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内容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课文部分第三单元第5课。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各种事物都有联系;让学生懂得祖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语文第八册29课《太阳》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在介绍太阳有关知识时,运用数字说明、举例说明、比较说明、比喻说明等方法,具有较强的说服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本课教学重点是:读懂课文,了解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体会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尝试运用本课学到的说明方法来简单地说明一样事物是教学的难点。 四年级的学生对新事物注意力持久,他们善于探索,敢于质疑,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实施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大有好处。而且他们从一年级开始就接触电脑,目前已初步掌握  相似文献   

3.
<称象>是人教版教材第四册课文,这是篇历史故事,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介绍了曹冲与官员们不同的称象方法,突出了曹冲的聪明才智.本文的重点在称象的过程.在教学中运用实验演示能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称象过程,体会曹冲称象的科学性、合理性,使学生从曹冲称象的好办法中,懂得把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和联想,进而懂得灵活运用知识.  相似文献   

4.
单元学习目标 1.学习《太阳》和《鲸》,懂得太阳、鲸的有关知识, 掌握并运用连段意抓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2.学习《赤壁之战》和《晏子使楚》,理清课文思路,掌握并能运用按问题连答案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3.结合上下文,理解课文中表示转折、条件、假设关系句子的意思。 4.学习从几方面说明事物的写法,懂得恰当地运用具体数字能加强文章的说服力。 5.懂得比较是分析和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通全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3.精读课文第3、4自然段,学习总分总的段落结构。【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来写事物的。2.学习总分总的段落结构。【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师:我们的家乡在大海边,有美丽的沙滩,美味的海鲜。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和海有关,  相似文献   

6.
关于《跳水》一课教学目标的问题,有过争议。有人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把握船长急中生智的特点;有的提出,要让学生认识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在联系中发展,即学习用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笔者认为,这两种意见都有不妥之处。前者是将教学目标确定在理解课文的基本思想内容上,忽视了本课在记叙事情上的特点,降低了要求;后者虽注意到了本课在记叙事情上的特点,但将目标确立得过高,脱离了实际。 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应把握住本组训练的重点,弄清编者的意图。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是:“注意事物的联系,”这是指读课文的时候“要边读边思考,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理解文章的内容时要注意,理解文章  相似文献   

7.
一、课例特点。本课是“九义”自然教材第八册第三课属中段教材。这段教材在知识上的一个明显特点是认识“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本课是指导学生研究花在构造上的共同特征。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原有认知的作用,即在教学本段教材中的《哺乳动物》等课文后形成的初步的归纳概括与推理能力。本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一组教材《怎样读懂一篇课文》,是一篇读写例话。读写例话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懂得怎样读或怎样写。本篇读写例话侧重在培养学生读的能力,让学生掌握读书的必要方法。应该怎样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去读,自己去思索,理清文章的思路呢?我认为可以这样进行:复习本组教材中的重点课文《草地夜行》,将重点课文中重点训练项目的有关内容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将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使学生将理解的知识,再通过运用转化为能力。下面是对教学本课的设想。时间:一教时  相似文献   

9.
“九义”教材第11册新增篇目《奴隶英雄》,是一篇戏剧形式的课文,对于小学生来说,本课的内容时代久远,剧本的体裁新颖别致.如何引导学生了解剧本特点,深入理解人物形象,理清故事情节的发展,体会课文中心思想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课文的特色和学生知识水平,接受能力,采用“角色朗读,尝试表演”的方式来教学.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词语的能力。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通全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3.精读课文第3、4自然段,学习总分总的段落结构。【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来写事物的。2.学习总分总的段落结构。【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师:我们的家乡在大海边,有美丽的沙滩,美味的海鲜。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和海有关,它是我国南海上的一群岛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从第一册到第十册都有数量不少的插图。即使是第十册,也有十一篇插图(包括两篇“看图学文”)。这些插图就其内容来看,有的是学生不常见的事物(如第六册18课中的骆驼),有的是故事情节的生动表现(如第二册17课中的乌鸦喝水),有的则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如第十册17课中的武松打虎)……通过这些插图教学,能帮助学生认识新事物,理解并掌握课文内容和知识。因此,它们是课文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在阅读教学中,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有它的独特作用,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2.
六年制第二册第31课看图学文《小白兔和小灰兔》,是一篇既有情趣又含哲理的童话故事。本课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看懂图意,了解课文是怎样表达图意的,懂得热爱劳动的道理。同时,在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进行思维训练。  相似文献   

13.
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学会课文13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故乡杨梅的可爱,并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课文的难点是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教学本课应紧扣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落实生字、词语训练,即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并指导学生掌握课文是怎样具体地写故乡的杨梅的,并进行分段练习,可设计如下步骤:……  相似文献   

14.
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学会课文13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故乡杨梅的可爱,并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课文的难点是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教学本课应紧扣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落实生字、词语训练,即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并指导学生掌握课文是怎样具体地写故乡的杨梅的,并进行分段练习,可设计如下步骤:……  相似文献   

15.
一、自学目的1、了解科学说明文的特点,注意说明的顺序;2、了解精确的数据对具体说明事物的作用;3、懂得有关泥石流的一般知识。二、自学重点懂得合理安排说明顺序与准确反映事物特征的关系。三、课文导读这篇课文4——10自然段运用了记述这种表达方式,那么,这篇课文是不是记叙文呢?这要看两点:其一是课文中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其二是课文中记述的目的是什么:是给读者以知识,还是使读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本文的写作目的在于  相似文献   

16.
教材说明: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七组课文共五篇。教学重点是通过阅读分清课文中哪些是对具体事物的描写,哪些是联想,进而明确在把所见所闻写得具体的基础上,恰当地进行联想,文章的内容才会更充实,感情才会更深刻。教学要求:学生查字典学习生字词,认清多音字乐、传、弹、难、朝、佛在本课的读音;分清课文中哪些是具体事物,哪些是联想,能回答课后作业1、2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相似文献   

17.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 9个生字 ,掌握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 .理解课文内容 ,懂得美不美不能只看外表 ,得看能不能帮助人们做事的道理。3.通过看图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课文第五段老马说的话 ,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教学时数 :3课时。教具准备 :投影 ,头饰 ,录音带 1盒 ,图片、卡片数张。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读讲课文第二至六自然段 ,指导朗读 ,完成课后作业第二题。教学目标 :1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以及能表现课文主要意思的词语。2 .…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心思想。会用“甚至”、“掌握”、“除了……还有”造句。   2.能力目标:认识事物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懂得只有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把事情做得好些;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具体材料说明事物的联系的。   3.教育目标:使学生受到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启蒙教育,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导读,明确目标   1.指读,思考:读了导读,你知道了什么 ?  2.学生交流,弄清本组教材的教学内…  相似文献   

19.
《科利亚的木匣》是小语第七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故事。课文告诉我们,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无论什么事物,都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对待它,而是要根据事物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做法。教学这篇课文,如何让学生在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的基础上,获得启示,培养多动脑、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实现编者意图,达到教学目的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根据课文特点,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接受能力,可采取“自问自答,自悟道理”的方式来教学。一、感知道理,激发兴趣1.揭题,教学生字“匣”。接着让学生…  相似文献   

20.
课文分析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国古代著名天文学家张衡小时候数星星的故事。课文主要以对话的形式表现了张衡从小认真观察事物,凡事肯动脑筋的习惯。重点部分是小张衡与爷爷的对话和他是怎样认真观察星空的。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从小认真观察事物,勤于动脑的习惯。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掌握多音字“数”,理解“著名”、“碧玉盘”等词语的意思;能用“象”“果然”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