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世纪后半叶,中国逻辑史研究主要分为三个时期:1949—1965年为新的起点阶段,这一时期中国逻辑史研究主要在墨家逻辑和中国逻辑史方面;1966—1977年为第二个阶段,逻辑史研究工作被迫停顿;1978—2000年是中国逻辑史研究全面展开的阶段,80年代出现一批中国逻辑史作和教材,90年代对中国逻辑史研究进行反思,包括中国逻辑史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中国古代逻辑的类型、研究中国逻辑史的基本思路等内容。  相似文献   

2.
中国占代史分期问题,是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而又远没有解决的问题。早在二十年代就展开了讨论,当时主要是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在史学上的论战。解放以后,关于古代史分期问题的学术讨论才深入地开展起来。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50年至1960年。第二个阶段始于1972年郭沫若发表的《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然而真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是否有逻辑?中国古代推类的定义、特点以及逻辑性质?中国古代名辩学的特点以及学术价值,关于中西逻辑比较,这些问题既是近年来中国逻辑史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也是2011年在河南开封召开的中国逻辑史全国学术研讨会的主题。与会学者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和争鸣,从一个角度折射出新时期中国逻辑史领域的研究状况。这种状况,为推动中国逻辑史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先秦逻辑是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中国逻辑史的主要内容.其中,以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代表的儒家之逻辑思想,颇具特色,对先秦逻辑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温公颐中国逻辑史观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逻辑史观在温公颐中国逻辑史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之地位。它主要涉及中国古代有没有逻辑 ?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对象、范围、目标指向以及中国逻辑的基本走势等。温公颐的中国逻辑史观 ,在一定意义上是对近代以来中国逻辑史研究中“据西释中”思路的反动与矫正。  相似文献   

6.
现代历史学家对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的研究是有不同意见的,同样史学史的专家们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建立之前的中国历史学发展的阶段划分上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如,对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阶段”的划分,有的认为是隋唐五代宋元时代,有的说当为唐到鸦片战争前.尽管学者们各持一端,但有个共同点,那就都把唐代划到“发展阶段”.以此可看出唐代史学处于发展时期是无疑的,笔者认为唐代政治上长期相对稳定,经济空前繁荣、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十分频繁,这样的社会现实促进这一历史阶段史学的发展是必然的.所以不仅可以说唐代史学处于“发展阶段”,而且应当看到它对中国历史学的发展是有突出贡献的.本文力图从下述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一问题,以为佐证.  相似文献   

7.
从“传播”到“接受”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范式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由“传播史”向“接受史”的研究范式转型,既有深刻的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基础,又有全球化、信息社会、后现代等世界发展时代背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接受史与传播史既是相对区分的,又是同等重要的,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两个基本面,它们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和逻辑的整体性.只有具备整体性,才能更真实全面地反映和描述历史发展的规律,才能更具体地展现历史内容的丰富性和意义的深刻性,才能更充分地发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历史经验的当代价值和世界价值.  相似文献   

8.
逻辑史观及其研究中所遵循的原则、所运用的方法是温公颐中国逻辑史研究中的两个重要侧面.前者主要涉及中国古代有没有逻辑?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对象、范围、目标指向以及中国逻辑的基本走势等;后者主要涉及实事求是、发展的观点以及比较的方法、语言学的方法、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等.  相似文献   

9.
“类”的观念在中国古代逻辑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发展演变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在《墨子》中才以思维规律规定的形式固定下来,而“类”作为真正意义上的逻辑范畴并被自觉运用也是从墨家开始的。墨家逻辑思想代表着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最高成就,尤其是对“类”观念的阐述上升到了理论高度。墨家“类”观念有重要的逻辑意义,其“类”观念是中国古代的推理类型——推类的基础,只有搞清楚中国古代“类”的观念,才能正确理解推类。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古代名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古代名辩学研究,系统阐述了中国古代名辩学产生的历史背景、研究对象和具体内容;这种研究连同它所引发的中国古代逻辑性质和中国逻辑史研究方法的大讨论,将对新世纪的中国逻辑史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它的早期阶段和当代形态。由于受苏联30年代科教书体系的影响,走出苏联模式与回归马克思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演化逻辑。  相似文献   

12.
国内已出的中国逻辑史专著都认为邓析是中国逻辑史的开创者,本文对这一观点提出异议,指出中国逻辑史的开创者是孔子而不是邓析。主要理由是:1、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把思维作为认识对象的学者。2,孔子的正名理论首次提出“名”这个重要逻辑范畴,标志着中国逻辑史的发端,关奠定了中国古代逻辑为政治伦理服务的传统,他提出的“名实”关系问题发起了延续几百年的名实问题大讨论,推动了中国古代逻辑的发展。3、《论语》所记录的孔子言论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逻辑思想,其内容涉及到概念、判断、推理、逻辑规律等各个方面。文章最后一部分对“邓析是中国逻辑史的开创者,的四条主要论据进行了分析和反驳,指出:1、“邓析早于孔子”一说不符合史实;2,《汉书·艺文志》把邓析列为名家之首不能证明他是第一位逻辑学家;3、现存《邓析子》一书,不能作为邓析开创中国逻辑史的论据;4、邓析并非就逻辑而讲逻辑的纯逻辑学家。  相似文献   

13.
中国海关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观点,才能通过正确分析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发展不同阶段的政治和经济,寻访我国海关产生和发展的轨迹。认为古代海关远在封建社会初期就已经形成,或认为中国海关是19世纪的“舶来品”的观点,都是不正确的,探寻我国海关萌芽,成形和发展的历史,不仅对深化古代经济史和海关史的研究,而且对今天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海关制度,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西方的类概念,中国的推类思想,西方的类比推理可以统称为一种逻辑思维,即类思维。类思维在逻辑史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逻辑史讲推类,西方逻辑史讲类比,而推类实际上也是一种类比,类思维是人类创新思维的基础,也是打通中西方逻辑的一个关节。要推类或是类比得先知类,中西方关于类的概念其内涵不尽相同,但就中国古代的推类和传统形式逻辑中的类比而言,两者却是机理相通,都是“类同理通”,只是中国的推类更重内容而轻形式,但两者对于整个逻辑的发展同样重要,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类比生发了比喻,推进了认知。  相似文献   

15.
用历史的眼光清理中国古代小说观念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不仅是中国古代小说学科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科学地建构中国古代小说史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要求。“以今例古”“以西律中”不是建构中国古代小说史和小说观念史的正确态度和方法。而按照中国古代小说思想的本来面目描述中国古代小说观念史,才能让人们真实地了解中国古代小说和小说观念,深入认识传统与现实的内在联系,这样的中国古代小说观念史才算是中国古代小说观念自身的历史。中国古代小说既有被正统文化所接纳的士人小说,也有被正统文化所排斥的通俗小说,还有由近古市民小说发展演变而来的近代公民小说。而反映这些小说的观念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中国古代小说观念史必须对它们的发生、发展、演变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客观描述和科学说明,才能建构出真正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中国古代小说观念史。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发展是指马克思主义史的整体性发展,当然也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发展,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史的整体性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发展的纵横交织运动。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发展,必须在理解马克思思想的整体性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性发展的基础上,理解从马克思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性发展,而"一脉相承、与时俱进"则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期,学者们运用西方逻辑理论和因明阐释中国古代名辩思想资料,虽然有种种缺陷,但发现中国古代有丰富的逻辑理论,开创了中国逻辑史研究之先河。  相似文献   

18.
从现代科学与中国古代文化的交融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冯国瑞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将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空前的发展。从总结现代科学与中国古代文化的交融过程,也可以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那末,现代科学与中国古代文化的交融过程有些什么特点呢?...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人们运用中、西逻辑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中国古代名辩思想中的逻辑思想进行了系统的发掘。研究的结果以及研究中出现的失误,使人们认识到,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与中国古代名辩思想,虽然在很多情况下,前者包含于后者,但二者并不是同一个东西,从而为中国逻辑史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发展史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形成、发展及其演变的历史,遵循历史与逻辑相一致,整体与部分、过程性和阶段性相统一以及理论联系实践的划分标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说发展史可以被划分为萌芽时期、形成时期、发展时期、拓展时期和创新时期等五个历史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