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许多报纸竞相推出新闻言论专版,与之相伴的一个现象是,新闻言论越来越追求“快”了,因为不少人误认为“快等于新”。这种现象,值得业内人士关注。毋庸讳言,新闻讲究时效性,决定新闻言论也要讲究时效性。但是,新闻言论讲究时效性,我以为,当有一个“度”,而这个“度”则是:一要讲究时间新;二要讲究思想新,三要讲究论述方法新。所谓“时间新”,是指新闻言论中所引用的新闻事件必须新而真;所谓“思想新”,是指新闻言论中所表述的思想观点必须新而准;所谓“论述方法新”,是指新闻言论中的论述方法必须新而鲜。为了实现上述新闻言论之种种“…  相似文献   

2.
还“新闻策划”的本来面目彭鹰近来,“新闻策划”一词频见于报刊杂志上。然而,究竟什么是新闻策划,它的内涵及外延是什么,即始终是众说纷纭。由于“新闻策划”一词在我国出现时间不长,而国外亦无与之相对应的概念,所以,有必要对它做出一个明确的界定。新闻策划不是...  相似文献   

3.
模糊新闻时间有失新闻真实性浙江东阳广播电视局汤明纲新闻的定义很多,内容各有侧重。但万变不离其“新”,正所谓新闻姓“新”。“新”有事实之新、耳目之新。“事实之新”不言而喻,“耳目之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新近事实新近所见所闻,一种是过时的事实新近所见所闻...  相似文献   

4.
“最近”,“近日”、“不久前”、“前不久”,诸如此类的模糊新闻时间频频出现在各类报纸上,而且有增加蔓延之势。有的新闻工作者还把应用模糊新闻时间当作“经验”传教他人,有的竟将应用模糊新闻时间当作业务“成熟”的体现,津津乐道。 笔者以为,模糊新闻时间的出现不仅有害于新闻单位和作者本人,也会在读者中、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此风当刹不可长,概括有三害: 一害:新闻不“新”。众所周知,新闻贵在新,确切的时间是构成新闻的最基本要素。在不知准确的时间的情况下,有人便“灵机一动”,采用模糊的时间概念来  相似文献   

5.
时间,乃新闻事实得以传播的首要因素。一篇稿件,如果时间模糊,或无时间之必要交待,就如同发臭的食物,谁看了,都会皱起眉头而不愿再看第二眼。 同样,用“最近”、“近日”和“不久前”打马虎眼的新闻作品,无论事实准确与否,读者无疑会把它看成“伪劣产品”或“冒牌产品”,聪明的读者,是不会以此上当的。所以,聪  相似文献   

6.
新闻主题,是作者在新闻中反映出来的中心思想。新闻主题凝结着新闻作品的“精、神、气”,是贯穿通篇的一条主线。“贯一为拯乱之药”,新闻没有主题,好比“散金碎玉”,“断线之珠,无梁之屋”。主题不明朗,材料繁多,读者就会扑朔迷离,如坠五里雾中。主题鲜明,才能材料博而不杂乱,道理多而不背谬,言辞繁而不害意。新闻主题是潜伏、隐藏在全部材料之中,“凿开顽璞方始见玉”,“千淘万漉,闪烁积金”。非事件性新闻没有一个明显的“新闻核”,它蕴藏着许多相对独立的丰富的新闻素材,因此必须“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  相似文献   

7.
不论对于记者,还是读者,新闻要“新”,这是个共识,“新”,首要的是指新闻要有强烈的时效性,即新近发生的事实,而最直观反映新闻时效,最能证明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就是时间。可以说,“时间”不仅是构成新闻的要素,更是体现新闻价值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然而,在一些新闻中,有的“时间”被人为地置后,成为新闻中可有可无的“尾巴”,有的“时间”则被淹没在一长串的人名、职务、数字等非主要新闻事实中,有的“时间”则只  相似文献   

8.
新闻主题,是作者在新闻中反映出来的中心思想。新闻主题凝结着新闻作品的“精、神、气”,是贯穿通篇的一条主线。“贯一为拯乱之药”,新闻没有主题,好比“散金碎玉”,“断线之珠、无梁之屋”。主题不明朗,材料繁多,读者就会扑朔迷离,如坠五里雾中。主题鲜明,才能材料博而不杂乱,道理多而不悖谬,言辞繁而不害意。新闻主题潜伏、隐藏在全部材料之中,“凿开顽璞,方始见玉”,“千淘万漉,闪烁积金”。非事件性新闻没有一个明显的“新闻核”,它蕴藏着许多相对独立的丰富的新闻素材,因此必须“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  相似文献   

9.
《新闻窗》2006年第1期发表陈尚忠的文章《揭“表演感激新闻”的谜底》。 文章指出,新闻的生命是真实,而“表演感激新闻”是经过“导演”产生的作品。它的本质属商业行为,表演者流露出的感激之情是虚假的,这种新生的“新闻品种”,即使搞得几近乱真,“谜底”也终会被人点破。盖头揭去了,其负面作用可想而之。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何时”是新闻诸要素之一。它是新闻的本质属性,也是新闻价值构成的一个最基本因素。这因为,时间是揭示事情发生、事态发展以及原因、结果等进程的概念。没有时间概念,不仅无法判断这一事实到底是不是“新闻”,也难以判断这件事发生的时间背景及其价值。所以,时间要素是这一事或那一人构成“新闻”的一个前提。新闻报道中缺乏时间,往往就不成其为新闻了。人们常说,新闻是“易碎品”。这是对新闻的“生命”一种形象说法,实指新闻的“生命”是短促的。它随着时间的逝去而消失其作用和意义。西方一位新闻学家说过这样的话:“不管报道的事件具有怎样的意义,涉及的人物多么重要,新闻价值总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少。”法国作家安德烈·盖德在解释新闻的时候,又强调时间对新闻的重要性。他说:“任何事情,到了明天,都会比今天更少使人感兴趣。”因为,在世界上每天都发生种种  相似文献   

11.
电视新闻《振兴开封座谈会开成了催眠会》,先后在河南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播发以后,在社会各界引起震动,一时间成为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许多观众给编辑部打电话、来信,称道这条报道“别开生面,发人警醒”“是反对官僚主义的直观教材”。中共开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看了新闻后,深受触动,在市委常委会上做了自我批评,并决定把这次批评作为转变会风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2.
新闻在哪里     
现在有的新闻,缺乏新闻由头。《两枚堪称“古币之王”的古币在石家庄市文物保管所完好保存》一稿,就是一例。稿中说:“这两枚古币是一九五八年从废铜烂铁中拣选而得的。”可是作者没有交代收藏这两枚古币的时间.如果是当时收藏的,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如果是近日交藏,或者是最近才鉴定出它们是“古币之王”,那可以说  相似文献   

13.
时效性是新闻评论的标签之一,也是评论人为之努力的方向,但是有人片面理解了这一概念,如有的媒体公开提出新闻评论的时效下限,即过了两三天的事情就不再评,评得再好也不发,而且提出了评论与新闻要实现“零距离”的观点。其实“快”只是新闻评论时效性一个方面的表现,而且只是一种外化的时间标志,并不是新闻评论时效性的本质,“评得恰到好处”才是新闻评论的本质。“时间加效益”才是新闻评论的综合衡量指标,也就是说,评论与新闻之间应该是“零+1”距离。  相似文献   

14.
电视新闻《振兴开封座谈会开成催眠会》,先后在河南省台和中央电视台播发以后,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一时间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许多观众给编辑部来信来电话,称道这则新闻“别开生面,发人警醒”,“是反对官僚主义的直观教材”,“向会议迷们击一猛掌”。中共开封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看到这条批评新闻后,深受触动,在市委常委会上作了自我批评。开封市委决定把这次批评作为转变会风、作风的突破口,对全市干部进行一次严肃认真的纪律作风教育,并作出了整顿会风的四条决定。  相似文献   

15.
为了让更多的活鱼跃上百姓新闻餐桌,笔者提供以下几种捉鱼之道:第一,激励记者深水“打鱼”。记者大都不愿采写“鲜活”新闻,而乐意采写会议报道和“指令性”新闻,因为这些报道不用花时间下基层,见报率高,几乎“百发百中”,而且一般都在版面的显著位置发表;相反,到基层采访,来回时间长,辛辛苦苦写了稿子,往往挤不过硬件,上版面很困难。为改变这种状况,烟台日报从  相似文献   

16.
“文化新闻”改为“娱乐新闻”、“文化记者”改为“娱乐记者”、“文化”版改为“娱乐”版,是近些年新闻界的一股浪潮,其势之猛,已经使这一趋向变成一种潜在的定论,似乎“文”改“娱”才是文化新闻改革的惟一途径。娱乐是一种趋势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媒体展示的文化部分基本是  相似文献   

17.
“新闻”一词在我们的使用中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新闻事实,或新闻信息。一是指新闻作品。“新闻策划”如果是指新闻事实的策划,有如企业在公关工作中,策划、制造出一些新闻由头,以便让新闻机构报道,那么这是不足取的。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是反映、报道事实。如果他们的活动本身也成了新闻,如“质量万里行”的报道活动,那只是“无心插柳”的结果,而不应刻意为之。否则他们的活动就有制造新闻、甚至使自己成为新闻之嫌,就会损害新闻工作的声誉。“新闻策划”如果是指新闻作品的策划,那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作品只有如何构思写作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10年前,每当与人第一次见面交换名片的时侯,对方常说的一句话是:“真年轻呀!”这两年,同样的场合,听到的话却是:“看着很年轻。”多了“看着”二字,使人顿感时光流逝之快。对新闻记者来说,时间是最为宝贵的。要为大众提供不知而欲知的新闻,记者必须“先知”。如何“先知”?只能“早起”。“早起”做什么?到新闻发生的现场,到社会生活的前沿,到人来人往的地方,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去将大众不知而欲知的新闻发掘出来,采写出来,发表出来。  相似文献   

19.
作为记者,应该高度重视在第一时间内“抢”新闻。然而,“抢”是否等同于“抢”得越早越好?这不能一概而论。的确,对动态的突发新闻,“抢”迟了,犹如变质发馊的隔夜饭,让人食之乏味;但对静态的渐进性新闻,第一时间是指它成熟的新闻时间,未成熟而“抢”,亦似生涩麻口的果实,令人难以下咽。一句话,“抢”新闻要“抢”在节骨眼上,火候到了才揭锅。综观各类新闻媒体,动态的突发性新闻居多,静态的渐进性新闻较少。因此,有些新闻工作者对前一类的新闻相当重视,对后一类的新闻不够讲究。实践证明,谁肯于讲究,谁采写此类新闻的成…  相似文献   

20.
新闻时间的模糊化现象,一般出现在非事件性新闻中。而在事件性新闻中,时间表达则趋向精确化,从“日”精确到“时”从“时”又精确到“分”或“秒”。新闻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它的本源是变动着的事实。有的表现为爆发式的突变,有的表现为非爆发式的渐变。突变事件一般总有明确而清晰的起始时间,当事人比较关心重视,读者也非常关注,采编人员总要千方百计把时间搞清楚。因为在突变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