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单伟红 《文教资料》2010,(21):90-91
西欧近代早期的宗教改革运动是对天主教会的一次反叛,马丁·路德出于对宗教的虔诚,对"因信称义"作出新的宗教解释,并在宣传其宗教观点的同时强调阅读《圣经》的重要性,从而大力推行对民众的文化教育。对民众的文化教育加速了教育的世俗化,教育的世俗化,以及教育权力的转移是西欧现代早期国家形成不可缺少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教育世俗化与民族国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崧 《比较教育研究》2002,23(11):25-29,43
本文尝试对教育世俗化的概念进行初步的分析,并从民族国家与教育制度世俗化的关系入手来看教育世俗化发生的机制和性质.作者认为,教育世俗化的根本是实现教育制度的世俗化,它是从教育的国家化开始的,但它并不意味着教育的非宗教化,而是要确立一个在宗教上保持中立的教育体制.  相似文献   

3.
美国大学成立之初,宗教建制是共灵魂.19世纪末,随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大学开始用科学的方法诠释《圣经》,开始了大学宗教建制的方法世俗化.20世纪初,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对上帝的皈依不再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是追求内心上的永恒.大学的宗教建制也从方法的世俗化发展到观念上的世俗化.至此,美国大学从宗教化走到了世俗化.  相似文献   

4.
庙会和戏场是中古时期民众娱乐生活的重要地点和场所。庙会起源于宗教活动,戏场发端于集体娱乐,庙会与戏场的结合表现了中古时期宗教活动世俗化的一种发展趋势,也是民众对休闲娱乐生活需求的一种必然结果。唐代是中古时期宗教发展的重要时期,全国各地佛寺、道观林立,庙会和戏场作为一种专门的娱  相似文献   

5.
信仰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问题,也是制约人生观成熟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在当前世界"宗教热"和"宗教世俗化"影响下的大学生如何看待宗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笔者对湖南科技学院在校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现状进行了抽样调查并提出了宗教信仰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宗教世俗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追溯了宗教世俗化的词源根据,运用宗教社会学的视野和方法对宗教世俗化的内涵作了初步界定,考察了宗教世俗化与社会文化整体的互动关系及其宗教世俗化四个方面的主要表现,井分析了这一历史文化现象的社会根源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19世纪的英国是工业革命最先发生的国家,但由于其初等教育受教会控制而发展迟缓,这影响了之后英国经济的发展.因而一些人士开始要求改革教育,要求国家控制教育,这样,英国开始了教育世俗化的历程.但由于其根深蒂固的宗教影响,世俗化历程也就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主要有萌芽阶段,建立时期,最终完成时期,大致经历了一百余年.  相似文献   

8.
宗教的世俗化和普世化是当代宗教发展的主流。我们认为 ,是否具有世俗化和普世化的基本特征正是宗教与邪教的历史主义划界标准。邪教是宗教的历史反动。相反 ,新兴宗教运动是当代宗教发展的支流。如果以宗教世俗化、普世化为衡量标准 ,“新兴宗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顺应宗教世俗化、普世化的 ;另一类则是违背宗教世俗化、普世化的 ,如原教旨主义、邪教等等。前一类比较少 ,后一类比较多。对于中国来说 ,2 0世纪 80— 90年代是一个“精神文化空间”逐步变成“信仰真空”的时代。所谓“信仰真空”是指任何一种传统或者现代信仰在民众“精神文化空间”中无以确立 ,导致失落 ,从而为其它信仰提供可乘之机。邪教正是这样乘隙而入。它是一种错误的、有害的“信仰填充”。如何重建 (重构 )我们这一个时代的“精神文化空间” ?笔者认为 :第一 ,重建科学精神 ;第二 ,重建人文精神 ;第三 ,坚持“政教分离”原则 ,推动宗教世俗化 ;第四 ,坚持“宗教宽容”、“宗教自由”、“宗教信仰自由”原则 ,推动宗教普世化  相似文献   

9.
文艺复兴时期,教士与修士的宗教信仰呈现出普遍衰落的趋势.然而佛罗伦萨的兄弟会的活动却反映出世俗民众宗教生活的宗教化与世俗化并存的总体特征.具体表现为宗教活动的虔诚性、娱乐性以及表达方式的外在性.这正是社会转型的时代特征在宗教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0.
巴黎大学作为中世纪欧洲首批建立的大学之一,有“欧洲大学之母”之称。巴黎大学源于教会学校,成立初期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无论学校管理和课程安排都深受教会影响。随着法国民族国家的形成,世俗化成为巴黎大学发展的趋势。巴黎大学自治权的逐步取得、加强、衰落直到消失的过程,客观上为巴黎大学世俗化奠定了基础。巴黎大学世俗化进程打破了教会对法国教育的垄断,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相似文献   

11.
欧洲16世纪的宗教改革是欧洲文明史上一座具有重要意义的里程碑,对欧洲社会政治转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极具代表意义。加尔文宗教改革对世俗政治的建构,主要包括人的自由神圣性、政权的世俗性、经济生活自由和法律的至上性。这四个方面的建构,实现了世俗与神圣的相互统一,对欧洲社会政治世俗化转型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英国都铎时期大学教育的世俗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英国大学教育在都铎王朝(1485-1603)统治时期发生了显著的世俗化改变:世俗王权取代教会成为大学的管辖者,世俗子弟成为大学学生的主体,世俗文化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这种变化的主要动因是人文主义思潮的浸润,宗教改革的推动,国家需求的导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大学教育世俗化的影响是积极的,它带来了大学制度的变革,顺应并引导了社会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教育的勃兴。  相似文献   

13.
自唐以来,佛教世俗化明显,至宋则日益突出。北宋佛教的世俗化在僧人身上有着明显反映,主要表现在四端:强调礼乐,以伦常落实于丛林;强调以释归儒,对世俗权力的依附加强;佛门戒律松弛,僧人物质欲望扩展;诗僧追名逐利,入世情深。  相似文献   

14.
纵观教育中介组织的历史,它经历了古代民间教育组织活动的萌芽时期,在近代教育世俗化和民主化进程中由教育社会组织发展而来,在教育制度的现代性变革过程中以多彩的姿态诞生,随着教育的现代化发展而走向成熟.其产生和发展,扩展了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丰富了社会教育资源供给,有利于教育水平的提高,有助于缓解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所产生的教育社会需求压力,表现出强大的教育发展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5.
元杂剧中多有涉及佛教因素的剧作,其佛教世俗化的倾向是一个不可忽略的现象。在元杂剧中佛教僧众多呈现出世俗化面貌,世俗场景大量侵入佛教圣地,佛教成为满足俗人俗愿的精神寄托,这与元杂剧自身是一种世俗化的俗文学和元代佛教自觉向世俗化转变息息相关。中国古代文学俗化的发展历程与中国佛教的世俗化线路惊奇的一致,说明元杂剧中佛教的世俗化具有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剧作家过士行关注着因沉迷于"艺道"而忽视世俗生活、错过世俗幸福的特殊群体。随着《鱼人》、《鸟人》、《棋人》、《坏话一条街》四部剧作的渐次发表,过士行笔下人物回归世俗生活的步伐渐快渐大。从剧中"超凡者"对世俗幸福态度的变化、作者赋予剧作的悲剧感与喜剧感的消长、"追随者"丰富世俗幸福的方式以及"旁观者"的世俗要求这四个角度入手分析,可以梳理出过士行剧作中呈现的世俗化倾向。过士行的"世俗",不同于文坛上其他的"世俗文学",而是个人的解放与自在。  相似文献   

17.
任正君 《天中学刊》2012,27(3):32-35
韩湘子作为道教俗神"八仙"之一,其形象演变是一个逐渐世俗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与道教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整体同步发展,就修道主题的发展演变观之,道教修炼思想也经历了一个从出世到入世、救世而逐渐世俗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教育批评的教育基础刍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育批评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和教育现象 ,是社会对教育的批评 ,是现代社会中教育和社会之间的一种互动形态。教育批评的盛行有其深刻的教育基础 ,表现为教育的世俗化、终身教育的提出与发展、教育的个人意义的变化以及教育的无能与无奈等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志怪小说的世俗化,神仙故事作为志怪小说的一个重要题材,也朝世俗化走向演进。特别是《搜神后记》,由于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以及道教在魏晋时期的世俗化、平民化、帝王崇信神仙道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进一步体现了志怪小说的世俗化特征,其中的神仙异境类故事的世俗化走向对唐小说中故事主体角色的转换和唐小说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