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贾善翔著的《南华真经直音》是宋代汉语语音史研究的重要材料,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未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南华真经直音》与《广韵》声类相比,贾善翔音切反映了宋代通语语音的演变和当时四川方言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2.
《汉书》颜氏直音释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颜师古《汉书注》除了用反切注音以外,还大量使用直音注音。《汉书》颜氏直音是颜氏注音实践的组成部分,是研究颜氏语音系统的重要资料。为使颜氏直音能在颜氏音系研究中更充分地发挥作用,本文对颜氏直音体例试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清人马国翰根据《经典释文》《齐民要术》《水经注》《太平御览》等书所注辑佚而成《尔雅犍为文学注》一书,现收存于《续修四库全书》1203册。此书中出现了直音注音与反切注音的例子,笔者以此来推断,早在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即西汉中期,直音和反切就可能已经作为汉字注音的方法了。  相似文献   

4.
《楚辞》洪兴祖补注中的直音凡834例,通过整理分析发现:洪兴祖直音的格式多种多样,稳中有变,直音的范围广泛。特别是洪兴祖在运用直音法注音时,不仅注意到了注音字与被注音字读音相同,而且还发现了二者在意义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郑珍著有介绍农桑养蚕织造之术的《樗茧谱》,因其"文辞雅质,古色斑驳,欲施之民间,果难家喻户晓",故遵义县宰特请莫友芝为之作注。莫《注》补郑《谱》之未备,疏郑《谱》之难明,并用汉字直音注音法为《郑谱》注音,因而更便于桑农使用。  相似文献   

6.
《汉书》应劭注包括注音和释义两部分。音若类注音法已明显处于劣势,直音是最主要的注音法,反切正日趋流行。认为反切为孙炎、服虔度所创制的现点不确。其释义体例在汉未具有与众不同的特征,不但揭示了汉未汉语词义的系统性,更重要的是展示了汉语调汇词义的复杂性、具体性和抽象性。具有较高的语言、历史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7.
《晋书音义》注释体例丰富,术语多样。注音以反切法和直音法为主,术语不一。用多种术语注释《晋书》中的俗字、古今字及异体字,兼引《字林》、《说文解字》等文献的注释。训诂则主要采用引用文献注释的方法。释字解词主要分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南华真经》简介道教《南华真经》为庄子等所著,其既是一部深含哲理的杰作,也是散文史上的奇迹。《汉书》中记载  相似文献   

9.
反切,是古代的一种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字来给一个字注音。反切是怎样产生的呢?西汉以前还没有反切。当时的人遇到古书中难认的字,只能用“譬况假借”的方法来注音,换句话说,是采用同音字的方法来注音。这种直音法有很大的局限,因为有时找不到同音字,有时虽能找到同音字,但那些同音字却都是冷僻字,注了等于不注,于是,有了反切的发明。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音辞篇》中说:  相似文献   

10.
裴注在正文中为生僻字、多音字注音,采用直音、反切注音,共70例.直音有38例,反切有32例.  相似文献   

11.
知音文化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发展中最重要的建树之一,它发轫于六朝时期,并以六朝人文思潮为思想根基,不失为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中独树一帜的思想文化体系。本文试图探寻知音文化的源起与本根,挖掘并阐释六朝知音文化的逻辑内涵,透析六朝知音文化的发展与变迁对于中古文化空间的拓展及其对中古人文精神的提升与超越。  相似文献   

12.
《文心雕龙·知音》篇是我国古代文论中对文学批评方法的早期探索与尝试。刘勰认为文学批评中的误区大都是由于主观偏见造成的,所以力求提出一套客观全面的评定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标准;然而,对文学鉴赏批评的非理性、非对象化特点的认识,又使其批评方法走向直观感悟与理性分析的融合。《知音》篇揭示了刘勰对文学批评方法进行探索的轨迹。  相似文献   

13.
"接受美学"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它为我们解读《知音》篇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使我们跳出了鉴赏与批评的二分理论模式。《知音》篇体现出接受美学的一些思想,但与接受美学又不尽相同。过去我们一直认为没有绝对的单向度知音,但是实际上由于时空的阻碍与思想和身份的差异,的确存在绝对的单向度知音。  相似文献   

14.
病理解剖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其实验教学内容主要分为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的病理改变学习。学生往往对组织切片的学习存在诸多问题。老师利用指导大学生开放性实验的机会,组织学生学习并制作病理组织切片,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及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激发了部分同学对组织学与病理解剖学的学习兴趣。为提高病理解剖学实验教学效果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孟子音义>是宋代孙奭撰写的一部音义体专著,全书共收词条1199条,是孙奭在唐陆善经、丁公著、张镒三家注的基础上兼加己注而成,其音释方式主要有直音、如字、反切三种,其中"如字"有69条,分析"如字"类目,对于理解音注的实际内容,对于分析音注的音系特点,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道藏》本《通玄真经》的释音有着很高的语料价值。藏本、宋本、铁华馆丛书本三个版本虽略有出入,实出同源。唐徐灵府《通玄真经》音注内容具有多样性特点。元杜道坚《通玄真经缵义》在音注方式上是对徐注的继承和改作,明显地带有自身的特点,但又非囿于吴地方音,反映了宋元时期以通语作注的一种类型。  相似文献   

17.
圆形思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思维方式,主体以“圆”的形式思考着广阔无限的对象,通过对对象的系统、综合、动态的考察,以求得对对象的整体把握和本质认识,并以求得“深邃的理性智慧为最高境界”。《知音》体现了刘勰的圆形思维,其中,结构之圆对应于圆形思维的形式,理论之圆对应于圆形思维的结果,论述之圆则体现了圆形思维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进一步掌握南华县克山病病情现状和变化趋势,科学、规范和持续有效地指导防治工作,科学评估防控效果。方法:通过访视克山病病人现状,要求监测对象配合专业人员填写调查表,如实提供个人病史,并开展临床查体和十二导联心电图描记,若发现可疑克山病患者则进一步拍摄后前位2m距离胸部正位X光片和彩色超声心动图描记。结果:2008年至2012年累计访视克山病病人246人次,累计死亡15例,访视率达100.00%。全县现有克山病病人54例,患病率为0.23‰;2008年至2012年共对3个病区乡镇9个自然村4021人开展克山病重点监测,检出克山病现患病例17例,检出率为0.42%,慢型、潜在型克山病检出率分别为0.15%和0.27%。结论:南华县克山病处于平稳低发态势,潜在型克山病很可能成为我县克山病的主要临床类型。开展地方病防控工作不仅要加大病区群众的健康教育力度,注重综合性防控措施的落实,更重要的是逐步引导病区人群改善生活环境,加强自身营养,鼓励群众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全面实施健康促进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