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胡琴在宋代以前泛指胡地传入中原的民族拨弦乐器,包括琵琶、大小忽雷、火不思、五弦等。大约到了宋代,胡琴又泛指夹弦拉奏的乐器,如二胡、四胡、京胡、板胡等。《元史*礼乐志五》有:“胡琴……卷颈、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尾。”史书记载,宫廷开乐部与天魔舞中都要用它。胡琴的祖先叫“奚琴”,原宋代始叫做“胡琴”,清代还有人称之为“奚胡琴”。后来,当它流行和运用的范围扩大到全国各个民族和地区的时候,便有了更多的别名,如“弦子”、“嗡子”、“胡呼”等等。不过,凡是付诸文字的学名都统称为“胡琴”。   胡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拉弦乐器,在它之前的弦乐器,如琴、瑟、筝、琶等都是用指或拨子弹弦的。弹弦乐器虽然也长于演奏旋律,但有一个突出的弱点,就是不能奏出真正的长音。它们用滚奏的方法奏出的长音,恰似一个齿距很密的齿轮在一个平面上轧出的线,那实际上只是一条由许多紧密连接的点拼成的线,并不是一条真正的线。而它用强力扣出的长音又像一个大头小尾的蝌蚪,也不是一条均匀的线。只有拉弦乐器胡琴所奏出的长音,则是一个音头与音尾都能保持或自由控制着一定力度而且毫无间断的绵实厚重的真正的长长的音线。这些或长或短的合理结合起来的音线的音响效果,极像悠悠吟哦的人声。于是这个特点便形成拉弦乐器特有的优势,便极自然地奠定了它在民族乐团中的优胜地位。……  相似文献   

2.
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 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 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是画家,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图章初宗浙派,中年后治汉印。他会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萧管笛,无一不通。他认为乐器中最难的其实是胡琴,看起来简单,只有两根弦,但是变化很多,两手都要有功夫。他拉的是老派胡琴,弓子硬,松香滴得很厚——现在拉胡琴的松香都只满了薄簿的一层。他的胡琴音色刚亮。胡琴码子都是他自己刻的,他认为买来的不中使。他养蟋蟀,养金铃子。他养过花,他养的一盆素心兰在我母亲病故那年死…  相似文献   

3.
在我看来,家书是一种最自然最温馨最具亲和力的文体。在读那些著名的家书的时候,总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动,我甚至能从中闻到南方老家油菜花的芬芳、梅干菜的馨香,听到黄梅调间隙时胡琴的婉转悠扬。那是游子内心深处的胡琴,一把生命的胡琴。在众多家书中,《板桥家书》是我枕边的必备之物。在月光如水或细雨如麻的深夜,我几乎就是靠着它来催眠的。板桥的语言冲淡平和,朴素绵密,一封家书就是一篇绝妙的小品散文,故乡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尽入其中。我们仿佛看到一位布衣老先生,从历史深处缓缓走来,拍打拍打身上的风尘,一副暖老温贫…  相似文献   

4.
胡琴是中国少数民族使用的乐器之一,发展至今已有千年历史。胡琴的早期雏形是筑、轧筝、弦鼗和奚琴,吸收了轧筝的棒擦法与弦鼗的播奏法,借鉴了宋代出现的奚琴,在形态制作与演奏方法上经历了竹轧、马尾弓的变化,最终形成了今日的胡琴家族。  相似文献   

5.
<正>胡琴,这一体现丰富东方文化韵味的乐器,自古便以独特的音色和出色的表现力赢得了人们的喜爱。从北方的板胡、京胡、坠胡,到南方的高胡、椰胡,胡琴音乐如同一条流动的旋律之河,其流域广泛覆盖中国的辽阔疆域。随着时间的推移,胡琴音乐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也不断得以丰富。这个过程不仅实现了音乐风格的变迁,更促进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历史、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的交融。孟庆民所著的《胡琴幽幽——中国拉弦器乐传承与发展》一书围绕胡琴音乐的地域演变展开了探究,并结合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色对胡琴音乐的表现和特征进行了分析。本文参考该书内容,就胡琴音乐在不同地理背景下的演变与传承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6.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有名的作品。胡琴这一意象串起了一部《倾城之恋》。这是一种中国封建化衰落、颓靡的意象,一种没落社会存在状态的意象。这”生命的胡琴”是苍凉的胡琴,不仅回荡在《倾城之恋》中,也回荡在张爱玲所有的作品中。  相似文献   

7.
西夏的胡琴和花盆鼓庄壮1994年8月27日,我和陈雪静同志与安西县博物馆的同志一同前往东千佛洞考查,发现7窟(西夏)东壁药师经变乐队中有一件胡琴演奏图像(图一),这是继榆林窟发现有胡琴图像之后又一新的发现。同时在该乐队中还发现一件稀有打击乐器花盆鼓(...  相似文献   

8.
唐代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胡琴琵琶与羌笛”一句,历来注家都认为此句包括三种乐器,而胥洪泉同志最近撰认为唐代“胡琴就是琵琶”,该句只有两种乐器,即“琵琶”和“羌笛”。本通过剖析胥论证过程的自相矛盾,考释唐代“胡琴”一词的真正含义,并联系岑参原诗的具体语境等方法证明“胡琴”不仅是乐器,甚至可能包括几种胡人乐器,从而纠驳了胥的错误说法。  相似文献   

9.
二胡,作为胡琴家族中发展最快的乐器,在艺术实践方面却主要还是以独奏为主。胡琴重奏艺术的实践不仅可以提升演奏者的音乐素养,而且还可以拓宽演奏者的就业渠道,这些都是独奏实践所不能给予的。因此,本文主要从提升演奏者的音乐素养和拓宽演奏者的就业渠道为出发点进行阐述,来探析胡琴重奏艺术实践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请弯下腰     
地下通道的出口.男人席地而坐。胡琴端立腿上.持弓的手轻抖,曲子就飘起来了。虽不十分悦耳.可是轻快欢愉.钢琴曲或者小提琴曲,全用了《万马奔腾》的节奏。男人胡须浓密,长发披肩,表情认真投入。他的左前方,摆着一个细颈青花瓷瓶。瓷瓶古香古韵.朋友说那瓷瓶价值不菲。可是他明明在街头卖艺.一柄胡琴.抖得微尘飞扬。  相似文献   

11.
本以《闯王进京》、《闯王旗》、《甲申祭》三个不同时期同一题材的历史剧为例,分析了现代戏曲历史剧在艺术追求和审美倾向上的发展轨迹,并以《甲申祭》为个案着重讨论了当前历史剧对历史人物隐蔽的心灵空间进行探寻的人观照倾向,以及对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这一问题的把握。  相似文献   

12.
从意识形态论到审美意识形态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国内关于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的讨论成为文学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马克思对于意识形态概念的革命性改造和20世纪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发展的事实,说明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观点;新时期中国学者提出的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的文学本质论,是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本质观的重要理论成果,否定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本质观的学术见解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13.
朱光潜与鲁迅关于"曲终人不见"的争论,是现代诗学的一大公案。从这场争论中可以看出朱光潜对美学的现代性思考:时间引领着空间归于音乐的永恒,时间附属于空间产生的静穆,以及时间浑融于空间散发的美魅,这些都离不开情思与意象的融合,也即是美的主观情趣与客观意象的统一。朱光潜的美学观是在历史与当下的时空经验中作出的具有深刻续接意义的现代思考,至今仍具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凌力的历史小说创作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以情感投注于生命体验选择与重组史实;以现代意识去理解与发掘历史人物身上的深层意欲,使形象塑造具有一种勾魂摄魄的人性深度。同时,把含蓄蕴藉的古典美情韵与直切恣肆的现代情感表达交融一体,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小说创作艺术审美的多元化探索。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包括历史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海派文学在内容上表现出一种对历史现代性的批判,在美学品格上体现为颓废唯美的倾向,这构成了审美现代性的特征。海派作家借鉴现代主义的手法、用感性、欲望的描绘来恢复现代社会中被异化的"人性"和"诗性",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美学和戏剧理论角度分析和评价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及其理论的得失,可见其史实的艺术是虚构化在戏剧理论方面的审美规律中进行的,这审美的规律就是叙事剧技法和叙事要素的理论作用。叙事剧的技法是以“古为今用”的创作态度来发挥一定的作用,而叙事诗的美学因素就是在历史人物的形象化方面起到一定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7.
历史是人类生活和生活的记录,充满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瑰宝。历史本身就是一个美的宝库。历史教育过程应该是发现美、鉴赏美的过程,培养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和目标。纵观人类文明史,就是人类追求美、创造美、享受美的历程,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和科学美无不在历史中流光异彩。历史学科的美育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引导学生发现和感受历史的美,发挥其内在的美育功能。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致陈毅》一文,从美学的高度对宋诗作了批评,提出了诗歌须用形象思维的著名命题。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以文字为诗,这是宋代诗歌创作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三种倾向。从审美的角度说,它们影响着宋诗的审美情趣。从诗歌历史流变的角度说,它们来源于以文为诗的传统。揭示宋诗三倾向在辩证运动中对中国诗学发展的巨大功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对待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前五回是其人物与主旨的象征性抒写。从开篇人物出场的视角,或隐或现一个包括作者在内的读书人群体形象,而且贯穿始终,这是一个被读者忽略的红楼群体。曹雪芹通过贾宝玉(甄士隐)与贾雨村“两峰对峙”,以及甄假宝玉合体等“分一为二”的写作手法,暗示读书人问题是《红楼梦》的主旨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使闺阁昭传”是为了寄托曹雪芹自由纯美的人文理想,宝黛爱情与唯美人性同样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全书浓郁的悲剧氛围,则是读书人个体人文追求与社会核心价值观悖谬的困惑使然,这是一个具有超越时空的历史问题,值得今人,尤其是人文学者们反思。  相似文献   

20.
正确认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美学价值,对于我们科学地理解马克思思想发展进程及其美学思想具有重大意义.评价《手稿》应根据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具体语境,从文本本身出发.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学术界对《手稿》的美学价值做了不恰当的评价,其美学思想是不断阐释的结果,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是由美学研究者与马克思共同建构起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