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一定意义上讲,新闻监督是公众(包括记者在内)的表达自由经媒体传播而形成的一种客观效果。“知情”是新闻监督的前提,“曝光”是新闻监督的手段,“监督”则是“曝光”之后舆论的传播和共鸣而形成的一种客观效果。  相似文献   

2.
新闻客观性的核心内涵是对新闻事实进行"原生态"报道,在报道过程中不夹杂报道主体明显的倾向和立场,事实的是非和价值由受众自己来判断。这一原则要求新闻工作者摆脱价值的羁绊,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能够保持超然、冷静、公正的态度。然而,在具体的新闻实践操作中,想要做到绝对的客观是难以实现的,大多数新闻报道只具有客观的形式,在内涵上却都无法摆脱主观意识,因为媒体的报道必然会受到国家利益、商业利益以及记者自身因素等的影响。所以,"新闻价值排除"与"新闻价值附着"往往相伴相随,事实上新闻的客观性本身也是一种价值。新闻的价值附着的方式包括客观式、选择式、引述式等。  相似文献   

3.
针对当前公众接收、接受信息的"自主性较强"这一特征,阐述了因"新闻故事"和"新闻细节"容易达成最大范围的情绪感染、情感共鸣和理性共识,而成为新闻传播过程中形成舆论氛围的重要影响因素,又因为其"走心"的传播效果而能够为相应的舆论氛围"充值"。  相似文献   

4.
"新闻联播"作为一个特殊的新闻栏目,依其独特地位而享有至高权威,并在其力求客观的新闻叙事中传递政府执政理念,折射群众心声。实践中,"新闻联播"叙事常通过选题倾向展现政治权威声音,侧重表现社会积极向上的主流形势;为提高其论辩说服效果,"新闻联播"除权力权威外,还大量诉诸于人格、职业、经验等传统修辞权威;主题新闻更是注重经验性权威的说服效果。  相似文献   

5.
好奇心、新闻欲作为新闻学传播领域的一种客观现象,它们在新闻传播中的存在既依据传播学原理,又依据心理学法则;它们既作用于新闻传播者,又作用于新闻接受者;它们在新闻传播中既能起正面、积极作用,也会产生负面、消极的影响。全面分析它们的作用机理,是为了使它们能更好地服务于新闻传播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6.
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技术不断革新与普及的背景下,公民新闻作为一种新的新闻思想在实践应用中不断发展,掘客(Digg)模式的传播模式和传播效果有别于传统大众传媒,无论对于宏观意义上的公民新闻还是掘客模式本身,只有努力形成"公民"和"专业记者"之间相对平衡的"双向对话",才能使公民新闻与传统大众传媒之间获得良好互动、促进公民新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影响公民新闻活动的三种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解公民新闻的作用,需要将公民新闻作为一种"集体"行为而不是个体行为来考察.需要超出个别案例中公民新闻的表现,从宏观层面来观察公民新闻整体实践的意义.从现实观察来看,公民新闻活动主要存在着三种典型的关系:一是由网民的社会网络构成的传播网络,二是网民间由于种种目的而结成的同盟,三是公民新闻活动中自然形成的权力分化.这也是影响公民新闻活动的三种重要机制.第一种关系可以用社会网络的理论来加以认识;第二种关系可以从自组织的角度进行考察;第三种关系的研究重点,在于"意见领袖"这一阶层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发展至今,公众的言论自由程度越来越高,而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监督媒介,在曝光新闻信息和调查事件真相上起到了不可比拟的作用。文章以互联网时代为背景,针对2012年发生的老酸奶明胶门事件,着重分析食品安全事件在网络舆情传播中的特点,梳理主流媒体报道的一般现状,意在探索社会舆情传播的路径和规律,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地引导社会舆情走向。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新闻娱乐化"是我国新闻传播领域中,出现的一种新现象和新趋势。如今,新闻娱乐化趋势已逐渐形成一种潮流,大有左右新闻传媒之势。有人认为新闻的娱乐化必将导致媒介的庸俗化,也有人将新闻娱乐化看作争取受众和市场的法宝。那么,我们应如何看待新闻娱乐化现象?这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它的成因和利弊,从而正确认识这一现象,处理好新闻与娱乐的关系。我们要在新闻娱乐化的过程中,更好地遵循新闻规律。  相似文献   

10.
媒介的方程设置首先是一种客观功能,新闻策划是媒介对新闻传播活动加以谋划以及将其展开的过程.二者体现在现实传播实践时是相通的,都强调新闻传播的目的性、计划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新媒体"当道"的大趋势之下,报刊、杂志、电视等传统媒体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强势,似乎陷入了困境。任何一种新闻传播形式其实都不是永恒的,"传统"与"新"都是一种相对时态。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只要它们的核心和生命还是新闻,就可以找到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的建构、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应以公民文化而不是村民文化、臣民文化为基础。公共理性是公民文化的核心,"说理"是其运行机制,"说理"教育则是建构公民文化的重要维度。"说理"是社会正义、民主政治的一种表现方式,是一种自由言论的权利,是一种与他人平等对话、协商的政治实践方式。因此,"说理"教育不是说教,而是一种培养受教育者对公共领域的关注、形成公民文化核心价值观念以及言之有据、客观真实、符合逻辑、平等对话能力的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校的新闻与传播教育呈现出"超常膨胀"的发展态势,但,在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的"急速扩编"和"兴旺繁荣"的背后,却掩藏着人才培养的种种隐忧。由此,新闻类学科建设稳步发展的同时,也要提高其内在的品质,力争实现"学"与"术"的和谐,"量"与"质"的统一,这是中国传媒业对新闻传播教育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4.
新闻教育与传媒业是亦步亦趋的,媒介生态的变化,必然会带来新闻教育方面变革的要求。新闻教育改革需要从"大传播"的假设角度,"抓大放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处理好"五种平衡",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点,着力培养学生在未来新闻世界立足、生存和发展的三种表达能力、二种整合能力。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的媒介信息传播中,新闻图片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图片有着不同于文字的特殊的信息传播效果,即在信息传播中新闻图片具有双重释义性。新闻图片的双重释义性是指图片本身所有的独立、表层的信息与意义,以及图片与文字相互配合所形成的深层的、混合性的信息与意义。在新闻实践中,应保持文字说明与新闻图片的一致,使其能够相辅相成,为受众提供客观、真实的信息和更丰富的信息内容。  相似文献   

16.
随"水门事件"的曝光,"-gate"与"~门"在媒体迅速传播、使用。从语言学角度深入地分析两个新兴附缀形态性质与属性、语义特点与语义扩展、句法特点、形成与变异的动因机制等,通过两者的不同翻译,旨在强化对"-gate"与"~门"的认识,指导语言实践。  相似文献   

17.
新闻语言客观性问题的言语行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何一个言语行为都是一个用符号表达说话者的知识,并让听话者接受的过程.言语行为要实现自己的意图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这些规则有构成性的也有策略性的,"内容客观"是新闻言语行为最重要的构成性规则.而新闻言语行为的客观性并不仅仅是不编造假新闻的问题,其中包括知识传达、符号可能、接受心理三方面,"知识传达"意味着是否"说的是客观的,不说不客观的,客观的重要事实就一定要说";"符号可能"意味着世界的动态性、无限性、完整性与语言相对的静态性、有限性、抽象性的矛盾;"接受心理"意味着在听话者的认知心理中存在着权威即客观、亲近印客观、常规即客观、重复印客观、一致即客观、细节即客观、数据即客观、画面即客观、说法既客观、直引即客观、干脆即客观、及时即客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新闻语言是通过新闻媒体向受众传播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文字语言。它具有客观、确切、简练、朴实、通俗等特点。电视民生新闻作为一种以广大老百姓为传播对象,以与老百姓日常经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为主要题材的一种新闻体裁,不能仅仅以故事情节吸引受众.更应该以其独特的节目语言作为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19.
新闻传播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进入媒体,总有各种不适应;媒体抱怨四年大学的专业学习"金玉其外",难接地气。针对中国新闻传播业界和教育界之间的矛盾,本文运用个案研究和民族志田野调查的方法,对中国新闻传播教育中高峰体验课程的实践过程、效果评估和教师总结等内容进行全面观照。研究发现,此类课程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中的探索获得了初步成效,"教学预设"、"学生预期"和"学生学成与收获"基本吻合;此外,该课程在从美国高校移植到中国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这使得其在中国新闻教育领域中更具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0.
新闻信息是人脑对客观外界的反映,是经过一定的表达方式加工后、具有一定意义的信息.新闻报道除告知信息的基本功能外,还具有传达感情和引导舆论的功能.所谓新闻信息传情,是指新闻传播者在传播新闻的过程中从内容到形式都赋予新闻以自身的感情,从而深化新闻信息的内涵,引发受众的情感,形成良好的"传""受"互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