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努力完成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就必须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探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一、原古人与自然关系:总体上处在原初和谐状态 1、原始初创文明时期,人类选择依附和敬畏自然 在原始的采集——狩猎文明时期.人类过着茹毛饮血、衣不裹身、食不饱腹的类似动物般的生活。极其低下的社会生产能力和生产方式,制约着他们只能凭借最简陋的劳动工具和钻木取火的方法.获取最基本的食物和生活必需品.维持着生命的存在以及种族的繁衍。浑沌、神秘莫测的自然,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弱小的人类能做的就是不折不扣地完全屈从和依赖。同时以各种形式的图腾崇拜和巫术以及其他类似宗教的方式祈求自然赐予食物并保佑安康、免受饥饿寒热的困扰和疾病的折磨、摆脱天灾以及野兽的突然袭击。随着抵御自然威胁的能力逐渐增强,人类的生存环境逐渐改观,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也从最初的对立进而过渡到原始的和谐状态。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地球上好像很少有人不再关心环境问题。大家比较关心的是全球变暖。  相似文献   

4.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唯物史观的基础,也是任何具体社会形态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在人——自然——社会的互动关系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客观性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人在社会关系中的自觉能动性决定了社会具体结构的建构性。劳动实践的“物质变换”在自然规律的作用及其未来理想社会的特征上都强调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质上,自然对于人的存在与发展具有双重价值,即工具价值和生态价值,其中自然的生态价值是规定人类发展的最高戒命.传统的发展模式重视自然的工具价值,忽视自然的生态价值,最终导致严重的生态危机.在生态危机面前,非人类中心主义首先对传统价值论进行反思,强调自然的内在价值,为重新认识自然的价值提供了崭新视角.然而,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论从根本上否定人的价值主体地位,因而不可能成为指导人类发展的科学价值论.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把发展放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人的价值主体地位,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价值,它所提出的科学发展构成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伦理诉求.  相似文献   

6.
调整和制约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到制度的层面上来把握。“和谐制度”指制度的构成、功能、机制,包括制度背后所反映的价值、文化、规范、组织等因素配置上的合理与融洽。和谐制度在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以整体方法论为基础,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个整体。它不仅可以调整和制约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同时,也可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制度提倡以人为本,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反对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7.
新型价值观背景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要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摆脱生态危机的困扰,就必须摆脱传统价值观,构建一种新型价值观。新型价值观包括新型自然观、新型发展观、新型消费观和新型幸福观。  相似文献   

8.
从有人类文明开始,人类就不断地从大自然中获得美的灵感,进而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艺术之美,而且还应该透过优秀的美术作品,让学生了解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在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今天,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美术作品,让学生感悟到不同历史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使他们在获得情感共鸣和情操陶冶的同时,更加热爱自然。在此,我想和大家谈谈自己的一些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9.
阐述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三种伦理观,指出了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和自然中心主义伦理观的不足和缺陷;只有可持续发展伦理观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公平与和谐才是我们应该实践的环境伦理观。  相似文献   

10.
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道德意义。和谐共处与协调发展是人类在职业活动中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职业道德原则。这一职业道德原则要求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对自然的责任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将保护自然与合理利用资源相结合,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和不良职业行为。坚持这一职业道德原则,对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紧迫任务。为此,必须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积极倡导三种态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生态化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12.
13.
论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之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有人类以来,自然不再是纯粹的自然——凡是在人迹所至之处,自然均或多或少地打上了人的印记,这样自然就成为“历史的自然”,成为“人的无机的身体”和生存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传统和谐状况遭到严峻的挑战,环境伦理问题、资源伦理问题日益凸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必须在人与自然关系的一定的伦理理念与伦理规范的统摄下,以恰当的方式开发和利用自然,同时又能适应自然、欣赏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进而促进人-自然(环境)-社会系统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非洲的青山》是对海明威与第二任妻子在东非肯尼亚打猎经历的真实再现,其中对非洲大自然景色的赞美与对狩猎时的残忍描写让人能够深切感受到海明威内心的矛盾和自然观的双重性,这种矛盾其实也是普遍存在的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典型代表。从《非洲的青山》入手,对海明威对待人与自然的双重态度进行分析,批判海明威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应注意以下几方面:自然界的自立性与属人性;人性在与自然环境的关联中得以丰富扣发展;人与自然的主体间性;自然界具有对人的物质先在性;自然包含着人的精神资料;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观念乃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性常识。  相似文献   

16.
根据人类活动的具体样态,人与自然的关系可分为认识、实践和审美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的协调统一共同实现着人的本质、存在和发展。目前,人与自然三个层面之间的统一方式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实践层面、认识层面极度扩张,审美层面相对萎缩;另一方面人与自然关系的三个层面形成以实践层面为核心的结构,从而造成认识层面的功利化和审美层面的扭曲。今天,生态危机等一系列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的产生就在于人与自然关系三个层面的失衡。从自然观的角度出发,要克服生态危机,就需要通过自然观的整合,重建人与自然关系三个层面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7.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从人类本位角度来看,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基本上划分为依附与崇拜型、利用与征服型和保护与协调型等三种类型或三个阶段。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历程,对于我们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构筑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是社会发展的当代诉求,也是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为此,应当变革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走循环经济之路。  相似文献   

19.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哲学史上永恒的主题。如马克思所论述“资本主义近一百多年的发展创造了超过以往人类财富的总和”,然而人类在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使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实,为了探寻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国外的学者开始“回到马恩”,试图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文献中,寻找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发展有启发意义的哲学出路,对我们理解科学发展观内涵有积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面前,人的力量总显得渺小、微弱,而人类征服自然的冲动又从不会遏止。因此,无论是人类童年的神话,还是今天的幻想,冥冥之中总会出现“神”的概念。之所以出现“神”而不出现“人”,就是因为人类认识到自身力量有限,故寄希望于超乎人甚至超乎自然的“神”上。这样,借助神力既可表现出人类的一种希望、一种寄托,也可以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