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所谓突发新闻的“二次伤害”,主要是指在天灾人祸的报道面前、在重大突发性新闻和灾难事故的报道现场,新闻本身的客观事件已经给当事人造成了物质或精神的第一次伤害,但是,因为新闻从业者的一些不规范操作,让受害者或者当事人或者受害者的亲属等被新闻报道“二次伤害”。这种新闻报道中的“二次伤害”现象频繁出现,不仅严重影响到媒体公信力,也给事件当事人造成了极大痛苦,我们要学会规避突发新闻报道中的“二次伤害”。  相似文献   

2.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事件发生后,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受众关注和参与。尤其是自媒体的出现,使更多的受众开始参与新闻事件的讨论。而媒体为了争夺受众的眼球,在新闻事件报道过程中,求新求异,加大报道渲染力度。尤其是在一些舆情事件中,媒体的不恰当报道给原本受伤的当事人带来"二次伤害"。本文结合"小悦悦事件"和"杨武事件",分析媒体是如何产生"二次伤害的",以及如何避免产生"二次伤害"。  相似文献   

3.
魏丹冰 《新闻世界》2014,(12):183-184
近年来各种真实性缺失的新闻报道层出不穷,成为伤害媒体公信力的主因。今年8月份关于“湘潭产妇死亡事件”的报道,再一次把媒体推上了风口浪尖,饱受公众质疑。本文以此事件为切入点,分析新闻真实性缺失现象对媒体公信力的伤害。  相似文献   

4.
刘艳 《新闻世界》2013,(7):295-296
【摘要】近年来,随着新闻媒体市场化运作的逐渐成熟,一些媒体越来越热衷于犯罪新闻报道,以获取更多的眼球效应。犯罪新闻中性犯罪的新闻报道以大篇幅新闻和大幅照片提升了公众的关注度,但却极有可能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本文从媒体性犯罪报道形式与报道内容中存在的“伦理失范”出发,探究媒体如何在恰当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同时保护当事人的隐私权,并对今后媒体在犯罪新闻报道中的具体操作提出修正建议。  相似文献   

5.
张越  王勇  赵永彬 《今传媒》2023,(4):107-109
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体平台在为信息传播提供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网络谣言的大肆传播,这在灾难事件中表现尤为突出。灾难事件作为重大公共性事件,对人民群众来说是非常关注的,但是,在事件公开的过程中存在着信息模糊以及公众缺乏甄别能力,容易出现信谣、传谣的现象,也是重大灾难事件中谣言容易产生和传播的原因之一。谣言的传播对社会而言,易引发社会恐慌;对当事企业而言,会损害企业声誉;对当事人而言,也会造成“二次伤害”。因此,网络谣言的治理,应从政府、媒体和公众三方面着手,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6.
何静 《新闻传播》2024,(6):34-36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性也与日俱增,与以往的新闻传播方式相比,信息传播技术也变得更为发达。在现代社会中,网络上的信息量变得越来越多,同时也意味着人们生活中所接收到的信息数量的增加,人们可以更方便地获取信息同时也更快速地获取更多的信息。新媒介的发展,使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事新闻写作和传播,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某些新闻事件的报道和展示。由于重大灾难性事件具有新闻价值,公众的关注速度很快,而在灾难报道的过程中,往往会造成“二次伤害”。在这样的背景下,文章从灾难新闻报道的案例出发,对灾难新闻报道的表现形式、原因进行了剖析,并就如何避免灾难新闻报道的“二次伤害”提出了相应的看法与对策。  相似文献   

7.
宋桂花 《新闻知识》2012,(12):28-29,81
媒体行为暴力往往因其对当事人或涉事者等实施的一种不当的僭越或侵权行为,而对其造成身心伤害。媒体行为暴力的主要表现及危害有四种:揭伤疤式采访造成的"二次伤害",频繁采访对当事人的人身侵扰,制造舆论暴力令当事人陷于尴尬,镜头暴力对人格的践踏与侮辱。本文力图从三个维度探究防止媒体行为暴力的策略,即强化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素养、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和积极建构媒介批评机制,以期构建和谐的媒体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
黄德华 《传媒》2011,(2):67-68
当下,随着新闻报道的增加和研究的深化,新闻伤害受到关注。所谓新闻伤害,指的是新闻采访、编辑、传播过程中对报道事件当事人人格、  相似文献   

9.
身份出新闻     
情节、程度完全相似的两个事件,一个发生在籍籍无名的普通人身上,一个发生在知名的公共人物身上,前一个很可能几乎没有人关注,成不了新闻事件,后一个往往能成为万众瞩目、影响巨大的新闻事件。新闻的传播效应,因人物身份而差距巨大。明星名人、公共人物,事实上是重要的新闻因子;不是知名人物,但如果是干部官员,其身份同样引入关注,他们的所言所行很容易成为新闻。与“人”密切相关的新闻,公众无疑会关注新闻当事人的身份和归属,所以我要说:身份出新闻。  相似文献   

10.
2011年10月22日发生的杨武案引起了各媒体以及人们的广泛关注。事发后媒体的报道方式以及一些受众对于杨武事件的评论同样引发了社会各界的争论。因此,关注媒介暴力对于当事人造成的二次伤害及其形成原因与相关对策,对于媒体和广大受众来说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所谓灾难新闻报道是指新闻媒体对各种灾难性事件的新闻报道,包括对自然性灾难和社会性灾难事件两方面的报道。社会效果是指新闻事实通过“读关注”这一媒介作用在公众内心世界所产生的某种积极的影响,是这种影响——精神“产品”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最终变为物质的力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鼓舞作  相似文献   

12.
杜涛 《报刊之友》2014,(4):50-51
新闻评论的选题需要具备评论价值。对于事件性选题,新闻评论实质上是一种“二次选择”,需要具备重要性、显著性、争议性和普遍性中的一种或多种;非事件选题的新闻评论应有重要性或思想上的可开掘性;周期性选题的价值判断,与节日、纪念日本身的重要性有关,也与现实社会的发展需求有关。  相似文献   

13.
张朋飞 《新闻窗》2008,(6):40-4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疫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近几年来,从非典事件、禽流感事件、手足口病事件到近期的三鹿奶粉事件,一次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中国人敲响了警钟,而大众媒体的广泛报道对公众的健康观念和新闻宣传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健康传播的重要性,同时也让人们熟悉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样一个新名词。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的新闻报道中,媒体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难免对社会效益产生一定的影响,新闻伦理在新闻媒体从业者心中变得越来越模糊,导致新闻报道中二次伤害现象屡见不鲜.本文主要分析新闻话语暴力导致的二次伤害现象,在探析新闻话语暴力造成二次伤害的原因基础上提出规避二次伤害的策略或方法,以期对新闻媒体从业者在新闻报道中尽可能减少或避免对受害者的再次伤害.  相似文献   

15.
灾难新闻具备极高的新闻价值,但报道难度也相对较大,容易在新闻伦理方面出现问题,目前主要有采访干扰救援、消费灾难、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等.本文分析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在灾难报道的伦理问题上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6.
如今,社会新闻事件的报道越来越受到受众的关注。事件报道图片的恰当“处理”,有利于扩大报道的影响力,也有利于保护相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是媒体自身树立良好品牌形象的有效路径。下面以金华晚报“昨夜今晨”栏目为例,粗浅地分析下社会新闻事件现场图片的处理。  相似文献   

17.
正新闻评论是对于新闻事件的解读,打的是新闻的第二落点。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和媒体的高度竞争中,新闻评论当然要追求传播的效率,但出于种种的原因,时下为了追求效率而忽略甚至故意抛弃了新闻事实的新闻评论却也为数不少。在不掌握新闻事实、不了解新闻背景的情况下,滥用媒介的话语权,不仅对新闻当事人造成伤害,同时也会造成信  相似文献   

18.
网络新闻报道是网络媒体展开舆论监督的重要手段,它主要通过相关新闻报道影响公众舆论,进而对事件当事人或相关责任人形成舆论压力,促使事件的解决。此类新闻报道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以新闻网站,包括传统媒体新闻网站和商业网站的监督报道;另一类是个人网站或主页、论坛、社区特别博客等自媒体的监督报道。在这样的新闻报道中,新闻价值取向问题也必然存在。本文所研究的网络舆论监督事件是指始发于网络的舆论监督事件,因此新闻传播主体指  相似文献   

19.
王胜源 《青年记者》2007,(24):77-78
2007年7月,国内媒体爆出了两则轰动一时的假新闻一是“纸馅包子”事件;二是“史上最毒后妈”事件。尽管二者在消息来源、传播通道和社会影响等方面都存在诸多差异,但是透过它们背后的新闻制作理念,我们不难发现,两则新闻都附着着一层“民生”的华丽外表,而正是这面“民生”的旗号,吸引着散落四处的公众驻足观望、评头论足,进而汇成一股强大的舆论之流。  相似文献   

20.
“封口费”,是指新闻媒体或新闻从业人员在新闻监督过程中借新闻监督之名收受或索取贿赂,把本应报道的信息隐藏起来,使之不为公众知晓的行为.近年来,“封口费”事件频频发生,其产生的原因及危害是什么?如何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