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灵州西域道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灵州西域道,是指由古都长安经灵州(今灵武县西南),河西走廊而达西域的交通线。它始于唐末,盛于五代、宋初,是这一时期中西陆路交通的主线。但是,迄今尚未见到系统论述这条大道的文章。本文将对这条“丝路”的辟通年代、走向、遗留的文献和文物等问题,加以粗略阐述,以就教于各位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2.
汉代政府自张骞“凿空”之后下力保障中外交通安全和沿途物质供应,出现了“胡商贩客,日款于塞下”的开放盛况。汉代开放为古代中国培育出丝绸消费的国际时尚和国际市场,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丝绸生产和耕织体系的稳定,耕织结构的稳定又促进了丝路贸易的兴盛和其它产品的生产。丝绸贸易使中国在由长安到西域的丝路沿线出现了一批商业性城市。汉代开主,使中国人了解世界,走向世界,也使世界了解中国,接纳中国。由于丝绸之路的形成,从太平洋到大西洋的世界经济纽带出现了,整个世界因此由分散逐渐走向一体。  相似文献   

3.
前言   自汉武帝横扫匈奴,臣服西域,张骞"凿空"天山南北,开辟中原至地中海的商路后,逐步形成以长安为起点的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丝绸之路.西汉末年,中原战乱,自顾不暇,西域臣服匈奴,东西交通阻绝.光武继起,混一华夏,但力量薄弱,无心西域.东汉中期,北败匈奴,文吏班超,投笔从戎,经营西域三十余年,自是丝路畅通,商旅东来西往,荒烟大漠,驼铃声声,又是一片欣欣之象.……  相似文献   

4.
丝路明珠     
丝路明珠——喀什。汉代为疏勒国,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公元73年,汉明帝任命班超为行军司马,骓守西域。班超带领三十六骑来到疏勒,为重新安定西域、勾通丝路,导演了一出有声有色的“话剧”: 当时,龟兹国王依仗匈奴的势力,背叛汉朝,把疏勒国王杀死,立龟兹人兜题做疏勒国王。班超在离兜题所住的疏勒城九十里的地方住下来,先派随从田虑去说降,临走吩咐田虑  相似文献   

5.
狭义的丝绸之路专指东起长安 ,横穿沙漠绿洲地带而西抵罗马的这条古代中西交往的大动脉 ,本文所述为狭义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之所以得名 ,是因为丝绸是这条通道上最主要的商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桑养蚕 ,生产丝织品的国家。早在商周和战国时期 ,丝绸的生产技术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丝织品已开始外运 ,因而可以说包括丝绸生意的中国与西方的直接间接联系早已存在。但人们却以张骞通西域作为丝路的开端 ,原因是由于沿路大规模经营丝绸始于西汉 ,而张骞又是实地勘察的第一位官方使节。丝路的开拓与护卫。汉武帝执政初期 ,为反击匈奴 ,…  相似文献   

6.
"丝绸之路"是汉代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与外界联系交往的主要通道之一。隋唐时期是丝路贸易发展的黄金时期。隋朝采取军事和政治方针,拓展西北疆域,建立对西域发展贸易的商镇、军镇;派重臣裴矩在河西走廊进行招商活动,扩大隋与西域、中亚、波斯的经济联系,积极发展丝路贸易。唐朝在"安史之乱"之前的将近一个半世纪中,以强大的军事、政治、经济力量保障了丝路的畅通。中原政府在丝路广设驿站、推行"过所"、"公验"等制度,其丝路贸易管理政策在隋朝基础上有所完善和发展,直接推动了丝路贸易的全面繁荣。  相似文献   

7.
唐代丝绸之路东段长安至敦煌间的馆驿杨希义,唐莉芸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中原地区和新疆各族人民以及我国各族人民同欧亚各国人民进行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友好交流的重要通道。降及唐代,这条通过关中平原、河西走廊直达西域和欧亚非三洲的陆上丝路,得到了空前繁荣,达到...  相似文献   

8.
务涂谷今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务涂谷今地考戴良佐汉车师后国务涂谷之名始见于《汉书》卷九六西域传下:“车师后国王治务涂谷。去长安八千九百五十里,户五百九十五,口四千七百七十四、胜兵千八百九十人。”①再见于《后汉书》卷八八西域传:“后王居务涂谷。去长安所居五百里,去洛阳九千六百二十里...  相似文献   

9.
日本作家井上靖在他的中国题材文学作品中涉及了大量的与西域、丝绸之路有关的文化元素,它们或是行走、生活在丝路上的历史人物,或是承载丝路文化特征的器物,或是伴随丝路传播的宗教思想,亦或是丝路上的地名古迹,等等.井上靖在他的小说、随笔、纪行文、诗歌中关于西域、关于丝路的想象与描写是其追寻从学生时代就萦绕在他心头的关于未知、迷...  相似文献   

10.
留学的天平在日本与欧美之间摆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从文, 并非完全是个人抉择,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历史上有 名的“文理之争”。●留学生在推翻大清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这些留学生虽身在异 国他乡,但绝非膏粱锦衣的闲云野鹤,他们……时刻怀着焦灼的挂念。●冷静地回顾历史, 也许若顺着当年留学欧美的轨迹走下去,中国文明 开化的速度会更快些。●严复的留学生以学习法典为“最要”的呼吁,只有等待21世纪的有为 青年来实践了。  一千二三百年前,中国一度是外国“遣唐使”(那时尚无留学生一词)朝拜的圣地。丝路繁荣,胡风弥漫,西域人大量涌入长安,不管是三坟五典…  相似文献   

11.
问题解答     
问:初中课本第二册第十四页中提到的(?)店是什么?其性质如何?为什么唐朝的大城市里会有邸店?答:邸店,据“唐律疏议”卷四名例篇:“邸店者,居物之处为邸,沾卖之所为店。”这是一种为商人存放货物也兼营买卖货物的店铺。这种邸店,在三国时已经有了,孙吴的将官兵士从事商贩时,将货物存放在邸店中。南北朝以来,南方的大城市有许多皇族、官僚经营的邸店(参阅唐长孺:“南朝的屯、邸、别墅及山泽占领”一文,载“历史研究”1954尔第3期)。隋朝时大官僚占有很多邸店,如隋书杨素传:“诸方都会处,邸店水磑并利,田宅以千百数。”到了唐朝更加多了,长安的东市:“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宋敏求:“长安志”卷八)西域人在长安开设的邸店称为波斯邸(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  相似文献   

12.
“丝绸之路”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学者李希霍芬提出。古代“丝绸之路”由古都长安始发,经陇中高原、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区,横贯中亚、南亚与西亚,进而联结非洲和欧洲。两千多年来,这条东西相联、南北交错的交通网承担着我国内地与西域之间以及中国与亚、非、欧一些国家或地区之间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的重要任务。所谓“丝绸之路”的  相似文献   

13.
亘古丝路     
狂风席卷了沙漠.遮掩了绿洲。商队在沙砾的迷雾中穿行。骆驼的单峰上载满了交换来的西域金银币。他们希望.回到莺红柳绿.歌舞升平的唐都长安.与家人分享生意成功的喜悦。千年刮不停的风沙.摧毁了脆弱的梦想,连同他们自己。和那些奇异珍绝的金银钱币。被埋没在无尽的沙海中。这便是丝路。一条承载了希望与绝望、碰撞与交融的沟通之路。  相似文献   

14.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是向达一生学术研究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唐代中外关系史研究的力作。它首次就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之间的关系作了系统、深入的探讨,在论述中注重音乐、美术等艺术交流的研究,揭示了中国与西域文化交流的演变。继陈垣之后,将西域华化研究进一步推向完善,是研究唐史、中外关系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5.
正为了更加深入研究长安与丝绸之路的关系,2017年2月6日至9日,陕西历史博物馆、敦煌研究院联合主办,陕西历史博物馆丝路与长安研究中心、敦煌研究院民族宗教文化研究所承办,陕西师范大学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协办"长安与丝路学术论坛"在西安隆重召开。来自敦煌研究院、中国遗产研究院、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博物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兰州社科院、兰州大学、兰州财经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俄罗斯国立人文  相似文献   

16.
西域“丝路”上的邮驿李惠兴我国的邮传渊远流长,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出现了骑马、乘车传递信息的信使。到了周代和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各地就已经设有传递官府文书的“邮亭”、“邮馆”等邮传机构了。《孟子·公孙丑上》记载:“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相似文献   

17.
乌孙与天马     
伊犁是西域乌孙国故地,伊犁河南岸的天山山脉乌孙山,即因乌孙国得名。史书记载,西汉时乌孙有十二万户、六十三万人,盛产良马。富户养马多至四、五千匹,有军队十八万人。乌孙良马被汉武帝看中,赞美它为“天马”。因此,史书上还记载过一段有趣的故事。公元前115年,张骞第二次通西域后返抵长安,乌孙王特意派遣使者数十人,带着良马数十匹,同张骞一起到汉朝答谢。过了十年、乌孙又派了使者到长安,送汉武帝良马一千匹作聘礼,主动要求和亲、结盟。武帝答应了乌孙王的要求,把细君公主嫁给了他。本来汉武帝早占卜一卦:“神马当从西北来”,及至得到乌孙良马后,如获至宝,喜出望外,遂起名“天马”,尔后又得到大宛马,长得更强壮,乃把“天马”桂冠赐予大宛马。因乌孙离长安遥  相似文献   

18.
耶律楚材的西域纪行诗既有汉族文人的特色,又有着独特的民族与文化内蕴。一方面,耶律楚材继承了汉文化,体现出他对“宋型文化”的接受与“汉代情节”的书写 另一方面,耶律楚材建构了诗性审美情思,他将丝路意象与异域田园风光完美地融合,并且以“吏隐”的文化身份在异域“诗意的栖居”。而他提出“华夷一混”的先进民族观不仅超越了民族界线,更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情感,无疑具有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盛唐边塞诗人岑参,以其先后两次入幕边地的亲身经历进行"丝路"创作。留存至今的约78首"丝路"之作真实反映了西域风光,歌颂了异域人情,极大拓展丰富了边塞诗的表现内涵。在诗歌体裁上继承发扬七言歌行、绝句的音乐性,尤其在边塞诗作中对七言歌行体的探索与运用,创立"……歌/行,(奉)送……"的歌行新体式,实现了对边塞体裁的创新。同时"丝路"之作所呈现的奇丽悲壮风格体现在对优美、崇高这两个美学范畴的并力探索,进一步促成岑诗的多样风格。针对近年来文学与地域、文化与地理相互作用的研究,岑参西域行旅与"丝路"之作不失为一较好的切入点;通过其"丝路"创作的考察,亦可对"盛唐气象"下的"丝绸之路"有一新认识。  相似文献   

20.
笛子的由来     
笛子,古代称为“横吹”,后来又称“横笛”。相传汉武帝(公元前140—87年)时, 张骞出使西域(即现在的新疆和中亚细亚一带),才开始将吹笛的方法传到当时的首都长安(即现在的西安)。现在我们从汉墓的拓片和敦煌壁画中都有笛子这一点来看,可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