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方传教士因传教之需要而将幻灯、电影等电化器材与知识技术引入中国,并经由书刊发布、集会演讲、学校应用等方式为中国人所认识和接收.在推动现代媒体技术与学校教育联结的过程中,促进我国传统教育手段的更新与现代化,使借助科技新成果而兴的电化教育开始在近代中国社会乃至学校中萌蘖、生发和成形,中国近代电化教育因是而兴.  相似文献   

2.
近代中国教会女学的兴起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会女子学校是近代中国女子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会女子学校在中国的兴办因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和宗教目的而存在一定的弊端,但它在开启近代中国女子学校教育道路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3.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因为种种原因,人们对于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还存在不少误差和分歧,如辛亥革命的阶段划分、历史意义、袁世凯的篡权、辛亥革命中立宪派的认识等。只有正确解答了这些问题,才能科学客观地把握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4.
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中华民族觉醒的标志之一,是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在20世纪初的传入和影响。西方近代民族主义是西方各国在从前近代的王朝国家走向近代的民族国家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建立民族国家是西方近代民族主义的核心或主要内容。受其影响,建立近代的民族国家也是辛亥革命前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追求目标。但在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国家的问题上,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则有着不同的主张,前者主张排满,建立一个单一的汉民族国家,而后者主张合满,建立一个包括满族在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此双方展开过激烈论战。其结果建立一个民主共和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成了革命派和立宪派的共同选择。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民族国家的初步建立。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国近代史上的立宪派总是一概骂倒,彻底否定的。甚至认为它是“反动派”,与清政府一样是革命对象。近两年,史学界对立宪派评价有某些变化,但仍存在分歧。到底应该怎样看待立宪派?立宪派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穷竟有没有积极作用?本文拟就此谈一点看法。一辛亥革命时期的立宪派,应属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6.
王智勇 《学子》2013,(10):5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要新建上百所不同的学校。而对于每一所新建的学校,都会面临着诸多困难,其中新教师比例大而导致的师资力量不均,致使学校短期内整体师资力量薄弱,这无疑是一个不小的困难。又因教育具有多元的复杂因素,教育的水平很难在短期内提升到较高的水平,所以对于一所年青教师占主体的新学校,班主任队伍的建设无疑是更大的困难。但新学校有新学校的好处,新教师有新教师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汤化龙是近代资产阶级立宪派领袖人物之一,在清末立宪运动、辛亥武昌首义和民初政争中都有重要的活动,是当时引人注目的资产阶级政治活动家。他在立宪运动时期的出色活动和表现,奠定了他作为立宪派领袖人物的地位。本文拟对此作一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8.
一提起这所学校,人们总是习惯性地想起首义英雄--张振武,似乎无意之中黯淡了校长的光辉."因革命英雄而得名,对于学校来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资源.  相似文献   

9.
卷首语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不仅是对人而言,对于学校更是如此。书香飘溢的校园往往是知书明礼、敬业乐道的和谐之所。可以说,学校因读书而生动。因读书而骄傲。读书也让校园更美丽。作为学校文献信息中心的图书馆(室)来说,拥有相当数量的书刊资料,这无疑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为营建书香校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一、我国职业教育的产生及发展职业教育诞生于18世纪60年代的欧洲,随着机器工业生产的扩展而推广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教育思潮。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时期。当时我国出现了第一批军工技术学校。1867年左宗棠在福建设立福州船政学堂,是近代中国建立的第一所培养造船和设计人才以及海军人才的技术学校。这也是中国第一所半工半读、军民两用的技术学校。甲午战争前中国就有产业工人10万多人,产业工人队伍的出现是现代职业教育产生的基础。中国近代自有职业教育以来,不同时期名称不同,功能不同。其间,蔡元…  相似文献   

11.
革命派对于民主问题的理解显得较为简单,他们在论战中更多地关注“排满”,将政治制度的民主化视作“排满”的必然结果,因而对民主问题准备不足。立宪派对于民主问题及民族革命与政治革新之间关系的认识上虽然也不尽完整,但关注国民素质在民主政治进程中的作用又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尽管双方在论战中多有差异,但对于以政治制度民主化为核心的现代化的强烈诉求又在深层次上显示出了较大的同一性。两派的政治理想在某种程度上都没有能得到实现,说明胜利并非革命派所独有,而失败也并非只属于立宪派。  相似文献   

12.
福建船政学堂在中国近代高教史上的地位福建船政学堂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实业学堂,相当于后来的职业技术性高等教育专门学校或专科学校,是一般中国高等教育史所认可的。但它是否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学校,则是最近才有青年学者提出的新问题。[1]如果这个论断成立,则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学校不是创办于北京或天津,而是创办于福建。历来中国教育史或中国高等教育史,对于中国第一所近代性质的高等学校的考证,有几种论点:1.创办于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既是中国近代最早设置的新式学校,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学校。2.创办于1895年的天津中西…  相似文献   

13.
王小欢 《教育》2014,(9):74-74
“有希望革新这古老的帝国的是新教育,新教育的肇端是同文馆.”这是北京第一所近代学校一京师同文馆总教习、美国长老会教士丁韪良对同文馆的总结.京师同文馆是如何建立的?为什么说是北京第一所近代学校?  相似文献   

14.
在晚清立宪运动中,从政学渊源、办刊方略和言论主张等角度考察,一向以"在商言商"的经营策略和"不党不私"的言论立场著称的《东方杂志》,实际上一直与康有为、梁启超所代表的海外立宪派保持着密切的人事关联、广泛的言论借鉴和深刻的精神互动。其连结内外、操持公论、推动变革的积极作为,生动揭示了近代报刊传媒在营造公共舆论空间时所表现出的新形式、新特点,彰显了近代报业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时代特色与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15.
立宪运动是清末政治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近十多年来,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研究成果颇丰。在对清朝预备立宪、立宪派、资政院的评价和五大臣出洋考察的动因及作用的研究等问题上出现了一批新成果、新观点。但这一领域中的许多问题还需进一步深入研讨。如关于立宪运动的评价,要力求客观公允,勿受时代政治的束缚和左右;如关于预备立宪,与立宪派的要求的立宪是不是一回事等九个问题,目前尚缺乏深刻的说理和有力的论证,而这些对于正确评价立宪派的功过是非、立宪运动的作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近代法政专门学校是为培育近代法律或政治人才的专门学校,在民国初年曾经兴盛一时,后随着南京国民政府政策的规范,或撤或升,继续为培育人才而做出更大的贡献。政治学课程的设置亦是随之而动,但是,各校又因情况各异而政治学课程设置也各具特点,表现了相当的独立办学之思想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之原则。  相似文献   

17.
一、什么是学校化 1、学校化是学校的实际存在。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学校,化就是学校本身。即使是一所新建的学校,在它还处于蓝图阶段时,其办学目标的定位就已经存在了。化先于这所学校的物质存在而诞生。对于个体而言,只要你对一所学校有所感知,其化就对你发挥作用,学校的办学特色、校风、学校精神等,都会使你对这所学校产生一种或积极或消极的期待,学校与个体的化互动,便已开始。因此,学校化是先于学校成员而存在的。  相似文献   

18.
近百年中国政治史,革命与改良构成了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传统上,人们在研究中一般是褒革命而贬改良,但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总进程来考察,我们不难发现,革命与改良实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从这个角度来考察清末革命派与立宪派的活动,无论从双方的目的或性质上看,都具有更多的同一性。  相似文献   

19.
<正>高阳(1892-1943),中国近代教育家。字践四,江苏无锡城郊皋桥人。1909年入上海吴凇公学。后进上海圣约翰大学、苏州东吴大学。1914年赴美国康乃尔大学攻读法制经济,获文科硕士学位。1917年回国,先后任暨南大学教务长、商科主任及中国公学大学部教务长。1920年捐献全部家产创办私立无锡中学(现无锡市第三中学),其毁家兴学之举,为时人所称颂。1926年任职招商局,第二年春天辞职,南游广州,任广东省政府秘书。因看不惯官场作风,当年秋即又辞职。1928年10月任中央大学区民众教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近代史上,列强频频侵略中国,清政府统治腐朽,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中国国内出现了许多政治派别,他们在对内对外问题上的主张与活动,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维新派与洋务派、立宪派就是其中的几个重要派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