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理原罪     
他们终于来我的咨询室了。虽然早知道有这么一天,但真见面时还是相见恨"早"我所在的大学心理咨询室新生筛查工作做得特别笨,全校3000多名新生每人都要就自己的心理问卷结果跟咨询师面谈至少5分钟,如果是高分,再优惠10到20分钟。所以每年的筛查季里咨询师们为防止"吐血而亡"都想出一些招来对问题学生快速鉴别。所谓高分生,就是有可能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的学生。约谈高分生的时候,多数情况下我边慢慢启发,边细致入微地观察他们的情况到底有多严重,但有时实在太累或门外等候的人太多,我就单刀直入问三个问题:是独  相似文献   

2.
(一) 总编辑长期做报纸社评的主笔,这种情况很少见,我就成了这样的特例之一.我为此挺惭愧的,我这样每天做评论员应该做的事,说明我不是个好领导,丢了该做的"正业".作.  相似文献   

3.
写下这个题目,应该感谢一匹叫"开心"的赛马,是它逼着我给自己的记者生涯做个小结.  相似文献   

4.
王建 《青年记者》2007,(18):75-76
美国前总统里根说过一句话:"我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交流者,但是我交流最伟大的内容。"外宣应该做个内容为王的交流者。  相似文献   

5.
在心理咨询业尚处于初级阶段的我国,很多读者把媒体的情感倾诉当成了心理咨询,因此,情感倾诉版记者在采访中多多少少扮演着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做《都市倾诉》版5年以来,我深切感到,情感倾诉版记者掌握一些心理咨询方面的知识非常有必要。职业与社会的需要,迫使情感倾诉版记者有理由扮演好倾诉者心目中的理想角色,至少要做好半个心理咨询师。如果记者在采访中适当运用一些心理咨询的方法与技术,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时至今天,我在编辑这个行当已经做了接近20年,回首过往,觉得应该把这个铭言奉献出来,由此来谈谈"一个有魅力的编辑"的编辑魅力。  相似文献   

7.
人们常说,编辑要做"杂家"。但究竟什么是"杂家",似乎并没有明确的概念。就我个人的认识来说,则一向主张不宜过分夸大"编辑是杂家"这一口号的作用,编辑应该是自己所在行业的"专家"。如果把"编辑是杂家"理解为编辑在精通本行业务的同时,尽可能使自己具有广博的知识,那倒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实际可行的。其实,何止编辑,任何一种行业的专家,也都是应该这样做的。  相似文献   

8.
<正>我认为我们传统的媒体与网站之间的关系应该并不止于做一个传统媒体的"电子版",理想的状态应该是一方面发挥网站时效性的优点和数据库能存储大量信息的优点,另一方面传  相似文献   

9.
就像做了一场长长久久的梦,年代久远,无从追溯,如果真要找出一个起源和开端,我想,应该是我背着书包回奶奶家吃饭的那个昏沉沉的午后。被人们定义为人类史上最恐怖的恐怖袭击,那个代号"9·11"的日子……于是整个青春期都浸泡在一种思考中,为什么我要隔着电视去了解世界?除了做游客和学者之外,我能否在世界上发生大事件的现场亲历?似乎答案唯一:新闻记者。我开口说长大想做记者的时  相似文献   

10.
甸甸 《图书馆界》1998,(3):20-21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我的老师费米曾回答过这个问题,他说,多半时间应该做小问题.大问题不是不可以做,只是成功机会较小.通过小问题的训练,会增加做大问题的成功机会.几十年下来,我觉得费米的话很对.一个人成天想大问题,弄不好会发神经病的."  相似文献   

11.
<正>"什么才是对的?"前一本书《新媒体拯救报业?》出版之后,有人在微博中批评我说:"你老说报业这样做不对,那样做不对,那什么才是对的呢?"在我看来,这个批评还是中肯的。作为一本具有明确实践指向的书,也应该如同舆论监督一样,不仅要指出问题所在,还必须要有建设性,要有利于这个和谐社会。但是,涉及报业的新媒体,我真的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告诉人们"什么才是对的",或者"谁做对  相似文献   

12.
周宁 《中国记者》2013,(1):98-99
2012年第1—12期,《中国记者》连续刊发12篇由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雯文撰写的《心理咨询师手记》,旨在提高对媒体人心理健康状态的关注,探讨改变媒体人心理"亚健康"的方法。这一系列文章得到业内同仁的积极关注,本期刊发新华社北京分社副总编辑周宁的读后感,欢迎业内同仁来稿继续交流。  相似文献   

13.
经常有人问起,如果他们想应聘编辑工作,应该先做什么准备?每次听到这个问题,我都忍不住要重新思考,到底有什么具体的功课是可以提出来让人准备的.但很遗憾,每次我都想不出任何具体的建议.所有我能想出来的"准备",全是心理准备,尤其是在一个并不出名的报社做编辑.  相似文献   

14.
做版面编辑几年,处理过不少通讯员来稿.回过头来总结一下,尽管通讯员给报社写稿应在选题、采访、提炼、表现艺术等方面都要努力提高,但我觉得,首先还是应该从"四个一"做起.  相似文献   

15.
书业内外     
《出版参考》2013,(1):7
图书"走出去"转变急功近利思路《出版商务周报》报道:对于中国图书"走出去",英国著名出版业专家保罗·理查森表示:"出版商首先应该做的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出版社应该思考的,不是‘西方出版社会从我们的书目中选中哪本?’而是‘我有哪些他们需要的产品,或者我能够做点什么满足他们的需求。’出版社需要熟悉西方的市场,找到最佳的合作伙伴并认真听取他们的建议。中国的出版人需要更多的耐心。任何一次成功的合作都需要长期的沟通。中国在近些年才开始显示出在经济、政治、军事上的实力,  相似文献   

16.
事件回放: 据2月25日《羊城晚报》报道, 为了做"走访老电影人"的系列专题需要,该报记者孙毅蕾曾三次致电老艺术家孙道临,表明采访意图,但孙道临先生一直坚持接受采访就要收费。孙道临先生认为,由于《羊城晚报》要采访的内容是关于"电影百年"的,其中涉及到很多他以前拍戏的情况、他的想法及一些相关的专业知识,所以他的谈话内容就应该属于知识产权,是应该收费的。他说:"我也不是什么采访都要酬劳,我是要看采访的内容是什么,要采访多少时间而定。以前接受采访我也是不收费的,现在主要是因为自己太疲劳,老这样接受采访吃不消,也应该拿点酬劳,还有  相似文献   

17.
穷人新闻学与平视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岳 《青年记者》2007,(20):1-1
不久前,燕赵都市报总编辑李炳庠在"民生立报"改版动员会上提出:"新闻学也应该倡扬‘穷人新闻学’,那就是以改变弱势群体的社会命运为己任,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代言。"由此,我想到了燕赵都市报"三小"(做小记者、做小编辑、为小老百姓服务)的平视视角,以及媒体的另外三种视角:俯视、仰视和斜视。  相似文献   

18.
爱的传递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至今有多少仁人志士为此而努力,为此而奔波。可结果又何曾让人满意过。我想我们应该思考一下,这样一个伟大的"工程"为何至今依然难以得到一个令人欣慰的结果。我想《让爱传出去》这本书能够为我们做一个似乎可以做到的计  相似文献   

19.
《信息系统工程》2005,(8):58-59
咨询师与医生有许多近似之处,而且工作内容和目标也趋于相同,所以我就以打比方的方式作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相似文献   

20.
林夕 《青年记者》2008,(13):21-22
"你为什么想做记者?" "不知道." "你学什么的?" "激光." "哦,那你一定很有新闻理想." "对不起,绝对没有." "……" 这段话已经重复过几百次,上千次,每一个人得知我非科班出身,还是学理工的,加上书没念完就跑出来当记者,都很好奇,设想我或许应该是怀着点什么新闻理想的,可是,自己却怎么也找不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