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汉字是音、形、义三个因素构成的方块字。由于汉字字形结构复杂,一字多音、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加上小学生有意识别能力不强,书写时疏忽大意,造成书写中错别字多。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学中采用对比辨异的方法,是巩固识字成果的一项有力措施。有比较才有鉴别。事实上,一些区别细微的事物,只有经过比较;各自的特点才能明显地显示出来。识字也应是如此。  相似文献   

2.
汉字是形、音、义三者的统一体,而活用词、兼类词、同音词三者,在音和形两方面完全相同,而在“义”方面,又呈现着种种错综复杂的情况,所以常常混淆不清,存在着种种分歧。本文就怎样从词汇意义入手,辨析活用词、兼类词、同音词,谈点粗浅的意见。  相似文献   

3.
汉字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愈用愈丰,积累丰富。它是形音义的结合体,一个字有多音、多义、多形,不断地滚动发展。一个汉字,几乎就是一部文化史。下面仅以读音为例,探讨其文化内涵。《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夸父追日"条,"父"音fù(去声),较第5版加注了"旧音fǔ(上声)"。  相似文献   

4.
考测点导航1.汉语的音、形、义是密不可分的。2.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字形相同,读音相异,意义不同,即一字多音多义。3.字形不同,读音相同,意义相异。4.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准确掌握汉字的音、形、义。  相似文献   

5.
文言实词,有的因多音多义而难以确定其义,有的因古今异义而容易混淆,还有的因词类活用而意义临时改变……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抓住实词的根—字形。根据汉字造字的演变过程(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及汉字象形的特点,抓住实词字形,引导学生根据特定的语境分析判断实词,探究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实现充分理解文章、丰厚知识积淀、提高文化素养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6.
湖南方言特殊的多音多义现象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普通话为同形同音词,它们 在湖南某些方言中因意义不同而有不同的读音,形成多音多义现象;二是普通话为一词多义,它们在湖南一些方言中因意义不同而读音不同,形成多音多义现象。  相似文献   

7.
汉字一字多音多义的现象非常普遍,这给认字辨义带来一定困难,有的人也就因此批评汉字。其实这个现象在以字母为文字基本单位的外语里也存在,这是因为语言与文字之间发生的特殊符号关系所造成的。比如英语的"学"是study,"学生"是student;"教"  相似文献   

8.
汉字源于象形 ,在这个基础上 ,通过指事、会意与形声 ,孳生众多的单字。由于汉语的音节简单 ,决定汉学一音多字 ,依靠不同的字形 ,表示不同的概念。同时 ,根据概念的判断与推理 ,形成汉字一字多义 ,无限引申。这就是汉字的基本特点。认识事物 ,必须把握事物的特点 ,因此 ,汉字教学的方法 ,必须因形析义 ,依源觅流。因形析义 ,不等于“望文生义”。“望文生义”是无视成字的历史背景 ,脱离客观实际 ,随心所欲的凭空臆造 ,而因形析义 ,则根据历史唯物主义 ,以客观实际为基础 ,对汉字进行由表及里的科学论断。在对概念作出科学论断的基础上 ,依…  相似文献   

9.
康鹏 《现代语文》2006,(10):97-97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词类活用是教学的重难点之一.汉字浩瀚多彩,古代汉语中的词类转换情况多而且复杂,一字多义现象更是极为普遍,以致在文言文教学中,对于某个不十分明确的字词到底属于词类活用还是其他用法,确实难以判定.不能把"兼类"和"活用"准确的区分,遇到这种情况基本上都是按"活用"现象来处理,这既不符合古代汉语的语言实际,又不利于教学.  相似文献   

10.
罗香凤 《新疆教育》2013,(7):116-116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组成部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整个小学阶段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其中小学低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然而,由于汉字结构复杂,数量多,难认难写,特别是一字多音、一音多字、一字多义的存在,给低年级小学生识字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如何实现新课标,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识字效率?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关注的问题,笔者曾经作了一些思考与探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万事万物存在信息,汉字是严整的信息系统,汉字文化是独特的信息文化。汉字的多义性、隐喻性、同音异义陆,使汉语姓名隐寓着特殊的信息。汉语小说中的人物姓名,蕴藏着丰富的信息量,常常外显了人物的个性特征,或者社会生活经历以及其它种种关系,与其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气质、志趣密切相关,饱含着作者创作的心血,是小说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解读小说文本的内在隐秘的钥匙,有着深刻的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2.
古代文学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的瑰宝.通过文言文字词的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字)、句式和句子翻译理解文言现象,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文学、古代社会,传承古代文明.  相似文献   

13.
研究中外翻译家《道德经》英译的4个版本,发现几种误译现象,包括:字词误译和句子结构误译。字词误译有两方面原因引起:词性理解错误和词的引申意义或转义理解错误。而句子结构误译产生的原因是:标点理解错误和句子成份理解错误。  相似文献   

14.
儿童视角为叙事文本增添了一种复调审美,其本质是文本中儿童聚焦者与隐含作者间的潜在对话关系。在儿童人物同时担当聚焦者与叙述者的作品中,隐含作者通过控制角色的发声和失声来实现与儿童聚焦者的对话;在成年人物叙事下的儿童视角作品中,隐含作者通过成人与儿童双重聚焦来实现一种双声部的复调审美;非人物叙述下的儿童视角通常出现在第一人称回顾型和第三人称的叙事作品中,则通过叙述者干预实现与儿童聚焦者的对话。  相似文献   

15.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将西方的专业作曲技法"复调"与我国民族音乐相结合,创造了一系列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和富于独创性的音乐作品,使得这些专业技法更加贴近人民大众,被人们所接受,并逐渐将其发展完善.从冼星海创作中的"复调"技巧这一角度,对其作品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全面详尽地论述冼星海音乐创作的民族化特征,对于研究中国复调音乐的发展,以及进行民族复调写作都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广雅疏证》同源词的词义关系类型,主要有相同、相关、相同相关三种,以相关关系为主。同源词词义关系的多样性是客观事物多向、多维和多渠道联系在词义运动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17.
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现象,指一个词语有多种不同却具有互相联系的意义。英语言语行为动词同样具有一词多义现象。本丈通过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隐喻、转喻的认知手段及原型范畴理论,对英语言语行为动词的多义现象进行了语义认知结构分析。通过分析讨论,我们发现英语言语行为动词的多义结构是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或辐射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和概念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受普通话影响,遵义市城区青少年入声字的调类归属出现了分化,分化的结果与入声字在普通话声调里的分布一致,即普通话读阳平的字遵义话仍读阳平。普通话分别读阴平、上声、去声的字遵义话也相应读阴平、上声、去声。同时,出现异读的入声字的韵母也向普通话靠拢,部分字与普通话韵母完全相同。这说明。普通话向方言区渗透的速度明显加快,影响也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9.
维吾尔语中没有与汉语介词相对应的词类,这给维吾尔学生汉语介词的习得带来很大的困扰。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在广州大学学习的100名新疆喀什未就业的维吾尔大学生进行有关介词"在"的偏误语料调查。在母语迁移理论的指导下,论文运用偏误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对维吾尔学生汉语介词的习得偏误进行分析归纳及总结研究,并提出避免这些偏误发生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20.
日本文字的产生,与中国汉字有密切关系,日语汉字是日本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有效地引入日语汉字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把日本学界对于中国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介绍给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