣扬道德教化,用音乐吻合事物本源这一社会功利性的认识。如《夏书》曰:“九功之德,皆可歌也,谓之九歌。六府、三事谓之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这里,九歌所颂的“六府”已被明确视为“百物”之本源。到了春秋时期,逐步形成了儒家、道家两大音乐美学思想,到三国两晋时形成了以嵇康为代表的音乐美学思想。 一、儒家音乐美学思想 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应从孔子谈起,孔子是中国古代艺术美学的奠基人之一,孔子的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3.
孔子儒家服饰美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服饰审美文化千祀不易的历史积淀和深厚基础。本文着重阐扬孔子关于“文质彬彬”的观念形态的“质”即服饰以“礼乐”文化为底蕴的“内容”,与服饰的形制、颜色、纹饰、佩饰及质料等“形式”即“文”之间的辩证统一的服饰审美文化观念。这不仅是孔门儒家,也是中国古代服饰美学思想目的论的核心内涵。  相似文献   

4.
服饰描写是小说美学的一部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相关的思想化背景。中国古代小说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因此,结合传统儒家思想的“和”“同”之论,从服饰与人关系的角度,可以论证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服饰描写具有形神兼备和谐美特征。研究这种特征不仅能够深化 服饰美学的研究基础,丰富古典小说的研究方法,还有利于促进当代小说的创作实践,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孔子儒家服饰美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服饰审美文化千祀不易的历史积淀和深厚基础。本文着重阐扬孔子关于“文质彬彬”的观念形态的“质”即服饰以“礼乐”文化为底蕴的“内容”,与服饰的形制、颜色、纹饰、佩饰及质料等“形式”即“文”之间的辩证统一的服饰审美文化观念。这不仅是孔门儒家,也是中国古代服饰美学思想目的论的核心内涵。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诗经》的细读,解析了这一早期百科全书中阐发的先秦时代的服饰美学思想,对服饰这一人体包装中透露的多种文化功能和哲学观点做出梳理,并进而解读中国古代“文质彬彬”的美学观念。  相似文献   

7.
在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获得满足之后,产生了对多种美好事物的追求。在这时,运用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进行正确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社会管理观察点和田野观察点的特定环境中的生活际遇使美学学者增强了审美实践意识和政治关怀,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审美思维格局。当前在劳动对象方面,如何正确地把握其规律,以更好地进行审美实践活动,是中国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需要注意解决的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既要注意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审美意识看作是由一定的社会存在和经济基础决定的一种社会意识和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结论,又要注意美的事物产生的特殊性及其与物质生产的发展之间的不平衡性,还要注意审美实践的时代性。通过积极地进行审美实践,弥补物质实践在人的全面发展进程中的欠缺,使两者互相发挥优势。  相似文献   

8.
以服饰词作为人物社会身份的代称是中国古代常见的借代现象,这一借代现象的产生,源于人们以服饰作为判断人物的社会身份的依据这一心理认知。通过对这一特殊借代现象的考证梳理,可以反观中国古代严明的社会等级制度。  相似文献   

9.
文人画是中国美术史上一个重要现象,构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统一的中国古代哲学与美学精神。“新文人画”的产生有它的社会必然性,但“新文人画”承袭了入世遁世的思想.这就使得新文人画家也同旧文人画家一样抛开活生生的社会客观,逍遥避世,“采取了自性解脱的态度,在笔墨中寻求着一个理想的世界,自得其乐”。故“新文人画”应强调道德人格精神,重构艺术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在一定程度上关注重大历史题材与当代文化问题,这样才能使“新文人画”真正成为现代意义上的文人画。  相似文献   

10.
丰子恺美学思想的核心是其对于“艺术的心”的阐释,这是一种兼具“绝缘”与“同情”的艺术精神,通过对儒道释传统文化的思想的吸纳与融合,丰子恺将两者统一在“童心”当中。这一理论也决定了丰子恺对于艺术与人生关系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高校学生呼唤职业指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职业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社会所承担的一定职责和所从事的专门业务。不同的职业组织、职业活动、职业收入,影响不同人的社会地位。美国社会学家布劳和邓肯根据人们从事的职业衡量人们的社会地位,认为决定人在社会中的地位、阶层的标准是权势、声望和经济收入,而这三者都植根于职业。因此,当一个人在选择职业时,他不仅选择职业的种类,同时也在选择未来生活的方式。职业文化、职业语言、职业思想以及职业服饰等诸多因素都会对从业者的工作与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更会影响到从业者对其后代的教育与培养。所以,人们在选择职业时便会产生…  相似文献   

12.
从美学角度探讨当代小说中所蕴含的“游戏精神”。“游戏精神”是构成当代小说的思想意蕴和美学特征之一,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和一定的审美功能,但也存在着某些消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军戎服饰作为一种物质产品,除了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外,它还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本文以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为背景,中国古代传统审美思想为依据,挖掘中国古代军戎服饰中深层的文化内涵,说明了军戎服饰中所蕴含的特殊的审美思想和精神指向。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悲剧与西方悲剧在故事结构与结尾上有很大的区别,往往喜欢以大团圆收场,这主要是由于中西方的文化背景、社会现实、民族心理特征和审美情感等不同所造成的。中国固有的伤、道思想以及重“神似”、重“意境”等传统美学精神,是中国古典悲剧产生的土壤,在它们的影响下,中国古典悲剧形成了它独有的魅力。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的美学传统中,一直存在着“错采镂金”和“芙蓉出水”两种不同风格的美感.这两种美感贯穿了中国整个美学史,相反相成、相济互补地推动着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发展。本文从美感溯源、美的呈现、美学观的互补三个角度展开对这两种美感的比较和分析,指出两者在哲学思想上体现出儒道互补精神.在美学观上则反映为功利论美学观和超功利论美学观的互补。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讲究等级秩序尊卑贵贱的礼制社会,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普遍重男轻女。女性服饰作为一种形象化的思想,也折射出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传统女性着装不能随心所欲,必须符合隶属于男性的身份地位,同时严禁服饰通过女性体貌的外显可能对男性产生的挑逗,并且妇女服饰必须符合男性社会的审美标准。传统社会通过上述种种法则和潜意识规范,束缚着女性。传统服饰充分体现出传统社会的抑女性。  相似文献   

17.
旗袍是女性服饰之一,它作为中国传统服饰的典型代表,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装饰,更是一种符号象征。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及审美情趣的物态化形式之一,其中凝聚了中国哲学和美学的深厚意蕴。本文从旗袍的产生和发展衍变入手,旨在探析隐藏在其后的中国传统审美心理与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8.
墨子,是战国初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从“万人不可衣短褐”所演绎出来的狭义“非乐”观和“衣服带履,便于身”的广义“非乐”观,是他实用主义的“非乐”服饰美学思想的核心内涵;既有相对的进步性,又有相对的局限性。他所揭示的关于“染苍”、“染黄”的服饰审美文化现象与社会风尚紧密联系的学说等,则是对中国服饰美学思想蕴涵的丰富和贡献。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焕然一新。随着大众价值观的变更,在审美领域便有审美新潮的不断涌动与审美风尚的巨大变迁,而这些变化,又将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推动社会变革,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使审美进一步走向大众。这一切变迁既随世界潮流,又不乏鲜明的本土特色,给当代美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服饰社会角色的意义与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服饰是人类为了生存而创造的物质条件,也是人类在社会生存活动中所依赖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表现元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分担着各自的角色,而服饰作为表现不同社会角色的重要物质手段,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本文从服装社会学、服饰心理学的角度剖析服饰社会角色的意义及功能,以期在服饰文化的研究中找到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