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备 《现代教学》2010,(4):35-35
在参加刘定一老师主持的“跨学科名师培养基地”的培训后,我逐渐培养起了研究意识。我从他那里获取的不仅是先进的理念,更重要是独特的教育智慧。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他所倡导的“通识教育”中的“事理学”启迪了我的思维能力,使我在教学、科研实践中如鱼得水。  相似文献   

2.
被人们誉为“生理学无冕之王”的巴甫洛夫在晚年总结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时,常常带着感激的心情回忆起父母对他的培养与教育。他说:“我总是感激我的父亲与母亲,他们教会我过简单朴素的生活,使我有可能受到高等教育。”巴甫洛夫的成才,是从一个破书架  相似文献   

3.
与老师共处     
红遍百老汇的魔术师霍辛·萨斯顿在观众中极有人缘儿,这使他超越了许多技术方面比他更优秀的魔术师。是什么使他做到了这一点呢?霍辛·萨斯顿宣称,他没有一次在走上台时不是一再地对自己说:“我爱我的观众,我爱我的观众。”这就是一位有史以来最著名的魔术师所采用的秘方。也正是由于他保持这种信念,才使他打败了其他魔术师,压倒性地获得了观众的喜爱。“喜欢”在人际交往中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当魔术师在心中默默念叨着“我打心底里喜爱观众”的时候,在连他本人甚至连观众都没有发觉的地方,即人类内心的无意识部分产生了作用。美国纽约柯…  相似文献   

4.
在学校我做过许多事,有的使我高兴,有的使我快乐,有的使我后悔,但让我最难忘的一件事是“小胖墩”帮我背课文。在我们班里,有一个“小胖墩”,因为他长得肉墩墩、胖乎乎的,所以,我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小胖墩”。  相似文献   

5.
一位刚从幼师毕业,分配在幼儿园工作的学生告诉我,她所教的中班有好几个“低能儿”。这使我很为吃惊。原来,她所说的低能儿,只是一些智能某方面的发展迟缓一些的幼儿。这使我联想起近两年来特别流行的说法:“某某小孩是“低能儿”,“某某和他哥哥小时一样,呆里呆气,是个‘低能儿’”等等。  相似文献   

6.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吾妻之美我者”中的“美我”,教材是这样注释的:“美我,以我为美。”我认为这样注释是不正确的,这实际上是把“美我”当成了意动用法。我们知道,所谓形容词意动用法,不是说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而是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  相似文献   

7.
有人以为大科学家都不了解文学艺术,不喜欢文学艺术。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著名科学家达尔文就说过,他虽然没有绘画和音乐的才能,但对这两者都很喜爱。他在自传里写道,他常常去参观绘画陈列馆,许多画使他得到“真正的乐趣”;而且,“我的鉴赏力看来相当不坏,因为我所称道的都是毫无疑问的好画,我常常跟陈列馆的老保管员讨论这些画。”  相似文献   

8.
怀念     
一天,儿子在电视中看到已故美国前总统约翰·肯尼迪年轻时驾驶帆船的画面,他仰脸问我:“那人是谁?”“约翰·肯尼迪,以前的美国总统。”“现在他在哪儿?”“他死了。”“他不是还在比赛帆船吗?”儿子目不转晴地直视我的眼睛,好像要看出我是否在戏弄他,“他真的死了?他的一切都死了吗?他的脚也死了吗?”他一脸严肃,使我忍俊不禁。  相似文献   

9.
“他太任性。”读到他的散文时,我这么想。“他太任性,虽然很热情。”读到他的诗时,我这么想。“他太任性,不属于这个世界。”听说他的故事时,我这么想。“他死的方式还是那么任性。”看到胡适悼他的文章时,我这么想。第一次听到“徐志摩”三个字,觉得这个名字很美。再读到那首脍炙人口的“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觉得这句诗,这名字实在是种极完美的搭配。在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中,那诗化的语言所描绘的如画的景色固然令人陶醉,但我更欣赏他那段关于单独的妙论。他喜欢独处,这不论是在《我所知道的…  相似文献   

10.
下面是邹韬奋一九三三年写的一篇文章,仔细阅读后,做后面的选择题,将正确的一个答案的序号填在答案表中。英国文豪萧伯纳氏到上海到北平,使许多欢迎他的人碰着一鼻子灰,使他们感到很不舒服,有的人便骂他傲慢。他在上海笔会席上所做的幽默演说,就有这几句话:“此刻演说不必要,因在座诸君均为著作家,我诚为班门弄斧。普通人均视作家为神秘伟大之人物,今诸君皆尽知内容,多言何益?”可见他未尝自以为“伟大”。他又说“我在此正如动物院中一陈列品,诸君已看过,我亦不必多言矣。”可见他的力避烦嚣,是怕多做“动物院中之陈列品”。  相似文献   

11.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对其中“行拂乱其所为”一句 ,人教社初中语文第五册译为 :“所行不顺 ,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我认为这种译法不正确。译者将“行拂乱其所为”随意断开为“行拂 ,乱其所为”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目前所见各种版本的《孟子》中未见有如此标点的 ,而且将“所行不顺”作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的主语 ,显然无视前后语句的整体连贯性 ,对句子的真正主语“天”视而不见。从译者的意图来看 ,似乎是“他”作了“所行不顺…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利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着重分析了小说《魔桶》主人公列奥.芬克在寻找爱情过程中所遭受的精神痛苦及其根源。列奥.芬克的“本我”与残酷的现实之间所产生的矛盾冲突促使他压抑“本我”,用“自我”去追寻真爱,最后“超我”使列奥.芬克的心灵得到净化,灵魂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13.
古代汉语中的一些词同现代汉语相比,词性用法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为词类活用。在文言文中,名词的活用是很普遍的,必须善于辨析、判断,才能准确地理解语意。一、名词的使动用法1、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例如:尔欲吴王我乎?(你想让我做吴王吗?)2、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例如: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天子不能使他为臣,诸侯不能使他为友)简析:“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不能和他做朋友)。3、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例如: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所以大王不如使苏代向东去(回齐国),秦国一定怀疑齐国,而不相信苏代了)简析: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东苏子”,意思是使苏子(苏代)往东去。二、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如: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现在我还活着,而人们都欺侮我的兄弟,假使我死后,都...  相似文献   

14.
庄子所处的时代造成了他对祸患的恐惧和对人生的失意。这样的心理反应使他陷于无限的困苦和矛盾之中。由此,为了摆脱困境,获得在物质世界所无法实现的超越,他力图在精神领域以“无用之用”、“物我合一”、“游世”等为主要手段对实现问题进行某种程度的消解。他对一系列哲学命题的思考正是由此而深入的。并且显示出庄子哲学是关注现实人生的,给后世以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梦一场     
鱼说:“没有人知道我在流泪,因为我活在水里。”水说:“我知道你在流泪,因为你活在我心里。”我循梦远航,“一夜飞渡镜湖月”,“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正当我“迷花倚石忽已瞑”,一位白衣飘飘,端坐在白鹿之上的才俊缓缓而至。噢,是他,诗仙李白!他面色苍白,满脸的抑郁,饮酒高歌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我懂,我真的懂。李白一生爱国爱民,满腔抱负,满心希望自己能当官为民作主,却受到小人的谗言所害,皇帝昏庸听信谗言,贬谪李白疏远了他,疏远了一个伟大杰出的爱国诗人。圣上啊!你不分清白,受人蒙蔽,造成了何等错误的…  相似文献   

16.
土著高更     
高更和他的艺术一样,都是现代都市文明的叛逆,他自谓是“幼稚而粗鲁的野蛮人”。他说“我是双重存在的,我是野蛮人,也是小孩。野蛮人比文明人更优秀。我的画虽然不蓄意使人震惊、让人张惶失措,但是人人看了之后,都为之震惊和张惶失措。这都是我血液里野蛮人性格所造成的。”这  相似文献   

17.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我和我的一个同班小男孩之间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论。我已经忘记我们当时为什么争论了,但是,我在那天所受到的教训却令我永远难忘。我认为“我”是对的,“他”是错的——而他则刚好与我相反,他相信“我”是错的“,他”是对的。于是,老师决定带给我们一次非常重要的教训。她带我们走到讲台  相似文献   

18.
多余的人     
凡读过这篇《多余的人》,我想心里都会深受感动的。作品写一个特殊家庭里的特殊人物——一个后爸带来的哥哥。试想,一个女孩子与一个后爸带来的哥哥如何相处呢?更何况“我”是一个女孩子,更难于启齿叫他“哥哥”了。作者选择“我”考上大学、母亲硬要“他”来送“我”到西安上学的情节,写“他”一路上送“我”的情况。作者用了几个细节来刻画“他”的老实人的形象,很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写出“他”与“我”的无言的感情交流,使“我”为之感动。作者在写人物时,能很好地运用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例如,作者写“他”与后爸来到自己家里后,从早到晚在田野种棉花,天黑了也没能及时回来;写“他”知道“我”不喜欢“他”,在送她上学时,有意远离她,以致火车行了一天一夜,同坐的旅客竟然还不知道他们是一起来的,更不知道他们是一家人;写“他”时时护卫她,甚至连有人想坐到她身边“他”都警惕地警告对方;“他”宁愿自己吃苦,也不愿让这个妹妹受累,自己扛了这么多的行李,还时时照顾她;作者还写出“他”的聪明,像“他”引导她找接待站等。作品着重写人,而且很好地写出当时的特殊环境下人物的特殊心境,通过“我”对“他”由反感到感动,写出“他”的人性美。其实,“他”是很爱这个妹妹的,但是“他”不能表露出来,这是由于他的地位和文化程度所决定的,为此“他”只能把这种爱深藏在心中。在“他”与她离别时,“我”终于感动地叫“他”一声“哥”时,“他”感到满足了,作者写道:“他一听,连忙转过身,笑着对我挥手。我第一次看到他笑。”此时无声胜有声,他的心灵的美在这里表露得很充分也很到位。这是一篇值得一读的文章,无论从写法到思想内容上都有独到之处,值得同学们去学习。  相似文献   

19.
填志愿     
吃过晚饭,父亲一声不吭地摇着蒲扇,一边吸着旱烟。忽明忽灭的点点星火照亮了他那饱经风霜古铜色脸面。一阵沉默后父亲说:“娃,填表了么?”父亲望了我一眼,又埋着头狠劲地吸烟。“娃,——还是报所师范吧!”他那若有所思的话使我感到害  相似文献   

20.
<正>从小,我和好友波特就是邻居,长大后,我们又同在一所小学、一所中学读书。不仅如此,我们还在同一个足球队训练。在球队里,我的表现属于中上,但波特就有些吃力了。每次跑步,他总是最后一个到达终点;每次练头球,他几乎击不中目标。我开始为他担心。我问波特:“你有没有考虑过放弃?”“为什么要放弃呢?”他诧异地反问我。“因为……因为你……”我不知怎么说才好,怕伤到他的自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