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2010年有关鲁迅思想的研究呈现出异彩纷呈、创意不断的局面。文章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基础上,特意从中概括、梳理出十个专题:鲁迅与当代中国、鲁迅与左联、鲁迅与启蒙、鲁迅与五四、鲁迅与现实主义、鲁迅与激进主义、鲁迅与中外文化、鲁迅与存在主义、鲁迅笔下的动物意象、鲁迅的接受研究等。述中有评,评述结合,既为读者提供了按图索骥的方便,也在评述中显示出了笔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2009年有关鲁迅思想的研究呈现出异彩纷呈、创意不断的局面。笔者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基础上,特意从中概括、梳理出九个专题:鲁迅与当代中国、鲁迅与启蒙、鲁迅与五四、鲁迅是谁、鲁迅精神的灵魂和核心价值、鲁迅与存在主义、鲁迅与自由主义、鲁迅与地域文化、鲁迅与张爱玲比较等。述中有评,评述结合,既为读者提供了按图索骥的方便,也在评述中显示出了笔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我国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鲁迅诞生已一百周年了。自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鲁迅逝世到现在,也已四十五周年了。在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的今天,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鲁迅所处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鲁迅虽然离开我们四十五周年,但是,鲁迅思想、鲁迅精神却一直在鼓舞着我们前进!纪念鲁迅,先得学习鲁迅,继承鲁迅,并把鲁迅思想,鲁迅精神贯穿于我们的学习、工作和实际斗争中。  相似文献   

4.
鲁迅作品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在鲁迅作品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很大误区。本文主要从鲁迅作品的价值、鲁迅作品教学的困境、如何正确认识鲁迅作品、鲁迅作品教学中应采取的对策和方法等方面概述了鲁迅作品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鲁迅作品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鲁迅在作品中塑造出了许多典型人物。学习鲁迅作品中凸显人物个性的描写手法是提高中学生写作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本文立足于高中生熟悉的鲁迅作品,从肖像、语言、行动、心理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分析鲁迅作品中人物描写的典型范例,培养其用生动、具体、形象的语言描绘人物鲜明特征,表现人物个性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青海师专中文科在鲁迅先生逝世五十周年纪念日的前夕举办了纪念性的学术报告会。科副主任王琮主持了会议。济济一堂的师生首先听取了研究鲁迅有年的中文科副主任郭增芳老师题为《了解鲁迅,学习鲁迅》的学术报告。接着,由刘宗旭同学和鲁兴国、钱中立、刘钦明三老师依次宣读或介绍了自己的学术论文:《在文化冲突的沉思中对鲁迅的再认识》、《也论阿 Q》、《以鲁迅为师,改进  相似文献   

7.
2006年有关鲁迅思想的研究呈现出异彩纷呈、创意不断的局面。文章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从中概括、梳理出六个焦点问题:鲁迅研究现状的反思与批判和鲁迅精神遗产的当代价值与意义、鲁迅与专制主义、鲁迅与左翼文学、鲁迅与死亡、论辩"胡适还是鲁迅"、鲁迅与存在主义。试图为读者提供按图索骥的方便,在评述中也显示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鲁迅 ,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鲁迅先生的作品 ,同时 ,还有一些作品与鲁迅有关。因此 ,在语文复习课中 ,通过作品探寻鲁迅的心路历程 ,对于学生深刻认识鲁迅其文、其人 ,进而感受鲁迅精神的现实意义 ,无疑是具有教育意义的。(一 )鲁迅作品中的鲁迅鲁迅 ,出生于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三味书屋、“百草园”伴他孤寂的童年 ;严厉的老先生 ,枯燥的书本为他打下浓厚的古典文化基础 ,也为他日后的叛逆性、斗争性提供了依据。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记录了这种喜忧掺杂的生活 ,也透视出童年鲁迅渴望自由、…  相似文献   

9.
张玉武 《江西教育》2012,(35):14-16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难教、难学已成普遍现象,并出现了以人教版为代表的删减鲁迅作品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鲁迅作品的学习。当下亟待反思和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既能凸显鲁迅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又能让现代中学生欣然接受鲁迅、阅读鲁迅。一、把脉,诊断当前课堂之弊端鲁迅小说中的庄与谐、散文中的情与趣、杂文中的理和智,是语文课中的重头戏。让中学生学习鲁迅作品,是一种民族文化的奠基。  相似文献   

10.
以鲁迅作品中公开处决的场景作为切入点探讨启蒙主义,集中讨论了鲁迅以民间诙谐文化尤其是狂欢化戏仿的批判策略来对抗封建传统的陋习,从而使其启蒙主义带有了狂欢化色彩。并在鲁迅作品中发现了双重公开处决、两种暴力模式,最后将鲁迅的启蒙指向了对民众的公开处决思维,在对民众的不信任中发掘出鲁迅启蒙思想中的新权威和新的蒙昧主义倾向,在新的历史语境下重新认识五四时期鲁迅的启蒙主义及其批判策略。  相似文献   

11.
鲁迅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中最出彩的是乡村寡妇。她们是鲁迅观察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透视点,也是后人研究鲁迅妇女观的恰当切入点。鲁迅对乡村寡妇形象的深度刻画展现了其对妇女解放、社会变革以及知识分子命运等问题的独特思考和认知。在鲁迅看来,强大的经济实力才是妇女走向解放、知识分子实现启蒙、中华民族立足世界的根基和资本。  相似文献   

12.
建国之前,鲁迅形象的建构主要经历了“五四”时期、左翼时期、延安时期等三个阶段.由于不同社会文化语境存在着差异性,鲁迅形象分别呈现出不同的面孔.作为中国现代社会的一个“卡里斯玛典型”,鲁迅形象塑造背后蕴含着诸多革命性因素.鲁迅形象和20世纪中国重大问题形成了一种同构关系,要想厘清中国革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鲁迅形象是一个有效切入点,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3.
徐坤的小说始终关注的是女性作为“第二性”在男权社会的遭际和抗争。无论是书写精英知识分子女性的《春天的二十二个夜晚》,还是关注底层草根女性的《野草根》,作家透过对爱情婚姻的审视,描摹了女性在传统性别秩序中的挣扎、无奈与绝望,在深层的心理与伦理结构中,反思男女两性整体在社会上的位置与关系。  相似文献   

14.
鲁迅图像是毛泽东时代文化理想与大众认知相匹配的产物,也是艺术家进行身份构建的道具,其实质为文化偶像的视觉呈现。鲁迅形象在不断地被毛泽东概念化的同时,这种概念化本身成了一个再想象的基础,从而衍生出诸多新的“鲁迅形象”。这些“鲁迅形象”不是历史的真实再现,而是真实鲁迅的仿像,由此导致的形象错觉阻隔了观者探求原形鲁迅的视线。鲁迅图像以视觉的方式见证了那个时代特殊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5.
鲁迅形象建构的内在机制是鲁迅精神资源的确立及扩散,其生成的逻辑基点是文化认同危机与现代"形象范式"的找寻。历代学人的学术阐释丰富和延展了鲁迅形象的精神内涵,当然也存在着无法回避的"误读"现象。不同文化语境的烛照则使"鲁迅本体"被构织成为文化场域中有机构成要素,呈现出具有历史、文化、审美特性的鲁迅形象。  相似文献   

16.
曹聚仁的《鲁迅评传》初版于1956年,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人”的而非“神”的鲁迅形象,摆脱了同时期大陆鲁迅传记写作中的“神化”倾向,曹聚仁自然成为上世纪80年代末期之后“人间鲁迅”写作范式的寂寞先驱和最早开拓者,《鲁迅评传》成为鲁迅传记“去神化”写作范式的发轫之作,其贡献不容抹煞。  相似文献   

17.
从屈骚精神的生死观入手,对《野草》进行三段式的主题划分,再论《野草》的内涵,挖掘作品中的古典精神及传统源流。《野草》传达的“悲世”、“深情”可追溯到屈骚精神,将舶来与继承完美结合并达到了新的艺术高度。作品以“过客”为中心线索,“查拉图斯特拉”为物质外壳,“梦”为表现手段,屈骚的“生死反思”为精神内核,是对传统母题的反思与咀嚼。  相似文献   

18.
胡风人生与艺术追求的独特性首先可概括为一种"透彻的真实"。这种"透彻"来自于对现代中国最底层的富有质地的体验。这与其称之为"现实主义",还不如根据他坚守文学的社会介入需要,努力推动直面底层生存真实的追求,将之总结为文学上的"社会派"。胡风文学追求的成型在很大的程度上得益于他对鲁迅式的独特"社会派"文学传统的认同和体验,是这一文学的壮观景致让他从中汲取了巨大的力量。当然,较之于鲁迅本人,作为文学思想家的胡风似乎承受了更多的理论的压力,也依然存在着某种无奈的对真相的"牺牲"。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狂人日记》以短短六千余字揭露了几千年旧社会的黑暗和罪恶,"吃人"就是他的总罪状,而结束语中"救救孩子"的呼喊也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本文着重分析了"救救孩子"这一呼喊其实表现了鲁迅深深的绝望,由此反映出鲁迅终其一生都在"反抗绝望"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20.
鲁迅在《呐喊自序》里首次提到“铁屋子”,意在展现20世纪伊始中国社会现实状况和各阶层国民的处境与命运.“铁屋子”里生活着“大多数昏睡者”与“少数觉醒者”,其形象含义非常深刻,引起无数学者的探究和诠释.李欧梵先生在《铁屋中的呐喊》—书中,通过对“庸众”与“独异个人”两个文化形象的独特分析,加深了“铁屋子”文化形象的深刻性与延展性,给我们观照鲁迅从“呐喊”到“彷徨”反复与挣扎、希望与浮沉的心路历程,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