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杜少陵有一首思乡怀亲诗,题作《月夜忆舍弟》,其诗曰: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此诗当是乾元二年(公元759年),诗人流寓秦州时所作。诗一开篇,用"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描写眼前实景,似信手拈来,毫无用心着力处,实则为入题做足了准备。秋天是大雁南归的季节,诗人流寓他乡,闻雁声而起思乡怀亲之情。且在这种感情的促使下,他抬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用爱国主义思想和浪漫主义艺术创作诗歌的屈原,以其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狂放的夸张、新颖独特的比喻,写出了象《离骚》《涉江》等一系列光辉篇章。在《诗经》以后的数百年间,他傲立诗坛,独领风骚,为我国诗歌创作开辟了崭新的领域。他的思想品质、创作艺术影响了后世一大批诗人,其诗作成为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滥觞。屈原生活在群雄争霸,相互蚕食鲸吞的战国时期。经过长年战争,韩、赵、  相似文献   

3.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一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太子在灵武即位。杜甫得知消息后,一人从郧州奔向灵武.希望投奔新帝有所作为.路途中却被安史叛军俘虏.押解到长安。诗人身居已经沦陷的长安.心中牵挂郝州的妻子。《月夜》一诗就是诗人在特定时代特定时期特定心境下写的一首情感浓郁心境苍凉的思亲之作:  相似文献   

4.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相似文献   

5.
《星月夜》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凡·高的作品,作者大部分运用了曲线,表现形式是油画,笔触有直线、曲线。作者用曲线把天空表现得非常奔放,让人感到星星、月亮仿佛在不断行走,越走越远。作者用直线画出了小村庄,比起上面的星空,小村庄显得宁静多了。作者画树,虽然还是用曲线,但树是纵向,而天空是横向的,形  相似文献   

6.
<正>他多么渺小,相对于他的诗歌;他的生平捉襟见肘,像他的生活,只给我们留下一个褴褛的形象,叫无忧者发愁,痛苦者坚强。上天要他高尚,所以让他平凡,他的日子像白米,每粒都是艰难。汉语的灵魂要寻找恰当的载体,而这个流亡者正是它安稳的家。历史跟他相比,只是一段插曲;战争若知道他,定会停止干戈;痛苦,也要在他身上寻找深度。上天赋予他不起眼的躯壳,装着山川、风物、丧乱和爱,让他一个人活出一个时代。(黄灿然)  相似文献   

7.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八月的一个夜晚,一轮淡淡的冷月挂在中天,清辉洒在残破的长安城阙上。被叛军焚烧过的府邸于雾霭中还有几星余火在明灭。  相似文献   

8.
吕刚 《语文知识》2014,(5):55-56
《登高》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当时安史之乱已过四年,大唐王朝已是千疮百孔,杜甫贫病交加。一日,杜甫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想到自己,想到大唐,想到百姓,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引起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百感交集间就写作了这首被后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相似文献   

9.
马东瑶 《小学语文》2014,(1):119-120
上面是两张杜甫画像。左边这张广为流传。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最敬服杜甫,曾作《老杜浣花溪图引》,其中两句说:“中原未得平安报,醉里眉攒万国愁”,可谓写出了杜甫一生忧国爱民之情,而这幅画,正是杜甫心忧天下的传神体现。  相似文献   

10.
刘炜伟 《初中生》2020,(13):18-21
<正>月夜杜甫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有的人不喜欢杜甫,觉得他一点儿也不亲和可爱。他不像李白那般飘逸豪迈,也不似苏轼那般潇洒豁达。我们印象里的杜甫,总是一副凄楚悲苦的模样——"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个满头白发、容颜憔悴的诗人,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却偏还是个悲天悯人的"倔老头"。  相似文献   

11.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相似文献   

12.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生卒年不详,唐代河南(今洛阳市)人。天宝年间游长安求举,未能中第。后退隐于颍阳太谷、汝水之滨。刘方平系匈奴族。据《新唐书》的《宰相世系表》载:“河南刘氏本出匈奴之族。汉高祖以宗女妻冒顿,其俗贵  相似文献   

13.
中国正直的士大夫自出现以来一直秉持儒家入世之使命,同时对生命的苦闷和忧患的感情也一直伴随左右,杜甫的这种忧患首先表现为生不逢时。《佳人》给我们感受到的是两颗不甘寂寞的心的律动,一场心灵的艳遇。  相似文献   

14.
大麦行大麦干枯小麦黄,妇女行泣夫走藏。东至集壁西梁洋,问谁腰镰胡与羌。岂无蜀兵三千人,部领辛苦江山长。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归故乡。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唐代便由统一进入了分裂的时期。在这时期里,一些怀有野心的地方军阀(如某些节度使)拥兵自重,不仅逐渐形成封建割据势力,而且破坏了同边疆各少数民族的和睦关系。有些少数民族与唐王朝之间不断发生矛盾,向内地侵扰。这样,  相似文献   

15.
读吴钧陶先生的文章《编辑谈译诗兼谈杜甫诗英译及其他》(载《中国翻译》1991年第2期,以下简称《吴文》),觉得很中肯.的确,诗很难译,甚至不可译,但又不得不译.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翻译工作的艰巨性和翻译工作者的任重而道远.从《吴文》中我们也看到了一位编辑兼翻译工作者为祖国的翻译事业所作的辛勤努力和拳拳之心.  相似文献   

16.
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公元767年,杜甫从夔州瀼西迁至东屯,将瀼西草堂让给亲戚吴郎居住,刚到东屯不久写了这首诗。因是再次寄诗(此前有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叫“又呈”。  相似文献   

17.
杜甫一生困顿踬踣,而心忧社稷苍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疾呼呐喊,让人感受到的是诗圣舍已为民的悲壮,而当衰朽残年的杜甫在夔州长江边上出字字顿出“艰难苦恨“时,其悲抑之气又何以堪呢?本文将进行体验剖析。  相似文献   

18.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这首七言律诗是作者结庐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所作,杜甫由秦州历尽下难万险,终于到成都,靠友人的资助于上元一年即760年,在浣花溪村建起草房,有了暂时避风立足的地方.本诗作者原注"喜崔明府相过",基本上揭示了该诗的主旨.喜,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明府,是唐人对县令的尊称.  相似文献   

19.
20.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