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辩证法是人类早已产生的思维方法。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以他们睿智的思维和缜密的判断给后人留下了享用不尽的经典华章 ,同时也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一张一弛 ,文武之道” ,“阴阳者 ,天地之道也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等帮助人们认识周围世界的同时 ,也帮助人们在阐述思想、抒发情感时增强艺术感染力。本文试就《黄鹂》一文运用艺术辩证法从思想内涵到意蕴境界而达到的极致美 ,谈几方面粗浅的看法。一、虚与实这是意境的结构特征 ,孙犁先生一贯重视散文创作中的虚实结合。他说过 :“中国散文写作的主…  相似文献   

2.
汉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人们为各种不同的名物而命名.以用于交际。但由于语言产生于人类之初.中间历经多重变化。人们已经逐渐地不再能清楚地了解事物的命名之源.这就影响到人们对语言,尤其是词义的深入了解。弄清名物的受名之由.能帮助人们更好地把握语言.以进行交流与交际。同时认识名物命名之源也是人们认识物质世界、体察古人思维的绝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对于某些试题,若按顺向思维直接“强攻”,则往往会使思维受阻,甚至中途卡壳.遇到这种情况时不妨尝试一下假设法,它常常会帮助你跨过思维的屏障,从而达到“智取”之目的。  相似文献   

4.
计算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活动,人类初期的计算主要是计数、最早用来帮助计数的工具是人类的四肢(手、脚、手指、脚趾)或身边的小石头、贝壳、绳子等.中国有句古话叫“屈指可数”,说明人们常用手指来计算简单的数.  相似文献   

5.
老、庄、禅学追求的实际上是一种至高的审美境界。要进入这种境界.第一要预设一种绝对理念;第二.要确立“自然至上”和“道体浑然”的观念;第三。思维必须合乎“自然无为”和“直觉体悟”的原则;第四.还必须遵循“相反相成,圆融流转”的思维逻辑。中国古代艺术的至高意境大多由体道之心或禅悟之心所滋生和创造。体道精神的自由超拔和了无牵挂.在古代艺术意境当中皆有显现.同时也成就了国人艺术化和审美化的人生。  相似文献   

6.
女娲神话在中原地区流传很广,与之相关的民俗因逐渐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而被严格地遵从、承袭,因而也得以保留下来。从一些与神话有关的民俗事象中探视原始神话的原生状态,则可以从中寻求到一些民俗事象的“源”,帮助我们理解民俗心理和原始神话思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广松涉通过批判地析取马赫哲学“复合感觉要素一元论”,提出了主体与对象整体性、函数性功能关联的“场”及人们关于物体的概念符号是“共同主观性的意义形象”——“意义的所识”之命题。但马赫哲学在骨子里是主观唯心主义.然而它表现出来的却是“什么也是”、“什么也不是”的折衷主义.而其所谓关于“物”的“思想的缩约符号”(广松涉称其为与人的知觉及“对象的所与”相联系的“意义的所识”),因其失去了由实践到认识、由感性形象认识到抽象思维和理性认识的说明,也就难以得到科学的理解与把握。其实.这些关于对象世界的概念性称谓,只不过是人们在实践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反复实践、反复认识而形成的人们关于对象世界的一种理性把握的思维形式或观念符号。  相似文献   

8.
人的思维有其习惯性,人们总喜欢用一种习惯的思路,固定的思维方式来处理问题。这种反映在思维区域的表象,有人就称之谓“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对我们学习外语,特别是英语,有时是极为有害的。所以,研究和帮助学生克服英语学习中的思维定势,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课题和重要手段。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常会见到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例一:(正)it。dangerousformantohand[crwhoachvemateriajs.(误)Mhllhandleradioachvematcrinlsisdangerotjs.例二:(正)Whattheyhavediscu。ed。whe。tomoUnthetele。ion。ra.(误)Theyhavedis…  相似文献   

9.
思维方式是人们对感性材料,外界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控制的动态过程.即思维主体对输入的感性材料进行分解、加工和改造.从而创造出社会性的精神和观念。思维方式是通过人们的交往、语言、习俗、情感、文化和传统实际体现出来的,语言文化既是思维的产物.同时又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语言文化与思维方式的关系历来就受到语言专家学者的关注。在日常事务交往中,我们都曾感受到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即“语言文化诧异”现象。这种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中国人民加速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步伐,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助力实现美好生活是时代赋予的重大命题。从现实之维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兼顾当下与未来,开启了“弘扬马克思主义辩证之域”“追求马克思主义幸福之境”“夯实马克思主义实践之基”三种场域;从理论之维来看,“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现实的人”为基点,既要关注“现实的人”,也要关注“现实的事”;从目标之维来看,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指导人们进行理性的训练与选择,培育出兼具德性、自由、理性的“好人”;从实践之维来看,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转化思维方式、培养情感、促进交往三种方式帮助人们“成己”与“成物”,从而为实现美好生活提供实践理路。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方式具有整体性和互补性等特征和优势。矛盾辩证思维方式长于分析,注重事物矛盾的对立性,同时又不忽视统一性。但是,人们对此未能完整掌握和彻底贯彻,片面地将其理解为“斗争思维方式”,结果使传统辩证思维方式遭受冷落。现代系统辩证思维方式是吸纳古今中外思维方式的优点整合发展出来的,这也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获得新生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逆向思维也称求异思维.是对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进行反向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也就是敢于“反其道而思之”。它要求人们沿着事物发展的反方向去思考、探索,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谈谈化学教学中的类比广东李国权“类比”是人们常用的思维方法.它能帮助人们从巳知事物的有关理论建立假说去说明新事物,用某些已知的属性说明未知的属性.以增强说服力,使人们容易理解。化学教学中运用类比法.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且有利于加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中国自古以来便注重自然之美对主体人格精神的培养.同时自然美对培养人们的审美感受能力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自然美育以“悠乐忘身”为审美形式,更以“君子比德”为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内容以“新、活、实”为立足点.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适应新课程内容改革的“有所为一有所不为”思维模式“有所为”,即紧扣新课程内容之“本”来选择授课内容,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握与学生生活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关联的内容,以能力培养为着眼点,灵活处理教学内容。“有所不为”.即舍弃新课程内容之“末”去更新授课内容,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不必照本宣科、局限师生的“随意性”发挥.不拘泥于教材中已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韦国富 《中学文科》2007,(10):13-13
孔子曾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苏格拉底也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诞生。”可见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深度学习能够引导师生关注知识本质,帮助教师深层次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帮助学生由“知识点”“知识块”再到“知识群”深层次学习数学.高阶思维培养,可以引导学生将已有经验及新探索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结构性思维.要想将“深度学习”与“高阶思维”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需要一些具体的实施策略,文章以当前小学数学深度学习为切入点,通过深入剖析如何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数学,探索思维培养路径及策略,以期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促进高阶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从而推动学生数学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18.
杨献珍先生的“合二而一”与毛泽东同志的“一分为二”的“分”、“合”哲学思想.是中国哲学之树上绽放的两朵奇葩,既有悟性思维的特色.又有“穷际”、“通变”之根基;既是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双向共赢的和谐发展之“道”,又是调节人际关系、加强自身修养的人性化智慧。它们像人的两条腿.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具有重要的人文科学价值.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民族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9.
要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须在课堂45分钟上下功夫,让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去感知、思考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效率.近年来,随着化学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人们对知识的摄取,能力的培养,教法的探究穷索不已,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在教学改革的大潮中,笔者也不例外的进行了多种尝试,并有所收益.下面仅就“不断激发学生思维,使教与学共鸣”这一点,略谈浅见.学生思维特点的分析研究一般来说,学生的思维容易保持平静状态,容易形成思维定势.要使学有良效,必须激发他们的学习思维,使之处于“活化”状态,才能使其以…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化中“善取类”一直是衡量智慧教养的基本尺度.也是哲学走出“不可说”之境的途径。本文以隐喻认知观为理论基础,探讨了中国诗学“引譬连类”的基本原则及象征思维所构建的浓厚诗意化特征.认为中国诗歌人与自然现象的广泛类比与隐喻关系使得“引譬援类”成为一种规约化的思维模式.这实际上涉及了隐喻的认知功能,正是当今认知科学所说的隐喻性思维的预言。隐喻之“隐”构建的浓厚诗意化特征,成为中国文化表征方式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这种人与世界的同质性的诗意表征,体现了中华民族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哲学体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