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20年4月8日,这日子对我很平常,不是本命年,不是整年大寿;但今年这日子对我又确实有些不平常:1970年的今天,我卷入上山下乡洪流,成为一名读了一年初中但没学到任何中学知识的“知识青年”。如果下乡务农算参加工作(现在知青工龄的确从下乡开始算),到这个月正式退休,我参加“工作”正好满50年。1970-1977年,我在湘西山区一个名为槐枧的小山村务农,虚度了17岁到24岁这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为生存经历了太多苦难,也因幼稚的“扎根农村”立志获得过一些荣誉(当然,后来成为耻辱)。因槐枧的经历过于刻骨铭心,我的网名一直用“老槐”。  相似文献   

2.
该用个什么比喻来形容标点符号在文字中的作用?突发奇想,权当农民作务庄稼,点瓜种豆得一掩儿一掩儿的,耪大田要一垄一垄的,大概这“一掩儿”就想必是一句话后的一个标点,这“一垄”就是一行吧.农作物如分不出埯儿垄儿来,漫漫一片,断结不出好果实.作文之道亦当如是,如字句不清,乱麻一团,就很难判别这文章的优劣,过目者无不大伤脑筋.  相似文献   

3.
谈“画眼”     
“画龙点睛”这成语,许多人都知道。它往往是比喻写作时的传神之笔。在叙事性的作品中,这“点睛”之笔通常又称做“画眼”。鲁迅说:“忘记是谁说的了,总之是,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鲁迅这儿所转述的,显然是被誉为“画祖”的顾恺之的名言。相  相似文献   

4.
丑石     
我常常遗憾我家门前那块丑石呢: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侯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只是麦收时节。门前摊了麦子。奶奶总是要说:这块丑石,多碍地面哟,多时把它搬走吧。于是,伯父家盖房。想以它垒山墙,但苦于它极不规则,没棱角儿,也没平面儿;用錾破开吧,又懒得花那么大气力,因为河滩并不甚远,随便去掮一块回来,哪一块也比它强。房盖起来,压铺台阶,伯父也没有看上它。有一年,来了一个石匠,为我家洗一台石磨,奶奶又说:用这块丑石吧,省得从远处搬运。石匠看了看,摇着头,嫌它石质太细,也不采用。它不象汉白玉那样的细腻,可以凿下刻字雕  相似文献   

5.
31日,冬日里一个难得的晴暖天气。几辆疾驰的汽车,“吱——”地一声,停在祭城乡“邢屯酿造厂”门前.一二十名工商、食品管理人员冲下汽车,堵住了厂房进出口.这是“省会查处伪劣酱油食醋小分队”的一个行动镜头。顿时,这家村办企业的承包人傻了眼:前天刚查过,今天又杀“回马枪”?回答检查人员问话,他支支吾吾,心里却清亮。他生产的“酱油”等于“糖色”加盐加水,“食醋”是“丙醋酸”加水,然后在水缸中一搅一拌,三分钟即成。  相似文献   

6.
微笑与文章“有人说你活得比别人累。你觉得呢?”“是吗?”詹国枢左眉微微扬了扬,略带川味儿地反问了这么一句,脸上泛着一种他所特有的微笑,几分憨厚,几分机敏,几分意味深长。他时常会这样微笑,连笑起来都好像是在做文童。他整个儿就是个文章迷。一说起做文章的事来,半点儿也不“内向”了,如同酒仙说起好酒般津津有味:“写作之乐,哎,那简直是一种享受!特别是当你把自己的思想准确地表达出来的时候,真觉得又欣慰又痛快……这种创造劳动,比春种秋收来得快得多,简直就是现种现收。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劳动!”  相似文献   

7.
热闹一时的国务院决定98家中央部门公开“三公”经费的话题,随着8月底外交部宣布它的“三公”经费属于国家秘密而告一段落.虽然舆论(包括大众媒体和自媒体)对很多部门的迟缓拖拉、内容的参差不齐以及连究竟应该是哪98家部门也是一个谜团等等不无非议,但是由于没有得到权威部门的任何响应,也就逐渐淡忘.笔者只是看了不久前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司法解释《关于审理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又想起了“三公”话题中的一个小插曲,就是有一位名叫李劲松的律师,因为恭候外交部门实在等得有点不耐烦,就向它们发去了EMS,要求他们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提供关于“三公”经费的信息(政府的“财政预算、决算报告”属于“条例”规定“重点公开”的内容),但还是似泥牛人海无消息.  相似文献   

8.
公开的力量     
相传几百年前有一个叫马可·波罗的意大利人,在目睹了蒙古骑兵的强悍以及中华文明的灿烂之后,给当时还相对落后的欧洲人带回两样东西:一个是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而另一个,则是一种开东西方饮食文化交流之先河的食品———馅儿饼。只可惜当年的“马”先生并不是什么合格的厨师,所以在朋友们面前炫耀时,竟无论如何也无法将馅儿“整”到面里去。情急之下,他只得将“馅儿”贴在“面儿”上弄熟了事。不想上桌后竟也赢得满堂喝彩。几百年后,这种“馅儿饼”几经改良竟然风靡全球,并且还漂洋过海又回到了它的老家———中国。不过留洋之后它有…  相似文献   

9.
孔子祭鱼     
〔原文〕孔子之楚,有渔者献鱼甚强,孔子不受。献鱼者曰:“天暑远市,卖之不售,思欲弃之,不若献之君子。”孔子再拜受。使弟子扫除,将祭之。弟子曰:“夫人将弃之,今吾子将祭之,何也?”孔子曰:“吾闻之,务施而不腐余财者,圣人也。今圣人之赐,可无祭乎?” 〔译文〕孔子到楚国去,有个渔夫很诚恳地献给他一条鱼,孔子不肯接受。献鱼的人说:“天气很热,离市场又远,在这里卖又卖不出去,本想把它丢了,可又想不如把它献给先生。”孔子拜了两拜后将鱼收下。他让学生们清扫住处,准备祭拜这条鱼。学生说:“人家准备丢弃的鱼,现在您却要祭拜它,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我听过这样的话,尽力施舍他人而不糟蹋多余财物的人,是圣人。现在受到圣人的赐  相似文献   

10.
一天中午,忽然收到邮局送来一张汇款单,附言栏盖着胶木方印:“此款付1988年7月2日一版稿酬”,我方始知我的拙作已变成铅字。欣喜之余,又有些儿惆怅之情……。人常说:“弄文的是愚人的事业”。李商隐“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即是例证。事业心  相似文献   

11.
我很喜欢《出版参考》。 《出版参考》有三个特点。一小,二丰,三实。说它“小”,是指篇幅不多,文章又大多短小精悍。人们日常工作都忙,既想多了解些信息,又希望尽可能少花些时间。“小”刊,正中下怀。说它“丰”,是指内容丰富,信息不少。如今是信息时代了,不掌握信息,几乎动弹不得。《出版参考》既有出版动态,又有专题探索,既有书刊巡礼,又有市场行情,既有国内掇闻,又有国际瞭望,多姿多彩。说它“实”,是指实在,不尚浮华,这在一片浮躁的当今,应属难得。如此之《出版参考》,受欢迎是很自然的。  相似文献   

12.
机关话语病     
正确的废话,就是那些你挑不出毛病也抓不住把柄而又毫无意义的话。如,“夫二郎者,大郎之弟,三郎之兄,而老郎之子也”。在逻辑上,这句话并没有错,但它转了一圈等于什么也没说,是绝对正确的废话。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国内众多电视台的新闻记者,利用现代化电视大众传播媒介的优势,成功地开拓了电视新闻报道的新领域。目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在受众眼中有三个层次:一种是主题选得准,挖得深,既注意充分发挥电视特长,又能抓住群众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被誉为“上乘之作”;一种是选题较好,但挖掘不深,对受众震动不大,这称为“平庸之作”;另一种是选题不准,起点又低,强行拔高,尽力渲染,既罗嗦又占时间,纵然画面好看,配音悦耳,受众仍不接受,被戏为“小题大作”.值得注意的是,这后两类收效不佳的报道为数并不少。作为研究探索人类信…  相似文献   

14.
邱丹 《新闻前哨》2003,(4):42-43
如何掌握监督权与自身名誉权的平衡,避免侵权行为,并学会自我保护?有七种方法可借鉴。(1)运用“三公”免责原则“三公”原则即:报道是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报道内容系公众关心的公共事项且有事实根据,以及报道对象系国家公职人员或知名人士。在这三种情况下,只有证明侵权的媒体是出于直接的侵权故意,媒体才应承担责任。司法机关在认定新闻侵权责任时,应充分考虑“三公”原则。(2)注意消息来源的权威性新闻侵权诉讼一般运用过错责任原则,强调新闻报道的核实责任。权威机关消息来源具有确信性,如发生差错,新闻单位是不可…  相似文献   

15.
当夜班编辑的难得上街逛逛,一上街多少必有收获——这是我的一点经验。却说这次上街的“收获”是,走过书亭,停下来看看书报广告,才体会到现在风气果然大为“开通”了。有一本《××杀手团》的广告中说:“本书惊险之极,看后冷汗浃背!”又有一本翻译小说的广告是“作者没有避讳(?)易遭诋毁的性爱描写,因为充满高尚情操的性爱本身也‘令人震感,令人销魂’…”还有“收获”哩,走过一家打烊的商店,有人在门前贴出一张大幅的手写广告:《香港、澳门新闻》,內容是《台湾色情之都》、《琼瑶两次婚变之谜》等等。此  相似文献   

16.
要是谁事先告诉任飞儿这趟哈尔滨之旅会这样结束,任飞儿死也不会相信。昨晚的事像一条毛毛虫落在她心里,一想起来,又酸又胀又痛。 任飞儿回房间拿手机,桃子亲热地一定要陪着去,就在门中,她们俩同时听到一句匪夷所思的话。 “我是任飞儿的男朋友。”这句话竟然出自杨光之口。 想起当时桃子看她的眼神,任飞儿都有些心悸。 桃子一句话没说就跑了,拦都拦不住,而接下来和杨光的  相似文献   

17.
这似乎是个费解的题目。其实,拙文不过是拈来报端一些互不相干的词儿,略抒一孔之见,以达提倡新闻用语规范化之目的而已。近年来,我们新闻界“引进”了一种不良风气:不讲文法,乱用大的、雅的、生僻的、甚至连自己也不懂得的词汇。一些同志“胆儿大不怕寒碜”,对于祖国语言文字毫无严肃认真的态度,自  相似文献   

18.
这似乎是个费解的题目。其实,拙文不过是拈来报端一些互不相干的词儿,略抒一孔之见,以达提倡新闻用语规范化之目的而已。近年来,我们新闻界“引进”了一种不良风气:不讲文法,乱用大的、雅的、生僻的、甚至连自己也不懂得的词汇。一些同志“胆儿大不怕寒碜”,对于祖国语言文字毫无严肃认真的态度,自己估摸着“当这个讲”,拿来就用。偏偏我们的一  相似文献   

19.
一个诠释典范:霍尔模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英国著名的传播学者斯图亚特·霍尔(StuartHall)在《制码/解码》(Encode Decode)一文中提出了观众解读已制作好的电视讯息可能出现的三种立场,他称之为“三个假想的解码立场”(又译“解码地位”),分别为:主导-霸权立场、协商立场、对抗立场,由此三种解码立场而来的信息解读相应为:“优先解读”(又译“优势解读”或“偏好式解读”)、“协商解读”(又译“妥协解读”)与“对抗解读”(又译“抵抗解读”)。这就是著名的“霍尔模式”(Hall model)。霍尔模式是传播批判学派的一种受众视角,它是一个“诠释性典范”(Interpretive Paradigm)。  相似文献   

20.
浅谈打油诗     
在中国的俗文学中,打油诗有其独特的地位。这种以打油为名的诗存在了上千年,也有文人参加写作,形成过一定的局面。只是在最近这几十年间,才走向衰微。本文想对它发展的历史情况和艺术特色,谈一点肤浅的看法。 一、打油诗产生和发展的简况 古代典籍中关于打油诗的最重要的记载见于明代杨慎《升庵别集》。引录如下: 覆窠、俳体、打油、钉铰 《太平广记》有仙人伊周昌号伊 疯子,有题茶陵县诗云:“茶陵一道好 长街,两边栽柳不栽槐。夜后不闻更 漏鼓,只听锤芒织草鞋。”时谓之覆窠 体。江南呼浅俗之词曰“覆窠”,犹今 之打油也。杜公谓之俳谐体。唐人有 张打油作《雪》诗云:“江上一笼统,井 上黑窟笼。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 肿。”《北梦琐言》有胡钉铰诗。 这条笔记说明了打油诗是浅俗的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