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微曦 《中学科技》2014,(10):14-15
周一是大多数人的噩梦,周一的早餐店里人们举手投足间都透露着“疲惫”。而我“沾沾自喜”自己是一名很久都不曾拥有周末的科学家,这样我便不会每周都经历一个特别疲惫的周一了。然而,就在这个周一,我感受到了久违且焦头烂额的繁忙。  相似文献   

2.
快乐人生     
人生是一条路,漫长而曲折。这一路上少不了悲欢离愁。 然而,我还是要说:“人生是快乐的!”  相似文献   

3.
首先来谈谈我对麓育的认识。德育是帮助学生获得一生幸福的重要途径。以往我们谈论德育,强调的是各种社会规范对人的制约,而“幸福”多指向自由、愉快的心理感受,与“制约”之间似乎是一对矛盾。然而我为什么把“幸福”寄托于德育呢?  相似文献   

4.
《人民教育》2002年第4期刊登的《点击校园“水货”》一文,读后引起我的一些思考。我是一位普通的农村中学教师,长期在教学第一线工作。我对诸如“抄教案”、“买论文”、“假扫盲”、“教室变脸”之类的事可谓屡见不鲜。令人惊奇的是,那位作者家居湖南,而笔者久住山东,南北相距数千里,然而,校园里的虚假现象却是如此惊人的相似,这不能不令人深思。毋庸置疑,抄袭教案绝不是教师可取的行为。但仅从这一点上就断定其“教而不研”、“教而不改”未免失之偏颇。据我所知,出于懒惰而抄袭教案的老师绝对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人是认为…  相似文献   

5.
儿子上初中了。然而,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刚刚步入少年行列,儿子就给我们出了一道令世上父母都难免头痛的难题———情感早熟。为了把儿子救出“火坑”,我不得不调动所有的智慧,战战兢兢地和他“谈情说爱”。那是上初中不久的一天晚上,儿子放学回家,放下书包就到厨房找我,一边跟在我的身后打转,一边得意洋洋地拿着一个粉红色的信封在我眼前晃来晃去。看儿子一脸陶醉而兴奋的表情,我感到这封信非同一般。为了引儿子“上钩”,我故意装着毫无兴趣的样子:“在哪里捡了个破信封?”“什么破信封?是女同学给我写的信!”“这个女孩子有…  相似文献   

6.
“死记硬背”顾名思义是指“机械的记忆和背诵”.属贬义词,在教学方法中是死板、僵化、教条的代名词,也是最令学生讨厌的一种学习方法。然而,经过十多年的教坛摸索,我逐步感到人们对“死记硬背”过多地摒弃了,而忽视了它应有的作用。“死记硬背”不失为一种教学方法.只要运用得当,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张进财 《学子》2012,(4):29-30
“记得去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系着我的梦幻你的童心:今年三月三,我在你的邮箱留言,明年的三月三呢?彩云会把我的祝福带给你”。我品味这梦幻般的“留言”,感慨万千,这是我历任班主任影Ⅱ向最深的九(1)班学生,全班48人,在班序上只能排在第三,全班成员一度因此而感到“羞于见人”。然而时隔不久,  相似文献   

8.
一、对食物的渴求与难以得到形成对比作品开头交待“小的时候,我是那么馋”,刚长成形的青玉米棒子、青枣、青豌豆都是难得的美食,甚至“没打苞的蔷薇枝,把皮一剥,我就能吃下去;刚割下来的蜂蜜,我会连蜂房一起放进嘴巴里”,这哪里是“馋”,分明是饥馑者对生的渴求。然而,要获得这些在今天看来已不能称为食物而在当时却是美味的东西,又谈何容易,被财主家的人看到了当然会毫不留情地紧紧向“我”追来,直追得“我”没命地跳进河里,呛了水,丢了鞋,日暮时还不敢回家。正是有了这种对生的渴望和死的挣扎,才有了“我”对荠菜的特殊…  相似文献   

9.
痛并快乐着     
记得那时单纯的笑脸如花蕊般被孩子们层层包围。记得那时举手投足牵引着无数道清澈崇拜的目光。记得那时为迎接“六一”连夜亲手赶制了三十余张精美的祝福卡片……我不敢用“壮志豪情”来形容自己。然而那时的我青春着、欢欣着、遐想着、意气着。仿佛整个世界都是因我而精彩,而美妙!  相似文献   

10.
胡适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学者,是一位毕生为自由与尊严而战的斗士。然而,他在终身大事上,却选择服从母亲的包办,迎娶了从未谋面的新娘。这桩婚姻被列为“民国七大怪事”之一。胡适曾在自述中说:“我少小离家求学,一直未能陪伴母亲身边。母亲给了我深恩,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选择?作借用中国传统道德中的经典选择作答,理性地告诉人们应该追寻什么样的选择。“我也坚信,当我面临选择时,我便会如前辈们一样,选择心灵的净土。”这是对传统价值观的认同。然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在现实生活中则比比皆是。正如作所言“‘选择’是心灵的声音,却不是所有的心灵都那么美丽。”为此,作提出要为“有一方心灵的净土”而“修心”。全纵笔挥洒,辩证地揭示了选择的内涵,紧扣“心灵的选择”,不失为考场佳作。  相似文献   

12.
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目标。想像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和动力。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然而,教育的现实却是,这种源泉性的想像力在一些教师机械死板的教学工作中给扼杀了。某教师让低年级小学生用“难过”一词造句,学生有说:“我心里很难过”、“我身上很难过”、“我日子很难过”的等等,老师听了颇为满意。但是当一位学生说:“我家旁边的小河很难过”时,老师大不以为然,一口便作了否定。听到此事,笔…  相似文献   

13.
[训练目标] 一、学习寓情于事,寓情于景。寓情于理的方法和技巧。 二、训练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主观情意的能力。[方法指要] 作文是为了交流信息,表情达意。然而表情达意又切忌空泛,要么寓情于事,要么融情于景,要么寄情于理。而如何“寓情”“融情”“寄情”,其中大有讲究,是颇有方法和技巧的。 先看下面的例文。 芳草斜阳 轮子 那个时候天空很高远,洁净而澄碧。很空灵,就像划过了一声小鸟的脆啼。大地辽阔,一马平川,远方还悠远地传扬着牧马人的歌声。 那年我顶多5岁,一个不知烦恼忧闷的年龄。然而,令母亲忧虑的是,我竞…  相似文献   

14.
马和骆驼一辈子谁走得远? 你或许会立刻说:“是马,一定是马!这问题简直低估了我的智商。”然而,新东方当家人俞敏洪说,是骆驼。 他相信“骆驼定律”。因为马跑一会儿就会停下来,而骆驼一旦开始走,如果不让它停,它是不会停的。  相似文献   

15.
我是农民的儿子。父母祖上三辈皆以务农为本。“勤劳”这个字眼在农家本应是不陌生的。然而,我是家中的老小———中国传统式农家的“老疙瘩”,自然是最受宠的了。“勤劳”对我来说是陌生的。母亲高大、健康;父亲矮小、瘦弱。在我幼小的心里,母亲俨然是家里的“心脏”...  相似文献   

16.
我的求学路     
和许多青年朋友一样,我也有个天真烂漫的青少年时代。总觉得通往理想的道路上繁花似锦,成功的果实唾手可得。我做过“官”,从班长到学生会的学习部长;当过“头头”,从少先队大队长到共青团支部书记。墙上贴着“三好生”的奖状,耳边响着“有出息”的赞语。也不知什么时候,牛顿、华罗庚的形象相继在心灵的胶卷上感了光,在一次竞赛获奖后,我还做过文学梦哩 !  然而,“史无前例”的“大革命”打破了我的美丽梦想。大学的门统统关上了,尽管过了几年总算开了一条缝,挤进去一批“时代骄子”,但那是“推荐”的产物。而摆在我面前的,…  相似文献   

17.
古代诗歌、骈文的语法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一 汉语“语法”是什么?我教过二十多年的语文和习作,深深体会到学生如果按口语直接写出的文章,水平高低姑且不谈,至少不太发生令人看不懂的句子。凡是我看着别扭的句子,反倒是那些有意模拟什么作品,或是按着什么修辞标准去做而没有做好的。怎么没做好?绝大多数是由于只知其当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这种情况下,我拿出“语法”上的名词、动词,主语、宾语等等说法来一解释,他也明白了,我也提高了,于是我相信“语法”是确有用处的。  相似文献   

18.
克隆自己     
这节写克隆人也同样给“我”带来了烦恼,与上节相对照。“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心理描写真实而传神。哈哈,写得太好玩了,谁说“作文作文,见到头疼”?头疼患者,请读读这样的文字,保管比吃灵丹妙药还要灵!克隆技术属于最前沿的高科技,小学生对其中原理自然弄不懂,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展开想象之翅,借用这种题材,写出妙趣横生的习作来。然而不久,我发现烦恼越来越多,“克隆张白强”不但外貌和我一样,性格、爱好、脾气也一样。一次,学校组织看电影,恰好是“克隆张白强”上学的,他不告诉我,自己看去了;过年,大舅来我…  相似文献   

19.
张燕 《师道》2003,(5):7-7
曾经有位朋友闲谈时问起我:“你这个做老师的,每天都是如何塑造人类灵魂的?”我脱口而答:“我的工作就是点燃一盏灯!”“点灯?”朋友一头雾水的望着我。我笑了:“点燃一盏灯,照亮孩子新奇的眼眸,让他们欣喜的打量天地万物;点燃一盏灯,照亮孩子成长的道路,让他们坦然的面对喜怒哀乐;点燃一盏灯,给孩子带去光明和温暖,带去对生活的追求和对理想的憧憬!”茅盾说过:“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教师肩负着塑造人类灵魂的重任,扮演这一伟大角色时,更应有宽阔的…  相似文献   

20.
在语教学过程中,教参与其他相关资料有意或无意地强化《故乡》中的“我”不是作鲁迅,理由是:《故乡》是小说,小说中的人物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人物形象,而不同于一般记叙。然而,这种说法总让人感到有些别扭,我以为有反思的必要:“我”是鲁迅,不可以吗?这个反思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