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反训”传统训诂学术语,学者对其看法不一。我们肯定了“反训”的存在,从本质上看,“反训”是一种汉语词义引中所导致的一种词汇现象;其性质也决定了“反训”的范围只属于词汇学;其产生的根源是“一个词从不同的角度中心引申”,而“引申的结果恰好是两义相反”。  相似文献   

2.
反训成因论     
本文从词义的分化、引申、假借、相互感应和词的使动用法等方面,探讨了反训的成因,并认为这是对立统一规律在语言上的客观体现。  相似文献   

3.
传统训诂学认为以反义相训为反训。本文对“反训”说赖以提出的原始材料,即郭注《尔雅》和《方言》中的几组反训词,进行分析,认为反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是成立的,但作为一个训诂术语则是不妥的。在古汉语词汇中,有的词具有相反相对的两个意义,在具体运用时,人们使用的是与常用义相反的引申义,但在训释时,学者们则用反义词解释其与常用义相反的引申义。究其实质,反训仍然应属于互训或同训中特殊的一种,是同义相训而不是反义相训。  相似文献   

4.
王长富 《语文知识》2004,(10):37-37
近日拜读马小华老师的《古代诗歌的反常和反说》(见《语知识》2004年第5期)一,获益非浅。但马老师在此中认为“二分无赖是扬州”和“最喜小儿无赖”中的“无赖”是反语。似乎不妥。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乐业逻沙高山汉话中有别于普通话的部分动词进行训释,为学界了解乐业逻沙高山汉话词汇特点提供一些可资参考利用的材料。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由“获取”类动词构成的“动 +名1 +名2 ”的句式不属双宾语句。这类句式不能分化出两套动宾结构 ,而且名1 与名2 之间隐含着领属关系。结构助词“的”可以作为鉴定此类句式为单、双宾句的鉴定字  相似文献   

7.
“反训”是传统训诂学的术语之一,也是训诂学中值得探讨的问题之一。到近现代,“反训”现象已成为一个专题研究,本文试对此进行一次回顾总结,略谈“反训”理论流变。  相似文献   

8.
"反训"问题自东晋郭璞提出以来,学术界一直争议不断,至今仍未能就其中的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反训"这一术语是否成立,是争论的首要焦点。本文通过对"反训"称名源头、立名依据、定名历史等问题进行考述和清理,论证"反训"作为一个训诂术语是不恰当的、不科学的,甚至是荒谬的。  相似文献   

9.
"反训"绎义     
丁士虎 《池州师专学报》2007,21(1):70-73,86
反训既可指称汉语训诂学的一种训释方法,它属于义训的一种;又可指汉语词汇学中的义兼正反的语言现象.反训现象非常奇特.古代学者对此有过探讨,但停留在感性、直觉的层面,未对产生反训的原因作过深入的探究;现代学者对反训的分析比较深入、细致,但见解各有不同.笔者认为,反训是客观存在的,促其产生因素则是多面的.了解反训内涵,对词义研究,古籍的阅读与训释均有助益.  相似文献   

10.
丁士虎 《池州师专学报》2007,21(1):70-73,86
反训既可指称汉语训诂学的一种训释方法,它属于义训的一种;又可指汉语词汇学中的义兼正反的语言现象。反训现象非常奇特。古代学者对此有过探讨,但停留在感性、直觉的层面,未对产生反训的原因作过深入的探究;现代学者对反训的分析比较深入、细致,但见解各有不同。笔者认为,反训是客观存在的,促其产生因素则是多面的。了解反训内涵,对词义研究,古籍的阅读与训释均有助益。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静态、动态两个角度比较了常用动词在带宾类型、带宾数量以及多义项动词带宾情况三个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并解释了差异产生的原因,从而得出了在实际使用中常用动词带宾的一些倾向性规律,这些规律将为对外汉语教学以及汉语教材编写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手语空间方向动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手语中的空间方向动词包括多向动词和单向动词两类.多向动词具有多个方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利用某种手形自由地向多个方向运动,或者以手指自由地指向多个方向,来表达动作的不同方向.多向动词往往同时,也是多平面的.单向动词从语义上来讲只有一个方向,与其语义一致,单向动词的手形运动方向也只有一个.  相似文献   

13.
也谈生僻字的信息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字生僻字的输入,一直是困扰史工作的难题,本试在他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一些关于汉字信患处理的设想和相关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在文革语言的研究中,语法方面的研究极少。文章从语法方面选取了一类词,即能愿动词,分别讨论了其所包含的愿望动词和许可动词的使用及发展变化情况,并对相关的促成因素作了初步的分析和说明。  相似文献   

15.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名词、名动转用中的隐喻思维过程,并以名词、名词动用的具体实例探讨其隐喻特点和语义理据,分析其习得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认知过程,指出这是一种以词义的隐喻派生为中心的、有效的词汇加工习得模式。  相似文献   

16.
动词性主语句是指以光杆动词或者动词的各种扩展形式作主语的句子。它要求谓语必须是对主语进行判断、评述等。就动词性主语句的主语部分而言。光杆动词、动词的各种扩展形式都可以出现在主语位置上。但不同形式的动词性词语作主语的自由度并不相同。同时,动词的不同形式、不同次类的动词作主语的潜在能力、实现形式、出现频率等方面均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7.
经封闭性的考察分析 ,我们发现 ,在汉语会话中 ,能构成重叠形式的单音节动词A大多是表人的器官或肢体动作的动词 (自主动词 ,述人动词 )。A最常见的重叠形式是AA和A-A ,弱持续性动性最适合AA式 ,强持续性动词最适合A -A式。在语用上 ,选用AA还是选用A -A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除了要满足语体的条件 (口头语体或文艺语体等 ) ,还要看哪个更符合语义、结构的要求 ,在语体、语义及结构等因素允许两者都可选择的情况下 ,则取决于说 (作 )者的个人风格  相似文献   

18.
英语动词具有屈折式形态变化的特征。对这一形态变化在英语语法当中的四种具体体现:时态、语态、语气、分词和动名词在汉译时的具体处理上作比较深入的探讨,旨在翻译过程中引起译者的注意,从而译出准确无误的译文。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汉泰常用心理动词"■■(爱)、■■■(怕)、■■(想)"的语义语法对比研究发现:它们的基本意义相同,但汉语词存在引申义和扩展义,而泰语则没有;它们语法明显的差异是程度副词在中心语前后的情况不同,所带宾语和带动态助词情况不同。泰国学生汉语常用心理动词"爱、怕、想"偏误的主要原因是语际迁移、语内迁移和回避的交际策略。  相似文献   

20.
简化汉字具有权威性、合法性、群众性,已成为全球使用汉字的人的通用汉字。简化字不能废除,必须坚持使用简化汉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