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晓梅 《科教文汇》2007,(1X):139-139
美术鉴赏课作为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在帮助学生学会欣赏、鉴别与评价中外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艺术鉴赏力、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热爱中华民族文化和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立场。要搞好这方面的教学,首先要营造情境,烘托心境;其次要培养兴趣,催生情趣;再次要有意建构,生成经验;最后要引导移情,教会鉴赏。  相似文献   

2.
美术鉴赏课作为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在帮助学生学会欣赏、鉴别与评价中外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艺术鉴赏力、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热爱中华民族文化和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立场.要搞好这方面的教学,首先要营造情境,烘托心境;其次要培养兴趣,催生情趣;再次要有意建构,生成经验;最后要引导移情,教会鉴赏.  相似文献   

3.
伍颖慧 《科教文汇》2009,(10):206-206
美术与“美”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美术教师可通过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美的元素,教学生学会美术作品欣赏等一系列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并在美术创作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4.
陈永艳 《科教文汇》2013,(23):147-147,149
美术课是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重要平台,美术设计意识也应该贯穿到美术课程教学当中,让学生在学会欣赏美的过程中也懂得如何创造美。笔者就高中生美术设计意识的培养做出以下思考,希望裨益于高中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正>中小学学生正是学知识、长身体、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阶段。要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现素质教育,就必须"五育"并重,缺一不可。而培养学生"美的"观念,学会"审美"方法,达到"美的"境界,就必须大力加强美术教学。通过美术教学目标的确定,美术教学内容的选择,对学生实行美育教育。一、美术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体系根据美术学科以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为主的特点,我们尝试将美术素质教育的育人目标定位于以审美教育和能力培养为主旨。即在欣赏美术课业实践和课外活动中,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  相似文献   

6.
美术鉴赏是人们观赏美术作品时所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运用感知、记忆、想象、品位、理解,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美术鉴赏具有艺术再创造的性质,是每一个鉴赏者头脑中进行的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鉴赏课首先教育学生主动观察认识作品;其次要学会评价作品;最后在认识、评价基础上,感知理解作品,以达到学会鉴赏,提高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7.
何亚芳 《科教文汇》2009,(1):143-143
本文旨在浅析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情感问题,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双方都是以情感因素为主要动力。审美情感是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是否符分自己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态度和体验。在美术教学中如阿建立正确的美的观念,引导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感导向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能力。在美术教学中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美术教学过程中审美情感是最具有感染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张君 《知识窗》2013,(16):26-26
美术鉴赏是高中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承担着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素质的教学任务。然而在现阶段的高中美术教学中,受很多因素的影响,美术鉴赏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美术鉴赏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笔者对当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存在的误区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高中阶段,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思想已经较为成熟,并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及喜好。如何在这一阶段使美术新课程教学更好地实施,是着重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杨清 《科教文汇》2011,(20):184-184
美术是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也是目前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如今教育科学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多媒体工具逐渐走进了美术教学活动中来。通过多媒体工具的使用.美术教学工作的质量在不断地提升。本文对于多媒体教学在美术教学中的优势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希望推动美术学科中的多媒体教学朝着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化馆(群艺馆)免费开放工作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惠民政策,其中美术培训是一个重要的分支,对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群众文化艺术素养,陶冶道德情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群众美术培训的另一重要作用是为青少年的审美素质打下基础,本文主要从群众艺术馆免费培训的对象与培训的内容、美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关系、美术培训中培养审美教育的途径等几个方面全面分析了青少年美术免费培训中的审美教育,对于明确审美教育与美术教育的异同,更好的开展群众文化培训工作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2.
小学美术欣赏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当前美术欣赏课的现状出发,陈述自己在美术欣赏有效性教学中的实践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吕军辉 《科学中国人》2014,(8S):237-237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美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绘画、工艺、欣赏并重,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欣赏课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奠定美术创造的重要途径。如果说绘画课与手工课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基础,欣赏正是把平时所学的审美能力进行内化、升华的必须课程,在欣赏中,使学生在形象、感受、理解、发挥之中碰撞,从中升华出各种能力,让学生懂得更多的道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一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4.
李红梅 《科教文汇》2009,(14):223-223
本文试就新课程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作分析,旨在阐述美术欣赏审美能力对提高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的影响。教师是学生美术欣赏的引导者,应创新教学思维模式,运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来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学生在美术欣赏的过程中通过对欣赏物象的品味和深思,定会从中受到教育.从而启迪心灵,陶冶情感,提高审美技能。  相似文献   

15.
李萌 《科教文汇》2007,(8Z):141-141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二十一世纪,怎样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把握时代脉搏、更新教育理念、明确新课改目标,关系到整个教学过程和每一节课的成败。欣赏课是中学美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的鉴赏能力得以逐步形成,进而促使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美术思维的重要手段,其目的在于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学生的美术思维的培养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同时学生的美术思维也会增强美术教学的效果。“人文意识、观察力、抽象理解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是构成学生美术思维能力的重要因素,中学学生的特点在于人文意识比较薄弱,观察力以及理解能力欠缺,但是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较强,中学教师在美术的教学活动中应该要充分抓住中学生的这一美术思维特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应用其美术思维的规律,同时又要在教学活动中拓宽并培养其美术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艺术院校的美术教学一直不断创新,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也使得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专业素质人才的作用越来越来越重要。在大力提倡专业素质教育的今日,基础美术教育以形象的可塑性、动手操作性、非语言的物质造型性、专业设计的审美创新性和形象表达感情性以及对形象感受力、记忆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及创造力进行培养和提高,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大作用。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许多误区,文中特别针对基础美术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作为小学生走上美术创作之路的,需要我们每位美术工作者用热诚去点亮孩子的心灵,给他们的思想插上翅膀,让他们在自己的人生中,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展现自己的能力和艺术才华。  相似文献   

19.
基础教育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美术新课程标准无论在功能、内容和结构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人们普遍认识到艺术教育在教育中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和优势是不可替代的,并已形成了“没有艺术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的普遍共识。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门类,在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中,体现出独特的价值和魅力。作为一名美术教育者,我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因为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不单单是单纯的技艺传授,它将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淡化技能、突出审美性、创造性和人文性才是它更深层次的要求。所以抓好美术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把握美术课堂教学的节奏,才是体现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新课改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对于美术课而言,如何把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当今世界正在进入后现代时代,经济、科技的发展使得物质文化的供给产生了爆发性的增长,人们不断膨胀、占有、消费、享受的欲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然而此时与人享受高质量生命生活相关的精神文化的社会传播供给远落后于同时期的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电视、网络现代媒体的普及为审美传播和普及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全新的机遇。通过分析影片中对美术的运用,发现着实研究美术于影视传媒的作用尤为重要,重视强化美术理念思维及培养影视传媒美术人才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