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凌 《新闻传播》2009,(9):6-12
在目前的新闻传媒教育中,培养“历史的记录者”“社会的守望者”“文明的推动者”已成为三个不同层次的教育理念,为此,新闻传媒教育正由单学科教育向多学科教育转变,从侧重技能训练向素质教育、通识教育转变.在加强知识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文理渗透:强化应用的教改思路指导下,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新闻传媒人才,成为新时期传媒教育的指导思想。也就是说,新时期的新闻传媒教育指导思想是培养“体”“用”兼融的复合型人才。那么,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呢?  相似文献   

2.
樊水科 《新闻爱好者》2011,(11):102-103
一 何谓人文精神?这个杂混了中西古今多种内涵流变而来的概念显得含混不清,但其基本内核是稳定的。“精神”是什么?是一种观念、一种思想,是一种能够坚持某种观念的勇气。而“人文”的核心就是人类关怀、生命关怀。“人文精神”从根本上说.就是坚持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超越性”的一种价值观念和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3.
胡蕊 《中国广播》2004,(6):45-47,52
近年来“人文”渐成时尚,“人文”二字成了无所不在的关键词,学者们言必称“人文精神”、“人文关怀”、“人文积淀”,就连新建楼盘的广告语中也不忘宣传“人文环境”……目前,几乎可以随时在报纸电视广播等传媒平台上发现人文关怀精神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潘虎 《青年记者》2007,(10):89-90
三年前说中国的报纸传媒处于困境,很可能被人贴上杞人忧天的标签,但经过2005年中国报业经营“多事之秋”:从第二季度起各地报业集团纷纷呈现“熊市”之态,下半年一路走低。特别是北青传媒2005年上半年净利润仅17万元,同比下降99.7%,经营业绩几乎一败涂地,中国报业广告经营面临“拐点”、报业经营进入“微利时代”,成为学和媒体专家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鞭挞报纸传媒经营之罪的言论逐渐多了起来,更有甚,预言报纸传媒必将被新兴媒体彻底取代,沦为“社区小报”,仿佛中国报纸传媒一夜之间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何斌 《声屏世界》2009,(6):53-53
“人文关怀”一词脱胎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人文主义”。今天我们所倡导的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本,对人类命运、幸福与痛苦,对人的存在、价值与尊严的强烈关怀和承担责任的精神。在当今这样一个强烈呼唤人文关怀的时代背景下,当代新闻传媒中所应渗透的人文关怀意识及其效果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6.
面对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型传媒的兴起,面对国内外传媒市场竞争的白热化,我国广播电视应该从“传者主导”向“受众主导”过渡.以受众为本.把握传者与受众的最佳契合点,把争夺受众与占领阵地.占领市场有效结合起来,不断扩大传播范围.提高传播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和引导受众的精神文化和资讯信息需求。  相似文献   

7.
浅谈我国图书馆事业中的人文关怀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人文关怀意识的薄弱源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1.1人文精神在西方图书馆发展中的作用 “人文精神”(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狭义是指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其“以人为本”的观念推动了近代西方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设。从公元前1世纪前后至公元5世纪,独立意义和古代图书馆在西方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罗马帝国已经出现了很多私人图书馆及向普通学者开放的“公共图书馆”。随着17世纪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繁荣,西方图书馆事业也得以进一步发展,由封闭走向开放,在图书馆管理方式上以读者方便利用图书为前提。由此现代意义的图书馆加速形成,它的显著特征是更加重视文献的利用,更加关注文献的管理和传递服务。  相似文献   

8.
画中有话     
《中国新闻周刊》2005,(11):15-15
“撤消铁路分局让火车站少了一个婆婆。”“我想起诺贝尔奖获得者舒尔茨的一句话.世界大多数是贫困人口.如果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那就懂得经济学当中许多重要的原理。世界大多数贫穷人.都是主要以农业为生计。如果懂得农业,那就真正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分子在增大,而分母在缩小。”  相似文献   

9.
在儒商精神中,孔子的“义利观”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社会文化属性、政治属性、经济属性兼具的现代传媒企业,将孔子“义利观”引入企业经营的理念当中去,更显得必要。  相似文献   

10.
罗晓雯 《新闻世界》2004,(11):67-67
建国以来.我国的传媒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党政机关的一部分.因而记采访工作也是党政工作的一部分.任何人接受采访亦被视为责无旁待的“任务”。现在情形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去年的报刊治理中.行政权力退出了较为广泛的传媒市场,传媒从编务到经营.均需自主管理.但由挂靠机关任命主要负责人、监督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舆论导向。需要注意的是,这里使用的是“监督”概念.不是直接干预。这种新情况下讨论“采访权”.应注意记和传媒“权力”背景的弱化,采访成为记职业的一道工作程序.不再是特权。  相似文献   

11.
吴生华 《视听纵横》2005,(6):101-102
人们一般认为:播音员是没有“话语权”的,而主持人因为在话筒前实现了自主说话,因而实现了话语权的回归。而在传统的概念当中.又是没有主持人的。只有“有稿播音”和“无稿播音”的划分,事实上.所谓的“无稿播音”就是脱稿主持。但这样的一个概念,倒为我们研究主持人的“话语权”提供了一条路径,从话语权来分析,“有稿播音”实际上是“说话权”和“把关权”分离的.编辑行使了话语内容的“把关权”.而播音员则承担了把字转变成口语的“说话权”.  相似文献   

12.
2005年,全球传媒娱乐业最大的一件事,就是跨国传媒集团纷纷向新媒体的主动转型,他们从“想”新媒体。“说”新媒体的阶段,进入了实实在在“做”新媒体的阶段。[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压倒了端庄”,有受众如此描述时下中国一些传媒的风格。一股弥漫在新闻报道中的低俗之风,已与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不良广告一道,被公众列为中国传媒界的“四大公害”,并受到各界的强烈抨击。现实引人深思:传媒怎样塑造自身形象?人们真情疾呼传媒“要有一点精神”。那么,何谓传媒精神?或者说,传媒应该具备哪些精神?对此, 笔者认为:史学家的求实精神、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政治家的人文精神共同熔铸成传媒精神。  相似文献   

14.
李勃 《青年记者》2008,(11):13-14
对新闻传媒人文精神的研究,是目前新闻理论界与业界共同关注的话题.新闻传媒的人文精神具体说来,是指新闻传媒应坚持民本思想,理性的批判精神与正确的导向作用,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大力弘扬现代人文精神,不为外物所奴役的主体精神,追求真理的求是精神,以及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自强创新精神等.  相似文献   

15.
在“文化热”“人文精神”讨论渐渐淡去之后,当代中国思想文化界兴起了民国学术史研究的热潮。而从陈平原、罗志田、正、况森、桑兵、章清、刘龙心等人在学界流传颇广的作品来看,当前民国学术文化史研究的显著精神特征乃是试图通过考察那段学术转型历程,为当代中旧学术找到足以安身立命的伟岸“学统”,  相似文献   

16.
65年前,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说:“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精神始终和“三个代表”相映照,有以个人命名的,像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有以团队命名的,像女排精神、好八连精神;有以地方命名的,像延安精神、张家港精神;有以事件命名的,像长征精神、抗“非典”精神。以上这些精神薪尽火传,历久弥新,凝聚着强大原动力,将“三个文明”建设推向新境界。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传媒的竞争处于一个白热化阶段,各家传媒利用了各种竞争方略和手段应对这种市场化的挑战,向“报料”提供一定数额的奖金就是众多手段中的一种。传媒按提供线索的价值大小给“报料”奖金,由此催生出的以提供新闻线索获取酬金为目的的“报料”就是“新闻线人”。  相似文献   

18.
文怡 《新闻前哨》2022,(21):57-58
在媒体融合的语境下,如何创新报道主题新闻,是转型期传统媒体面对的一道考题。在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江西萍乡新闻传媒中心推出以“寻找萍乡工业‘老字号’”为名的主题报道,通过全媒体呈现丰富升级报道形态,在强调新闻“新”的基础上,凸显“专”“精”“特”精神,为重大主题宣传报道打造了全新范本。  相似文献   

19.
有人曾说,对中国的老百姓而言最大的潜在危险可能不在于疾病或灾害,而是来自食品安全方面的隐患。不幸的是.这种多少有些耸人听闻的说法在现实中却似乎可以找到很多有力的证据。根据新浪网所做的一项调查.在针对“你觉得在消费哪类商品时遇到的质量问题最多”所调查的902人当中,选择“食品”的竟然高达703人,  相似文献   

20.
范长敏 《新闻前哨》2006,(9):110-110
读书是打造“学习型社会”的要求,也是打造学习型传媒、专家型传媒人的要求。为此,本刊开辟“读余漫笔”专栏,一是刊登读了好书后的心得,使思想的火花启迪更多人;二是欢迎读荐书,使大家同享知识盛宴。[编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