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理论界有关“学校教育回归生活”的争论,其关键问题在于没有明确什么是真实的学校教育生活。我们认为,真实的学校教育生活,从主体而言,是成人生活与儿童生活的和谐统一;从时限而言,是过去、当下、未来生活的统一;从内容而言,是事实生活与价值生活的有机结合;从意义而言.是丰富、有趣、有德性的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2.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更是独特生命的旗帜,学生的生活是千差万别的,对生活的体验也是各不相同的,生活中到处存在着写作的资源,孩子们如果能用双眼去观察生活,仔细捕捉,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这样的作文怎会千篇一律呢?因此作文教学应走“回归生活——体验生活——表达生活”之路,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起飞心灵、抒发快乐。  相似文献   

3.
教育即生活,但教育生活是一种特殊的生活——可能生活。教育生活是一种富含爱、智慧、道德、信仰的生活,因此,教育生活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生活。强调教育回归生活意味着教育看到人、回归人。意味着教育重视人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从而使教育切实担负起“育人”的崇高使命。  相似文献   

4.
鲁洁先生的生活论德育思想是建立在其对道德和生活关系认识的基础上的。道德源于生活,道德内在于生活之中,道德的学习要通过生活进行,道德为了生活。生活论德育的目的就是引导人生活的建构,其建构起来的是一种更好的生活、一种更全面和更丰富的生活。要使人成为自觉的生活建构者,就要引导人关注生活、反思生活、改变生活。生活论视域下的道德...  相似文献   

5.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访察生活”、“再现生活”、“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6.
习作是用书面语言表达思想情感,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需要,是生活的实际需要。这体现了作文即生活、生活即作文的理念。如何让学生产生这种需要?树立这种理念呢?这就要求教师们在习作教学中,让生活走进课堂,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感悟、思考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每时每刻,  相似文献   

7.
教育要与儿童生活、社会生活相契合。授受知识是为了启迪智慧,智慧获得是生活的反映,更是对生活的超越。儿童融入生活解决问题,是经验丰富基础上的德学并进,是表达基础上的理解对话,是做中学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王建亚 《小学生》2012,(8):45-45
课程源于生恬,生活是第一位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它们既不是神谕,也不是人们凭空构架、制造出来的,它们都是出于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品德与生活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9.
嗨!同学们,生活乏味吗?作为一名正值青春年华、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你应该干脆利索地回答:“NO!”其实,生活无处不精彩。 生活是睡个好觉;生活是一双合脚的鞋;生活是吃顿好饭;生活是学习、学习、再学习;生活是工作、工作、再工作;生活是忙忙碌碌。其实,生活就是这样。 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都不一样,每个人都给自己的生活下个合适的定义。那4个少年给自己的生活下的定义是:生活是重复、重复、再重复!他们理想中的生活是每天都有新鲜,每天都有刺激。真是几个可爱的理想主义者! 好,撇开他们几个的事不说。说说这…  相似文献   

10.
《新课标》的一个重要观念就是“构建以生活为基础的课程模块”,它的显著特点是强调“生活逻辑、注重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经济生活》模块有着浓郁的时代生活气息,内容的选择与编排尽可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内容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它的编者、华南师大陈友芳教授提出,发现生活、理解生活、参与生活是学好经济生活的三部曲。  相似文献   

11.
语文是生活,生活是语文。语文的博大精深,就是生活的奥妙无穷。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走进语文;生活的丰富多彩,就是语文的思辨与顿悟;生活与语文一起喜怒哀乐,所以“以人为本”是生活的生命至哲,是生活追求、遵守的规律;同样“以人为本”是语文“人文性”的核心,是语文教  相似文献   

12.
《辅导员》2010,(1):34-35
“生活是美好的,生活是七彩的……”这样的话语,想必你会张口就来。可是怎么一提笔,你的生活怎么就迅速褪色了?怎么一点也看不出你笔下的生活是七彩的呀?不必着急,想要还原七彩生活,拿起笔来,我们一起写、写、写。  相似文献   

13.
冯毅  戚韵东 《中国德育》2012,(19):23-27
生活德育的基本思路,是通过过“有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这是生活德育的理论旨趣,也是其实践出路。 生活德育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由他们白主去建构。可是,在实践中,学生成为生活德育的丰人了吗?如果学生仍然是被动接受者,那么生活德育就有名无实。  相似文献   

14.
生活适应性,是指个体在面对日常生活环境时,能够积极主动地、有效地通过调整身心状态或改造生活环境,使自身和生活环境协调起来的行为反应倾向。中学生生活适应性是在日常生活环境中,在现实的生活情景和个体已有心理素质结构尤其是生活适应性发展水平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其中,个体面对生活情景时所特有的情感和态度对个体主动调整以积极适应生活环境变化起着重要作用。中学生生活辅导的内容主要涉及生活观念、生活习惯、生活技能和生活方式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王振刚 《辅导员》2010,(3):35-36
“生活是美好的,生活是七彩的……”这样的话语,想必你会张口就来。可是怎么一提笔,你的生活怎么就迅速褪色了?怎么一点也看不出你笔下的生活是七彩的呀?不必着急,想要还原七彩生活,拿起笔来,我们一起写、写、写。  相似文献   

16.
一、实现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综合性拓展的意义 1.有利于课程面向生活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综合性课程。新课程理念下学习背景是生活化的,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课程惟有反映社会及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才能体现课程的本质功能。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生活世界和知识世界相脱离,许多内容在儿童的生活世界感受不到,体验不到也用不到。  相似文献   

17.
陈林 《宁夏教育》2012,(11):46-47
数学是人们在生活、劳动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生活是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在生活中用数学,在生活中学数学,让数学和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是数学教学研究的课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生活、生活的教育意义进行了辨析与叩问,认为一个人实在就是他的生活,一个人的生活显示一个人的智慧。猴子掰玉米是猴子的智慧生活、艺术化的生活,因为猴子的玉米在猴子的心中,我们的玉米在我们的手中。所以,生活有过有说,各有各的过法。可以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也可以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教育并不是教人怎么生活,教育本身就是学问,而从根本上说,学问是性情之事,生活是性情的表现。人、生活、教育三者最后似乎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异化的境地,惟有艺术提升人的境界。我们应该追求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生活有两个本体论,一个是生活本体论自身.另外一个是艺术本体论.  相似文献   

19.
每个人的学习生涯都少不了英语这门课,但在许多人的印象里,英语似乎是和外国人交流的一种工具,对普通人来说则显得有些高深甚至遥不可及。事实上,英语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有英语,生活也离不开英语。只是那些对生活还一知半解的学生,他们自发感受到的英语对生活的意义,仍然是朦胧的、肤浅的,甚至是无意识的。所以,英语教学,尤其是低年级英语教学,应要把生活情境引入课堂,让他们感到英语有趣、英语有用。当学生们把司空见嚏、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用英语表达出来的时候,英语和生活的距离就会变得越来越近。  相似文献   

20.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和重要原则。正是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具体体现,只要我们教学中能关注这一点,就可以强化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