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转喻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重要认知方式,但是转喻的研究远远少于隐喻的研究。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主要从理论和语用实际应用方面对转喻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对转喻的本质和分类作简要的概述。  相似文献   

2.
价值本质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方法论革命的集中体现,也是其对资本主义制度科学分析的一把钥匙。深刻理解马克思对价值本质的方法论意义,才能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理解;才能正确认识制度分析中的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近 20年的教学过程本质讨论中,有论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教学过程的本质,并进行了理论论证和实践分析。其中典型的有代表性的观点大致有:特殊认识说、认识发展说、交往说、实践说 (含教师实践说和学生实践说 )、知情统一说、多本质说、层次类型说、价值增值说、创造性本质说、审美过程说、关联说、学习说、传递说等。自 20世纪 80年代以来,我国教学理论界展开的对教学过程本质的探讨,客观上提高了人们对教学过程本质的全面认识,对教学实践走向多样性和丰富性也起到了多元化的理论指导作用。但由于对教学过程性质的认识片面和追求统…  相似文献   

4.
价值不是实体范畴,而是关系范畴,是表征客体与主要需要之间的关系,是客体对于主本需要的功能和效用,是主体在清醒地认识自己的需要和客体属性的基础上,对客体运行发现或改造的结果,是主体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和实践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5.
价值理论是当前理论和实践的重大问题。劳动决定价值的观点难以正确说明当前重大的现实问题;而非劳动因素如何决定价值.特别是如何使价值增值尚无合理的解释。从价值本质理论看:价值的本质是人们之间社会关系,价值决定的基本要素在形式上表现为劳动和资源;价值的形成和增值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体现了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价值是标志主体与客体之间利害关系的一种哲学范畴。任何价值都是具体的,亦即随着时间、地点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价值有大小与性质之分。从性质上说,价值可以划分为正价值、零价值和负价值,通常我们将正价值简称为价值。价值不仅可以被发现、被创造,而且还可以相互转化。职业教育的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职业教育与相应“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通常表征的是二者之间需要与满足需要的肯定或否定关系。职业教育价值的本质就在于其对社会成员的集约高效的职业化功能和提升社会成员职业活动主体性或自由度的功能或属性。职业教育是一种价值活动.是有价值的.但是并不排除在一定的特殊具体条件之下的无价值和负价值的情形。  相似文献   

7.
价值评价是价值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关于价值评价的本质,理论界有不同的观点。我们可以着重从价值评价的前提和基础、目的和任务、途径和方法等三个方面,阐述价值评价的本质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生命价值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并且从"聆听、对话、同行"三个层次归纳了生命价值教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技术的价值,作为技术在与主体和客体以及主客体所在系统的相互关系中所产生的效应,既作用和影响着主体,也作用和影响着客体,同时还改变着人、自然及其二者的相互关系。技术价值的本质,既是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辩证统一,又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0.
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是人的主体性本质,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的客观性本质,二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人的完整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认为,实践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从实践的本质出发,主客体矛盾和主客观矛盾之间,不是前者内含后者的关系,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观点是错误的。在哲学严格意义的视域内,在主体划分为实践主体和认识主体之时,这种关系和实践与理论的关系是同一层面的。由于主体的严格区分,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应该具有自身独有的物质运动的意义,而主客观对立统一关系在关于实践问题上亦应有相应的义域。把主客体对立统一关系等同于主客观对立统一关系,进而用主客体统一取代主客观统一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观点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2.
价值作为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的,它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体性。价值具有客观性,价值是客体的属性、结构同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之间形成的一种客观现实的关系。价值又具有主体性,在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中,有需要的主体是价值关系的中心,主体的现实需要是价值的内在尺度,价值具有属人的特性。  相似文献   

13.
德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主流的社会意识形态影响人们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论述德育的本质,通过揭示德育的道德性进入学生的主体性,采取道德的方式把道德植根于学生身上,以达成学生的主体和谐;道德是一个主客体系统;道德能够协调主体关系,降低运行内耗,减少社会风险,使人类历史进步付出尽可能小的代价,因此,德育是一种主体性的活动。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及其他文本中对意识形态本质作了重要阐述,由对"虚假意识"的批判,到意识形态的经济根源性、阶级性分析,再到"商品拜物教",都反映了他们对意识形态的本质认识。这对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建设中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政治立场,自觉加强意识形态领导权,正确应对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  相似文献   

15.
人,是一种"不完善"且"可完善"的存在物。当人在种群意义上获得了"类的本质"之后,"不完善"的个体人便具备了"可完善"性,这种"可完善"性表征为主体性和生成性两大特质。确认人的主体性,意味着教育是一种尊重和信任;确认人的生成性,意味着真正的教育是一种唤醒和引领。然而,现代教育无视人的这种特质,把人当作容器来"灌输",当作物件来"加工",进而陷入"物的教育"的歧途。因此,教育必须从人的特质出发,在人的特质框架中进行重建,才能走出自身的悖论。  相似文献   

16.
现代文学理论对文学本质的追问主要在六个向度上展开--从人的角度揭示文学的主体性本质,从形式的角度揭示文学的形式性本质,从功用的角度揭示文学的价值性本质,从现实世界(历史)的角度揭示文学的历史性本质,从虚幻世界的角度揭示文学的虚拟-形象性本质,从交流的角度揭示文学的主体间性本质.  相似文献   

17.
大学本质观是对实施中等以上教育的组织机构存在与发展原因的一种系统理性的认识,它是人们认识大学其他观念的基础。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大学所形成的大学本质观虽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从大学运行发展的角度认识大学所形成的学术自由的大学本质观更能反映大学的本质。从学理上对大学的内外环境进行分析及对大学发展历史与现实的考察后发现,虽然学术自由更能体现大学的本质,但大学的本质不是学术自由,而是学术自由性与受控性双重属性的对立统一。这种新的大学本质观是一种全面辩证的大学本质观,是从大学现实本质的分析来把握大学的本质,是从大学的学术自由性与受控性的矛盾运动中来分析和理解大学的改革与发展。这种新的大学本质观有利于人们从理论上破解中国大学当前改革所产生的难题,并使人们能根据这种新本质观去选择恰当的政策和策略来更有效地推进大学改革  相似文献   

18.
地方课程政策的本质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课程政策规定着课程的性质,关系到课程的决策,制约着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对整个课程改革有着重大影响。地方课程政策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地方课程权力的规定,规定谁可以拥有课程权力,拥有多少课程权力。它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地方在课程决策过程中的权力分配问题。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实行地方课程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终身学习的本质是研究、探讨乃至实践终身学习思想的关键所在。只有弄清终身学习的本质,才能为探讨其价值取向乃至构建学习社会奠定理论基础。本从终身学习的内涵入手,分析了终身学习的主要本质及其教育价值取向和社会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陪审制度的本质是一种重要的民主政治的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陪审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人类走向民主文明的司法制度形式之一.我国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是我国建国以来第一次较全面系统规范陪审制度的法律文献,克服了陪审制度在前期发展中存在的诸多立法不足,对理论领域陪审制度存废的争议也做出了立法意义的结果.但是我国陪审制度依旧还存在着价值取向不确定,法律地位偏低等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