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口头禅,本佛教语,指不能领会禅理,只是袭用禅宗和尚的常用语作为谈话的点缀。后来指说话时经常挂在嘴上但并无多大实际意义的词句。”《辞源》上如是解释。“我晕”、“真没劲”、“烦死了”、“有没有搞错”……日常生活中,学生的这些口头禅时时灌进我们的耳朵。它们真的就是空谈吗?真的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吗?心理学可不这么认为。一、口头禅的性格象征口头禅是人们内心对事物的一种看法,是外界信息经过心理加工形成的一种固定的语言反应模式,并且当出现类似的情形时,它就会脱口而出。这是心理学对口头禅的解释。心理专家们认为,口头禅作为…  相似文献   

2.
口头禅一词来源于佛教的禅宗,本意指不去用心领悟,而把一些现成的经验挂在口头,装作有思想。演变到今天,口头禅已经完全  相似文献   

3.
<正>现代人对于口头禅并不陌生,有的人说话时还经常带有口头禅。口头禅最初是佛教禅宗用语,本意指未经心灵证悟就把一些现成的经言和公案挂在嘴边,装作很得道的样子。演变至今,口头禅成了个人习惯用语的代名词,仿佛未经大脑就已脱口而出。正是这未经大脑思考就已脱口而出的话最能反映一个人的品性风彩和性格特征,一些小说家更是深谙此道,在塑造人物形象特征时往往让人物说上一些有特点的口头禅来表现人物,但这些却被大多数读者忽视了。下面我们就来简单归结一下,以示其趣。  相似文献   

4.
现代人对于口头禅并不陌生,有的人说话时还经常带有口头禅。口头禅最初是佛教禅宗用语,本意指未经心灵证悟就把一些现成的经言和公案挂在嘴边,装作很得道的样子。演变至今,口头禅成了个人习惯用语的代名词,仿佛未经大脑就已脱口而出。正是这未经大脑思考就已脱口而出的话最能反映一个人的品性风彩和性格特征,一些小说家更是深谙此道,在塑造人物形象特征时往往让人物说上一些有特点的口头禅来表现人物,但这些却被大多数读者忽视了。下面我们就来简单归结一下,以示其趣。  相似文献   

5.
每月谈     
口头禅本佛教语,指不能领会禅理,只是袭用禅宗和尚的常用语作为谈话的点缀,后来指说话时经常挂在嘴上但并无多大实际意义的词句。 不知何时,口头禅被我们的一些老师引进到课堂上,诸如“是不是”、“对不对”、“这个”、“那个”。“嘿”、“啊”、“是啊”、“当然”、“那么”、“好”、“哼”、“嗯”、“咳咳”之类的口头语,满教室乱飞。有位老师上课时爱说“当然”,据学生粗略统计,该老师一堂课竟“当然”了60多次,因而被学生戏称为“当然先生”。这种无意识重复的口头禅,没有任何语义,不仅给人大量的无用  相似文献   

6.
狭义的口头禅指有的禅宗和尚只空谈禅理而不实行,也指借用禅宗常用语作为谈话的点缀。这里所说的是后者。例如,佛教徒每天念诵不辍的“阿弥陀佛”,乃梵文“Am itabha”的音译,是佛名,密教称甘露王,净土宗的主要信仰对象,称他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即最大的佛,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净土”———佛所居住的世界,故又称“接引佛”,又有无量寿佛、无量光佛等名号。信佛的人用作口头诵念的佛号,表示祈祷或感谢神灵的意思。就是说只要念一声“阿弥陀佛”他就会闻声而至,接引虔诚的你到他身边,从此身离苦海。当然应该反复祈祷并感激有加!在接引…  相似文献   

7.
口头禅     
禅宗重顿悟,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然而毕竟只有慧根的人才能悟得了,于我辈钝根之人,任是呵佛骂祖,当头棒喝,也还是用处不大。但这也是没法子的事,何况,凡人皆好卖弄,古人云:“富贵不还乡,如衣绣夜行。”即其一也。尽管圣人教导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那也只有圣人才做得到的,故禅宗之末流以现成的经语、公案,挂在口头,以作谈助,也是人之常情,无足深责的。名之曰“口头禅”不免带着些贬义,何苦来哉?后世以口头常说的一些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的话为“口头禅”。宋人王楙《野客丛书》诗云:“平生不做口头禅,脚踏实地性虚天?庇帧…  相似文献   

8.
“朽木不可雕”是中小学教师批评学生的口头禅,尤指学生学习态度不端、基础薄弱,又不理解教师良苦用心,我行我素,甚至破罐子破摔之情形。教师每出此言时,痛心疾首,义正词严,似乎真理在握,恨铁不成钢。但反思这一流传千古、似乎崇高悲壮的口头禅,折射出许多耐人寻味、值得推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肖蕾 《今日教育》2006,(7S):43-43
何为“口头弹”?据《辞海》解释,“口头禅”原指不懂佛教经义而空谈禅理,后来泛指经常挂在嘴上而没有意义的空话。“口头弹”是一种习惯性的语言.苦者每次运用时,可能出于无心。然而,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听者的理解总难免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教师的“口头禅”是教师长期习惯化了的语言,它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了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但却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教师对于某人某物某事的“特定”印象。  相似文献   

10.
禅宗产生于唐朝中叶的一次佛教改革运动。它是中国佛学与道家哲学最精妙之处的结合,对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海内外不少学者对禅宗进行了不同的研究。这些研究涉及禅宗对中国哲学、诗词、绘画的影响等问题,但笔者至今尚未看到有人对禅宗的教育学侧面进行研究。其实,禅宗的兴盛固然有其自身的迷人魅力和社会方面的原因,但不容忽视的另一面则是,这同禅宗注意“法嗣”的培养也很有关系。禅宗认真对待“法嗣”的培养问题,也就是认真进行了教育工作,它所采用的“不道之道”的传道方法以及“无修之修”的修行方法,经过辩证地扬弃后,可以成为教育学汲取营养的宝贵材料。  相似文献   

11.
针对普遍存在的“科学就是正确的”这一错误观念,从“这在科学上是正确的”这句流行口头禅出发,提出了科学和正确的关系问题,帮助大家如何来认识“正确的科学”。  相似文献   

12.
<正>在听课时,我时常发现一些老师在课堂上“口头禅”频现,并引起了学生留意,有的学生反感地在下面窃窃私语,更有甚者还学着重复老师的“口头禅”,然后相视而笑。尽管我当时以手势示意制止了学生,但是冷静反思,教师教学中的“口头禅”确实影响表达效果,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印象中最早发现教师课堂上会有“口头禅”,是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听其他学科的常态课,那位老师总喜欢说“那个啥呀……”,短短几分钟,他竟然说了十几遍“那个啥呀……”,班里一些学生面露反感神态,我在场听着也挺别扭。  相似文献   

13.
禅宗典籍中,“漏逗”一词的语义类型跟禅宗的特殊教义及特殊的传教方式有密切联系。“漏逗”通常指禅师通过言辞说教来接引学人,因其违背了禅宗不立语言文字的宗旨,往往带有批评或斥责意味,其行业色彩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所以数学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主要目的。而我们所用的教科书中的许多内容,往往省去了发现的过程,而发现的过程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激发创新思维。因此,如何从数学思维的结果出发。恰到好处的设计“再发现”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这“再发现”的过程需要教师以精心设计“提问”的手段来实现。  相似文献   

15.
禅宗,是印度佛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不断交流磨合的产物.在日益重视以“古色文化”为特色的旅游开发过程中,如何把禅宗这一丰厚而重要文化元素进行翻译,成为不可或缺的选项.众所周知,对禅修践行者来说,“禅不可说,一说即错”,甚至是“不立文字(wordlessness)”;而就大众文化层面的旅游文化来说,则可以运用关联理论最佳关联原则,形成译语文化读者能够理解接受的心理图式,得到合理的文化诠释,从而有效地拓宽禅宗翻译在旅游文化领域里的可译性,使禅宗文化元素有效地融进旅游活动.  相似文献   

16.
禅宗哲学预设“空”为绝对理念,以消解人的执着之心来超越所有的人生痛苦,这当中体现出了一种同于后现代哲学通过消解问题本身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但不同的是,后现代哲学在极端化的消解当中走向了虚无,而禅宗哲学则以“空”走向了超越和现实的生存境界。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古代的语言美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日益高涨的今天,在大力引进和借鉴西方先进文化和学术思想成果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深入挖掘和汲取中国本土文化和学术思想的宝贵遗产。文章拟对我国古代美学中的语言美学观作较为系统的梳理和评述,以期从一个侧面展示出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思想的世界性和当代意义。从中国古代语言美学观的内在构成看,可以将这方面的诸多理论归纳为儒家、道家、禅宗、诗家四大派理论,即儒家的“文质彬彬”、道家的“言不尽意”、禅宗的“不立文字”、诗家的“语不惊人死不休”。  相似文献   

18.
经常听课,一些教师常有“口头禅”,在脑子里逐步加深印象,偶尔仔细“品味”一下。感到值得推敲,提出来与同行一起商议。  相似文献   

19.
<正>从哲理的角度来考察禅宗,可以看到其“真我”、“空”、“体悟”等一系列内涵的辩证统一.禅宗所说的”空”实际上是指宇宙间的万物不是各自独立不依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让、永远流变的过程.整个宇宙,包括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意识领域,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网,宇宙间任何一个事物,任何一个现象,都是网上的纽结或者说交叉点,而每一个交叉点都同宇宙间其它交叉点有着或近或远、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人也是这样一个交叉点,只不过人这个交叉点能意识到“自我”,即具有自我意识,并能超越“自我”.一般的人,具自我意识却人为地割断了“自我”这个交叉和别的交叉点(他人和他物)的联系,即把自我实体化了,又把别的交叉点也实体化了.于是自我和他人、他物分裂为两个彼此斥在、相互对立的实体,即主体与客体.当人超越主客对立、超越自我意识时,人就能悟到禅宗所谓的“真我”,悟到自己原来不是独立不依的实体,而是“空”,不是与他人、他物可以须叟分离的;而是与他人,他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至于“真我”就是整个联系之网,就是宇宙整体.  相似文献   

20.
克服口头弹     
笔者在听课时,经常发现一些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时常出现“是不是”、“这个这个”、“那个那个”、“嗯””、“啊”等口头禅。它们像白米饭中的砂粒,令学生讨厌,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授课效果。不少教师对此也颇感苦恼,但老是改不了。怎样克服口头禅呢?笔者在此介绍5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