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普勒与CT在胆道梗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60例胆道梗阻患者分别经多普勒与CT检查.结果对梗阻部位的诊断,CT与多普勒无明显差异,在写性方面二者有一定的区别.结论多普勒对胆道结石及良性病变所致梗阻方面优于CT,在胰头病变的诊断中CT较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研究CT检查在真菌性鼻窦炎病变中的影像学特征,分析其诊断价值,以提高真菌性鼻窦炎的术前确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CT表现特点。结果单侧发病17例,双侧发病3例;上颌窦发病20例,累及同侧筛窦4例;多数窦腔病灶部位可见高密度不均匀的钙化影,多为斑点状、棉絮状、条状等,可伴有局限性骨质吸收破坏、增生硬化、窦口扩大等表现。结论窦腔软组织内散在的不均匀高密度钙化影是真菌性鼻窦炎患者主要的CT征象;多表现为单侧发病,上颌窦最易受累;CT检查对于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诊断、病变范围以及受累程度的判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拟诊肺栓塞的39例患者行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及后重建技术,观察肺动脉栓子累及的部位和影像学表现。结果:39例患者中右肺动脉主干栓塞4例,左肺动脉弓3例,右上肺动脉6例,右下肺动脉10例,左下肺动脉16例。其征象有局部肺纹理稀疏纤细、肺动脉扩张、“马赛克“征、胸腔积液或心包积液、肺动脉局限性密度增高、肺梗死灶。结论: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一种无创、快速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MSCT)、B超、腹部X线平片诊断肠梗阻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为肠梗阻且术前行MSCT、B超及腹部X线平片检查的97例患者资料。结果MSCT、B超、腹部x线平片诊断出肠梗阻存在的例数分别为89例(92%)、64例(66%)、71例(73%);正确判断梗阻部位的例数分别为89例(92%)、59例(61%)、47例(48%);正确判断梗阻原因的例数分别为85例(88%)、40例(41%)、18例(19%)。结论在显示肠梗阻的存在、确定梗阻部位和梗阻原因方面MSCT具有很大的优势,我们认为肠梗阻患者可首选MSCT全腹部检查。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62岁。进行性吞咽困难4个月。食管X线钡餐造影显示:食管中、下段管腔狭窄,粘膜充盈缺损,长约25cm。诊断为食管中、下段癌。2000.4月经右胸、上腹正中切口手术。食管肿瘤上起主动脉弓上缘水平,下至贲门,长约25cm。与主动脉及肺门有广泛粘连,部分有侵润似呈“冻结”状态。沿主动脉外膜纵行切开,将食管中、下段肿瘤游离开。经腹游离胃大  相似文献   

6.
对386例膀胱肿瘤患者进行分析,临床表现以肉眼血尿为主,膀胱镜检查为主要诊断方法,CT检查对术前临床分期准确率高,膀胱局部化疗可显著减少复发率,肿瘤扩散及转移为主要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7.
文章总结了21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护理体会。急性期严格卧床休息,保持大便通畅,做好心理护理,密切观察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稳定控制并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防止主动脉夹层继续剥离,并完善各项辅助检查,做好健康宣教,促进患者早日康复,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门区胆管癌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表现及术前评估价值。方法对31例肝门区胆管癌MSCT平扫及增强表现进行分析研究,术前评估肿瘤手术切除的可能性.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31例肝门区胆管癌均显示肝内胆管不同程度扩张,胆管狭窄、中断.其中可见肝门区肿块24例。MSCT增强扫描以延迟强化为主。术前可切除性评估与手术病理对照.其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平扫结合三期增强对显示肝门区胆管癌的直接和间接征象有较大帮助.大大提高了术前评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窦口-鼻窦复合体(Ostiomeatedl Complex,OMC)是近年来随着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的开展而提出的一个新的解剖概念.在功能性内窥镜的广泛开展中,其手术并发症的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因而术前影像学检查对副鼻窦炎性病变的性质、范围、程度的正确估计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检查手段的日新月异,鼻窦平片及磁共振成像难以提供令人满意的影像,常规CT扫描中冠状位高分辨率CT是显示OMC结构的较佳技术,螺旋CT三维重建、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和CT仿真内窥镜成像技术都有其各自的优越性,在OMC区域的临床应用具有很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复发性成釉细胞瘤的CT征象,提高对其CT表现的认识。[方法]收集经临床病理证实的复发性成釉细胞瘤病例8例,从其复发部位、分房特征、密度、强化程度、边界、侵犯部位等方面分析其CT征象。[结果]8例均在原发部位复发。多房型4例,单房型2例。呈囊实性混合肿块7例,全实性肿块1例。肿瘤多呈中等度强化,部分强化明显。复发肿块均有明显向颌骨外周软组织及颌面间隙侵犯的倾向。[结论]CT能为复发性成釉细胞瘤提供较全面、准确的影像信息,其对于检查复发性成釉细胞瘤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枢神经系统影像检查在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已被公认。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和核磁共振成像(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已经可以显示并且定位大多数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一种无创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能敏感地显示脑白质的微观结构异常结构,检测脑白质内神经纤维的连续性,在一些出血量较少,CT与MRI诊断为阴性的疾病中通过神经纤维束结构的改变而做出阳性诊断,也可通过相应软件将DTI变为三维成像来更好地帮助神经外科医生制订术前计划及指导手术,这对于神经外科系统诊断与治疗的提升都有重大意义。本文主要探讨DTI在神经外科的常见疾病如:脑出血、脑肿瘤、脑梗塞及颅脑损伤中的影像学改变、临床应用价值及进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鼻区外伤骨折形态的多排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对120例鼻区外伤患者同时行X线鼻骨侧位摄片和鼻骨水平位横断面螺旋CT扫描,显示单纯性鼻骨骨折40例,占33.33%;粉碎性鼻骨骨折22例,占18.33%;鼻区复合型骨折58例,占48.33%.同时CT还显示了鼻周软组织的损伤情况.结论:在鼻区外伤的影像学检查中,传统X线检查 只是简单初步的筛选方法,应将多排螺旋CT鼻区横断扫描作为必备的检查项目,两种检查方法互相补充对诊断鼻区骨折形态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多排螺旋CT扫描是确定鼻区骨折形态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食管结核与身体其他部位的结核一样,是由结核杆菌所引起的一种特异性感染,临床上较为罕见,且其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征,故容易误诊。本文报告我院1978—1992年收治的两例食管结核患者,术前均漏诊为其它食管疾病,现报告如下: 例1,男,31岁,农民,内蒙人,主因进食后胸骨后痉痛伴发噎三个月,加重二个月入院。消化道钡餐提示。食管中下段移行处可见0.8cm×3.0cm大小边缓光整之缺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CT和超声检查对外伤性脾破裂的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对27例外伤性脾破裂的CT及超声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脾脏本身表现:脾外形增大;脾边缘不规整或见裂带;脾实质不均匀;脾包膜下血肿CT表现为脾外缘新月形高密度或等密度影,超声表现为脾外缘带状无回声或低回声区;脾内血肿CT可见脾实质内团状或者片状高密度影,超声可见脾内液性暗区,或团状高回声。(2)脾破裂间接征象为脾周血肿及腹腔积血。脾周血肿CT表现为脾周高密度不规则团块,超声为不均质混合回声。超声对腹腔积液的检出率为100%,远大于CT(57%)。(3)CT可同时发现多脏器损伤,而超声对4例后腹膜血肿均未检出。结论 CT和超声对不同类别的脾破裂诊断各有侧重,对脾真性破裂早期病人,可行超声检查;对脾破裂合并多脏器损伤,尤其合并后腹膜血肿时,宜做CT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和超声检查对外伤性脾破裂的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对27例外伤性脾破裂的CT及超声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脾脏本身表现:脾外形增大;脾边缘不规整或见裂带;牌实质不均匀;脾包膜下血肿CT表现为脾外缘新月形高密度或等密度影,超声表现为牌外缘带状无回声或低回声区;脾内血肿CT可见脾实质内团状或者片状高密度影,超声可见脾内液性暗区,或团状高回声。(2)脾破裂间接征象为脾周血肿及腹腔积血。脾周血肿CT表现为脾周高密度不规则团块,超声为不均质混合回声。超声对腹腔积液的检出率为l00%,远大于CT(57%)。(3)CT可同时发现多脏器损伤,而超声对 4例后腹膜血肿均未检出。结论:CT和超声对不同类别的脾破裂诊断各有侧重,对脾真性破裂早期病人,可行超声检查;对脾破裂合并多脏器损伤,尤其合并后腹膜血肿时,宜做CT检查。  相似文献   

16.
我们对一例延误诊断的食管破裂患者,行带蒂膈肌瓣修补等治疗,取得成功,现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36岁,1996年7月25日晚饮酒后出现剧烈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随后出现剧烈腹痛及胸部疼痛,放射至季肋部及肩部,并出现胸憋气短,发热38.9℃,在当地医院按“急性胰腺炎”给予治疗,不见好转,于1996年7月31日转来我院。经胸部CT及上消化道钡餐检查诊为“食管自发性破裂、左侧包裹性脓胸”,闭式引流后引流出600ml褐色恶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能谱CT参数术前判断结直肠癌微卫星不稳定(MSI)状态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了71例经我院临床病理确诊为结直肠癌患者的资料,将患者分为MSI组和微卫星稳定(MSS)组,在GE后处理工作站获取患者的平扫及增强静脉期能谱CT参数,并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性,利用ROC曲线分析评价静脉期能谱CT参数诊断MSI状态的效能。结果 静脉期MSI组单能量40KeV及100KeV下的CT值、碘浓度、Z值、斜率K均明显低于MS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静脉期斜率K区分两组的曲线下面积最大,AUC为0.727,敏感性73.6%,特异性72.2%,阈值2.894。平扫未发现两组间各能谱参数的差异。结论 增强静脉期能谱CT参数在结直肠癌术前MSI状态的预测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CT检查技术常规实验教学由于设备价格昂贵、数目配置稀缺、占地面积大,且具有潜在的电离辐射损伤危害,实验教学开展难度大.作者团队采用虚拟仿真开展CT检查技术实验教学,通过对参与CT检查技术虚拟仿真实验学生的访谈及问卷进行分析,提出CT检查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存在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进行整改.通过开展CT检查技术虚拟仿真实...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腰椎后缘软骨结节(LPMN)影像表现,评价X线、CT、MRI检查对腰椎后缘软骨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7例典型LPMN X线、CT、MRI的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各种检查方法在显示病变特征上的差异。结果:LPMN在X线、CT、MRI上都具有特征性表现。LPMN在腰椎侧位片显示为椎体后上或后下角有弧状或切迹状骨质缺损区,后缘可见形态不一的游离骨块。X线检查对LPMN诊断符合率仅为54.2%。LPMN的CT表现更具特征性,即腰椎椎体后缘类圆形或不规则形骨质缺损,密度与椎间盘相同,周围多有不规则硬化,骨质缺损后可见条形或弧形骨块突入椎管,CT检查对LPMN诊断符合率为100%。LPMN的MRI表现为病变椎体后上缘或后下缘终板局限性浅弧形骨质缺损,缺损区内充满椎间盘组织,椎间盘后纤维环明显后突,GRE×T2WI在显示其特征上优于其它序列。MRI检查对LPMN诊断符合率为89.7%。结论:CT检查对LPMN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优于X线和MRI。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创伤性周围神经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1例患者(35条神经)临床诊断周围神经病变进行高频彩超检查与病理或其它影像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高频超声能清晰显示周围神经神经外膜、神经束膜及神经纤维束走行及内部结构,根据不同周围神经超声声像图特征,能判断其损伤部位、程度、范围及损伤类型。结论:高频超声能清晰显示不同类型周围神经损伤,准确判断损伤部位及程度,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