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1948年初,英国政府认为德国的分裂已经不可避免。与此同时,苏联为了警告西方国家分裂德国的行为,开始对西柏林采取封锁措施。为了保留西方国家在西柏林的地位,英国对苏联采取了强硬态度。1948年6月24日,苏联全面封锁西柏林,第一次柏林危机爆发,英国联合美国采取向柏林空运物资,以及让美国战略轰炸机进驻英国本土等措施与苏联对抗。同时,英国极力避免同苏联发生武装冲突,力图以"冷战"的方式与苏联对抗。  相似文献   

2.
1968年的捷克斯洛伐克事件是冷战走向缓和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也是东西方关系中的重大事件。在这次事件中,英国确定并坚持了“鼓励但不干预”的基本原则,也执行了不趁机离间东欧国家与苏联关系、不单独对抗苏联的政策。英国的东欧外交具有比较明显的双重性,即一方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英国的对苏政策,另一方面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英国在冷战期间始终保持着与东欧国家的交往,以期从长远促进东欧国家的社会变革。在与东欧国家交往时,英国也十分重视西方联盟的团结。  相似文献   

3.
二战之后,美、苏一跃而成为世界上的两个超级大国。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加上战后苏联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张,这被美国认为是对其领导下的西方自由世界的严重威胁。自总统杜鲁门提出意图遏制苏联的"杜鲁门主义"之后,二者由战时的合作转为战后的竞争与对抗。一直到冷战结束前的时期内,美国历任总统在上台之后都不约而同地提出貌似具有与其前任不同的内容然而实质却基本不变的冷战战略。美国冷战战略的发展与演变贯穿整个冷战过程的始终,深刻影响着其自身乃至整个世界政治格局的变迁。  相似文献   

4.
为了赢得冷战的胜利,美国政界可谓绞尽脑汁,召集各色人才出谋划策,制定了系统、全面的对苏战略。苏联作为冷战的一方,为了应对美国的挑战,也制定了相应的战略计划,但是在冷战期间苏联的冷战战略始终是以军事对抗为中心,很多战略决策的出台往往缺乏精密的推敲,最高领导人依个人所好制定战略决策,政策缺乏连续性,导致针对性不强。苏联的最终解体与苏联在冷战期间的战略失误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艾德礼政府大国防务政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德礼政府坚持维护英国的大国地位,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全球防务政策,这一目标主要体现在1947年与1950年的两个防务计划上。两个防务计划有五个特点:在防务上依赖美国的同时又与美国拉开距离;把苏联作为主要敌人又避免过度刺激苏联;英帝国和英联邦是防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东在战略上的重要性;远东在防务中处于次要地位。防务政策的演变体现出两个重要趋势:从软化苏联到更加依赖美国;中东防务的重要性逐渐倾斜为欧洲本身的防务,而冷战的爆发与升级是促成这两大转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1947年美苏冷战开始,美国调整对苏联的经济政策,战时经济合作走向破裂。经济遏制是美国总体遏制战略下经济关系政治化的表现。1947年到1950年美国完成了对苏联经济遏制的体系构建。冷战初期美国的经济遏制主要以出口控制为核心,阻止苏联集团获得有助于增强军事实力的战略性物质。经济遏制是美国对苏联意识形态对抗的需要,同时也加深了双方的对抗。  相似文献   

7.
90年代初,美国在世界事务中的领导作用削弱,西方国家之间的离心力增强,各国为争夺未来世界的领导权而开始明争暗斗,世界进一步朝多极化方向发展,新的国际格局尚在形成之中。美国的对外战略被迫从以苏联为敌手、以军事对抗为主要手段进行全球争夺,转向以西欧日本为主要对手,依靠经济竞争确立自身在世界新秩序中的优势地位。《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就是这一战略转变的标志和结果。  相似文献   

8.
英国是从冷战斗争的大背景来分析苏联东欧的欧安会目标的。它认为苏联的主要目标有六个方面:寻求多边承认二战后的欧洲现状;破坏西欧防务;阻挡西欧一体化;从西方获得经济、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援助;为勃列日涅夫赢得政治声誉;应对中苏冲突。南斯拉夫及东欧国家的欧安会目标与苏联的有一定差异,它们同时还有追求一定程度的独立自主的含义。英国的剖析很大程度上对西方联盟的欧安会战略以及欧安会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二战结束后,原子能国际控制政策的失败、战时核合作关系的破裂、"苏联威胁"的不断加剧,促使英国政府基于自身衰落和战略脆弱性的认识制定了独立的核威慑政策.英国作出研制原子弹决策以谋求本国独立核力量和实行针对苏联的核威慑战略标志着英国独立核威慑政策的形成.这一政策主要是英国政府在美国军事力量尚未介入西欧防务而英国不得不单独面临"苏联威胁"的国际局势下作出的被动决策,反映了大英帝国在没落的窘境中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10.
冷战爆发后,杜鲁门政府积极寻求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来与苏联对抗,心理战成为了杜鲁门政府热衷的一种手段。为了在国家政策的框架内策划制定、协调和评估美国对外心理战计划和项目,杜鲁门政府于1951年创建了心理战略委员会。心理战略委员会先后提出了冷战形势下国家对外心理战的理念和设想,制定了美国对外心理战总体计划,策划了针对苏东国家、西欧国家、中东国家、东南亚国家的一系列心理战计划和项目。但是,由于参与心理战略委员会的各部门代表之间的权力纷争,使得心理战略委员会精心策划制定的心理战计划和项目无法得到有效的实施,导致美国在心理冷战战场上处于不利的局面。该委员会最终被艾森豪威尔政府用行动协调委员会所取代。  相似文献   

11.
在学习《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美田的冷战政策’一目时,教材写道:在实施马歇尔计划的同时,美围还策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遏制”苏联的军事政治集团。1949年,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等12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集会,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相似文献   

12.
欧安会是冷战缓和的高潮。为了这次前所未有的东西方对话,英国做了大量的、比较充分的准备,其中为西方集团确定基本谈判策略是其自定的重要任务之一。当苏联一心希望尽快召开欧安会时,英国却始终主张欧安会多边预备会谈不应该谈判实质性问题。英国为欧安会正式谈判设想了足够复杂的、多层次的会议组织结构,并且还构思了"归纳法"和"平行法"两种谈判方法,以便能够使西方各国的欧安会代表能够在欧安会谈判期间随心所欲地提出他们所关心的各种问题,从而形成并有效保持了对东方的压力。英国的这些谈判策略对欧安会谈判,以及未来的欧安会进程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冷战时期土耳其与美国在对抗苏联这一共同目标下结成紧密而牢固的战略同盟关系。本文从探讨通常情况下弱国与强国结盟的原因出发,分析了土耳其选择与美国结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苏联是在“冷战”中被西方摧毁的《谁搞垮了苏联?出路何在?》(《中流》1995年第4期连载《真理报》记者对亚·季诺维耶夫访谈录)原苏联哲学家季诺维耶夫在回答关于苏联遭覆灭的原因时说,这不是从1991年8月开始,而从戈尔巴乔夫1985年上台就已经开始了。...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冷战背景下国际权力斗争博弈的视角,着力剖析上世纪中叶中印关系由蜜月走向冲突的原因。刚刚获得民族独立的印度基于其安全利益及国家发展的考量,需发展对华友好关系。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出于美苏对抗的战略考量,着手改善印美关系。特别在1959年西藏叛乱之后,美国加大了对印度的援助,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偏袒印度,并进而挑动印度与中国对抗,印度在寻求和接受美国援助的过程中,逐步接受了美国人灌输的"中国是印度最大的潜在安全威胁"这一观念。与此同时,伴随中苏关系逐步恶化,苏联稳步发展同印度的关系,加大对印援助,并在中印边界冲突中以"中立"为幌子向印度提供军援。在美、苏的怂恿和偏坦下,印度有恃无恐地发动了对中印边界地区的武装挑衅,并进而升级为边界武装冲突。  相似文献   

16.
冷战时期土耳其与美国在对抗苏联这一共同目标下结成紧密而牢固的战略同盟关系,本文从探讨通常情况下弱国与强国结盟的原因出发,分析了土耳其选择与美国结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1948年的柏林危机是冷战开始后美苏双方以战败的德国为舞台,围绕柏林问题而展开的以军事对峙为背景的一次激烈的对抗。在柏林危机爆发前,苏联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已严重恶化,并且已朝着集团对立的方向发展。冷战伊始,美苏便首先在柏林迎头相撞,乃是因为德国作为一个被分区占领的国家,集中体现了美苏双方在争夺德国和欧洲中的各种复杂的矛盾。在柏林危机中美国和苏联进行强硬的对抗,使人们第一次真正看到了美苏冷战对战后和平与安全所可能产生的可怕的危险后果。柏林危机是苏联在冷战开始后对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展开的一次出击…  相似文献   

18.
依据情报局的成立及初期活动,冷战初期苏联政府的阵营对抗战略分为四个方面:从其态势来看,苏联是采取战略防御;从其地域而论,苏联是将欧洲作为战略重点;从其战略任务来讲,苏联是将维护世界和平放在首位;从其战略目标来分析,苏联是维护雅尔塔体系,保证其既得利益.  相似文献   

19.
巴尔干战略至今仍然是国际政治史和二战史研究中的不懈话题,基辛格博士在其1995年发表的《大外交》一书中还称其一开始就是“用来制约战后苏联的影响力”。巴尔干战略是地中海战略的逻辑结果、是英国传统政治逻辑延伸的结果;一切以大英帝国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其现实原因;另一方面,它虽然不是为冷战而设计的,但它为后来冷战所提出的“遏止”思想提供了潜在的资源,恰巧为战后遏止共产主义的冷战理论铺垫了道路。  相似文献   

20.
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基本特征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这种对峙的基本特征是:在国际事务的处理中,双方以不促发战争为基准。在国际关系中,我们通常将美苏对峙的此种格局称为“冷战”格局。然而,1948年,柏林危机的发生却是两大阵营欲突破“冷战”的一次尝试。柏林危机是由苏联在柏林实行封锁引发的,如何处理和对待苏联的行为?怎样保证西方国家在柏林的战略利益?对这些问题如何进行处理,英美两国的态度是不一致的。此间,在联合和坚定西方盟国的政策和行为中,艾德礼工党政府以及外交大臣贝文起了重要的政策引导作用,使美国在柏林危机中与英国合作一致。柏林危机中,艾德礼政府的政策导向对此后美国和英国在德国问题上的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