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丰家喜 《培训与研究》2010,(7):14-15,18
比喻是诗学园地的常青树。朱自清先生把比喻分为两类:即"近取譬"和"远取譬"。"近取譬"常取形似,"远取譬"多取神似。取形似者长此以往易于雷同;取神似者舍其形表而求其内同,创造天地更为广阔。因之,新诗多用"远取譬"是一大进步,也是对诗歌美学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孔子的伟大,不仅来自于他的政治哲学思想,也来自于他卓有成效的教育实践、教育思想与培养的杰出人才。他志学好学,学而不厌,学以致道,又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他提出了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因材施教、愤启悱发、教学相长、当仁不让、谦虚诚实的教育思想。然而,孔子还有一"能近取譬"的重大教育思想,遗憾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论述。文章稍加改动,为"因近取譬",结合自己教育实践,加以分析,指出它是非常重要的为教之方的教育原则。  相似文献   

3.
就近取譬     
什么叫"就近取譬"?就是在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时,喻体取自文中的特定情境,这种就"境"取材,因"境"设喻的方法就称为"就近取譬"。恰当运用"就近取譬"能使比喻鲜活生动、意趣盎  相似文献   

4.
冯至因为鲁迅的评价而声名鹊起。鲁迅对冯至的评价来源于他本人对中国新诗的整体认识,也来自鲁迅内心深处的艺术期待。从这个意义上看,冯至的诗歌表现很好地符合了鲁迅的思想认识。冯至和鲁迅一样,是在中国诗歌传统的欠缺处开始新的思考的。他通过"远取譬"的艺术方式推进了艺术的自我更新,这样的努力无疑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托马斯·沃尔夫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活跃于美国文坛的著名小说家。他以"百科全书式"的人生探索和掺合着迷惘与追求、痛苦与激愤的复杂情感世界,显示出超越南方地域文化特征的思想和精神内涵,形成了自己别具特色的创作风格。短篇小说《远与近》是他的优秀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他让生命的远景和近景在时光中交错,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读者可以想到距离产生美,也可以想到人与人之间的远近虚实,乃至远中有近,近中有远等诸多意味。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文学语言审美的“本质”、人的审美“心理”、比喻的审美层次三方面分析了“异质取譬”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长度单位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过去被视为伏羲作八卦和苍颉创文字的基本原则。其实,上古人度量长短何尝不是如此。《隋书·律历志》:“夏禹以身为度、”许慎在《说文解字》“尺”字下云:“周制寸、尺、咫、寻、常、仞诸度量皆以人体为法。”其中的“常”以及另外一些度量单位则源于以物为度。看来,“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乃是上古人创造文明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试图通过考察中国古代长度单位的起源,以揭示这种蕴涵在语源深处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8.
远与近     
和一位喜欢诗歌的同学聊天,说起我中学时代很喜欢的一首小诗,顾城的《远和近》:"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她赞叹:"好美!"然后问我:"它在表达什么?"惭愧,其实我也不是太明白……还好,它跟今天要谈的话题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9.
远与近     
有一种距离,我们渴望拉长,那就是生与死的距离;有一种距离,我们渴望缩短,那就是人与人的距离;有一种距离,我们渴望抵达,那就是爱与爱的距离;而有一种距离,我们渴望超越,那就是心与心的距离。  相似文献   

10.
远与近     
为人处世是要讲究分、十的。这分寸把握得当,就显得成熟、高尚、有修养,否则就失于稚嫩和浅薄。把握为人处世的分寸颇有学问。  相似文献   

11.
12.
远与近     
小市镇坐落在从铁道旁向后绵亘过去的一片高地上,镇郊有所整洁的白木板小屋,鲜明地装饰着绿色的百叶窗。屋子的一边有个菜园子:几畦正在生长的蔬菜匀称地组成图案,一架葡萄八月晚些时候方始成熟。屋子前面有三棵大橡树。夏季里,橡树的清洁而巨大的浓阴笼罩着小屋。屋子的另一边  相似文献   

13.
远与近     
刘然 《小学生》2006,(9):42-43
晋明帝小时候聪明伶俐,很受父亲晋元帝的宠爱,被立为太子。(软靛睡元帝突然提出,一个奇怪的问题。太阳和长安,哪个远,哪个近?补月口诬困二l二‘}J烤生叩州斗3远与近@刘然~~  相似文献   

14.
远与近     
<正>突然想起顾城的一首诗,"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起初,还常感叹这首诗有那么一丝丝幼稚,然而再一次回想,方才悟出一种幼稚里的成熟、肤浅下的深刻。远与近的距离并不仅仅是路程的距离,还是一种心灵的距离,这种意义下的远与近,只有用心才能体会得出。曾几何时,我们在不停地奔跑,不停地忙碌。作为一名高中生,每天几乎重复着同样的路程,同样的事情。当高考离我们越来越近的时候,我才渐渐意识到自己肩上担负  相似文献   

15.
远与近     
突然想起顾城的一首诗,“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起初,还常感叹这首诗有那么一丝丝幼稚,然而再一次回想,方才悟出一种幼稚里的成熟、肤浅下的深刻。  相似文献   

16.
欧·亨利的作品素有“美国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书”之美誉,在他的小说《警察和赞美诗》中,有一段比喻写得特别精彩别致,具体内容是这样的:“手脚麻利些,去请个警察来,”苏比说,“别让大爷久等。”“用不着惊动警察老爷,”侍者说,嗓音油腻得像奶油蛋糕,眼睛红得像鸡尾  相似文献   

17.
近与远     
大学的某一个暑假,我到一间律师事务所打工,这是我这辈子第一份“工作”,对我日后影响颇为深远。在开始工作之后,我把同学弗朗斯也介绍了进去。但是,正应验了“感情  相似文献   

18.
张萍 《阅读与鉴赏》2005,(10):47-48
颐城,1956年生于北京。他是新潮诗人中的佼佼者:1986年出有诗集《黑眼睛》:颐城曾作《学诗笔记》中写道:“最早使我感到诗的是什么?是雨滴。……一滴微小的雨水,也能包容一切,净化一切。在雨滴中闪现的世界,比我们赖以牛仔的世界,更纯、更美:诗就是理想之树上闪耀的雨滴。”塔松雨滴的童话给予颐城孩子式的感觉和思索,  相似文献   

19.
变形是现代诗语的特征之一,它表现为"远取譬"的大跨度畸联。变形的图式目的,在于破坏固有的自然联系性。好的变形是既能改变能指的"形态",又能让所指发生意义变迁,获致更具喻指意义的深度——变意。变形大体呈现出优美与怪诞两大系列。为纠偏过分的变形,有人以现象学为根据提出不变形或少变形,乃至反变形观点。但不管变形的多与少,其成功与否,最终还得接受张力与诗意的检验。  相似文献   

20.
英国17世纪玄学派诗运用一种被人认为是他们特有的"玄学派"比喻手法,即"玄学巧思比喻"。艾略特将他们的这种超常夸张的原理发展成为"远距取譬"的原则。西方现代派追求一种"形而上学"的比喻,又将其发展成为"抽象取譬"的原则。要想解构此类比喻,一定要从它的表层比喻中找到它所指向的"抽象观念",再将其多层表层比喻串联起来,就能形成一个联想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