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提高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的学科,在日常生活中显得格外重要。因此,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由此可见,语文素养对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王萌 《教学随笔》2016,(8):23-23
小语文教学不应是以传授知识为主,也不应仅仅是培养本学科解题的能力,它应该是以语文素养为立意,旨在培养学生为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的一些基本能力,以培养和提升人的基本素养和品质的学科。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听、说、读、写)、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小学语文教师应转变教学思想,扎实课堂教学,延伸语文课堂,让语文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3.
小语文教学不应是以传授知识为主,也不应仅仅是培养本学科解题的能力,它应该是以语文素养为立意,旨在培养学生为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的一些基本能力,以培养和提升人的基本素养和品质的学科。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听、说、读、写)、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小学语文教师应转变教学思想,扎实课堂教学,延伸语文课堂,让语文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4.
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其语文能力,还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就业教育,引导他们学好专业和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这也是语文教学德育渗透功能的一个重要内容。语文一直是众多学科中最利于德育渗透的学科之一,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从学科特点来看,语文与德育“挂钩”有着其他学科不具备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我们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只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语文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大包大揽,剥夺了学生自学语文的习惯,从而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的低下。结果是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学习效果极为不佳。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语文的自学能力,对中学语文的学习,乃至对中学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对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能力的增长等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叶圣陶先生早就有过精辟的论述:“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是叶老经过几十年深入探索而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任何语文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良好的语文习惯。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把读、写、听、说有机结合起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逐步形成自身的真实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7.
胡健 《考试周刊》2010,(18):61-61
培养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任何语文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良好的语文习惯。语文教师要指导初中学生把读、写、听、说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所学知识的内部规律加深理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逐步形成自我的真实的语文能力。那么,在优化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呢?要引导学生“做主人,乐于学,得方法,人轨道”。为此,我们要切实抓好以下三方面。  相似文献   

8.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就是说 ,培养语文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 ;通过语文实践培养语文能力 ,是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就必须加强语文实践活动 ;那么 ,语文实践活动怎样开展呢 ?这里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分析如下。读———读 ,是语文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环。笛卡尔说 :“读一本好的书 ,就是…  相似文献   

9.
徐宏 《云南教育》2004,(7):26-26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是最开放的学科,应在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快乐作业宜打破课内与课外界限、学校与家庭、社会的界限及学科界限。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多设计一些快乐型作业,能“盘活”学生所学知识,使之再探索、再提高。  相似文献   

10.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培养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实践养成的.任何语文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良好的语文习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如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可提高自己的教...  相似文献   

11.
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听、说、写能力,必须先从“读”抓起.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而“读”是现代中小学生最基本的语文能力,若要学生语文能力不断提高,就必须有霹褥不断的“活水”,这“活水”源头就是阅读。  相似文献   

12.
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须确保语文的工具性特点.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能力来源于语文实践,即多读、多写、多听、多说,因此语文教学应经常开展语言实践活动。教师讲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主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周莉 《成才之路》2011,(4):22-23
语文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教师要指导初中学生把读、写、听、说有机结合起来,加深理解所学知识的内部规律,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好习惯,才能逐步形成自我的真实的语文能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到底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好习惯呢?这就要引导学生“做主人、乐于学,得方法,入轨道”,为此,我们要切实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叶圣陶语文教育理论,批驳了“把传播道德和文化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的观点。认为语文教学“独当其任的任,,是培养读、写、听、说等语文能力,使学生学会使用语文这个工具;传播道德和文化是各科的共同任务,语文诚然是这方而的有关学科,却不是唯一的学科,要求它“把精神训练的一切责任都担在自己肩膀上,实在是不必的。”  相似文献   

15.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良好的学语文习惯,一旦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就会成为一种能力。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着手,培养语文能力是符合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规律的,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随着以突出“人文性”为语文课程基本特征的语文教改第三次浪潮的掀起,我国语文教育家日益认识到语文的人文价值并对此作了不少探究,随之“语感中心说”逐渐替代“知识中心说”而成为二十一世纪语文教育的主导思想。“知识中心说”认为学生语文能力是由语文知识转化而来,因而语文教学必须致力于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并通过训练促成能力的转化。而语感中心说则认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语文的核心是语感。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王尚文先…  相似文献   

17.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时时刻刻都存在着对语文知识的运用,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对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吕叔湘先生曾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不能过分依赖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因为运用语言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可见广泛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培养学生把握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己任。语文能力的形成由语文知识转化而来,要实现“转化”,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学会迁移,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所谓“迁移”,是指在学习活动中,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和态度对于后来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通俗地说,所谓学习迁移,就是“学以致用”。我国古人就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说,可见迁移对于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汉语知识的迁移(辨析形声字、纠正错别字)在教学中,讲形声字时,我不仅给学生讲清形声字的组合方式,而且引导学生注意辨析形声字的…  相似文献   

19.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语感中心说”也就逐渐替代了“知识中心说”,成为二十一世纪语文教学的主导思想。“语感中心说”认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而语文的核心是语感。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认为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可以说是当代语文教育界的一个共识。然而人们在重视语文能力培养的同时,却淡化乃至忽视了语文知识的教学。殊不知,课程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没有了知识,也就无所谓课程。何况能力不是平空产生的。能力源于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或许是认识到了这一点,2004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中语文教科书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对语文知识的重视。该套教材包括5册必修课本,它们均设有“梳理探究”模块。这一模块共包含15个专题,他们“有的侧重对以前所学的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梳理和整合;有的则通过自主思考和合作研讨,培养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