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郝杰 《中国德育》2010,(4):22-25
对学生“爱无差等,一视同仁”是对教师的伦理诉求和职业道德规范,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学生的偏爱行为却大量存在。究其原因,一方面学生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教师难以均衡地施爱于每位学生;另外,爱可以分为自然爱和社会爱,“爱无差等”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层面,属于社会爱,当自然爱与社会爱相冲突的时候,教师难以达成一致,极易出现非公正的偏爱行为。教师需要明确“爱无差等”的真正内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尽量避免对学生的偏爱行为,为学生营造公平、公正的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2.
对待学生爱无差等,一视同仁是对教师的伦理诉求和职业道德规范,但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学生的偏爱行为却普通存在。究其原因,一方面,学生之间是存在巨大差异的,教师难以均衡地施爱于每一位学生;另一方面,爱可以分为自然爱和社会爱。爱无差等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层面,属于社会爱,当自然爱与社会爱发生冲突的时候,教师难以达成一致,极易出现非公正的偏爱行为。因此,教师需要明确爱无差等的真正内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消除偏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尽量避免对学生的偏爱行为,为学生营造公平、公正的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3.
人都是有情感的 ,没有人的感情 ,便没有对真理的追求。以情感人 ,以爱育人 ,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 ,想学生之所想 ,急学生之所急 ,帮学生之所需 ,学生才能更加尊敬教师 ,教师说话才能更加入耳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 ,教师应怎样爱护帮助学生呢 ?笔者认为应正确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  一、要正确处理严与爱的关系 ,做到严中有爱 ,爱中有严  严与爱都是一种教育形式 ,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代新人。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职业的爱、理智的爱 ,关心的爱 ,不是溺爱 ,更不是出于某种“义气”…  相似文献   

4.
"教师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敬业精神和富有人道性的教育艺术。它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而且包括教师用爱的情感和爱的言行来感化学生,陶冶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学生以及各种具有教育性的爱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范梅 《课外阅读》2011,(2):98-98
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更是教师应有的责任和崇高美德。教师的爱是无私奉献,是教师教学成功的原动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就是教师的无私奉献。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爱;是一种高层次的爱;是一种无私的爱;是一种圣洁的爱。这种爱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激励学生奋进的动力,是师生情感相融的接触点,是学生信任、爱戴教师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爱,教师之魂     
教师的爱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境界。教师的爱来源于对学生深刻的认识和了解。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学生年龄虽小,但也是一个有感情、有灵性、活生生的人,有着同成年人一样的情感世界:懂得快乐与痛苦、羞愧与恐惧,有自尊心和荣誉感。教师对学生应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急躁;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当然,教师的爱决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一味迁就,而是爱中有严,严而有度。严父型也好,慈母型也好,良师也好,益友也好,都必须有一颗沉甸甸的爱生之心。不偏爱,不强制地爱,不盲目地爱,不粗暴的爱,不扭曲地爱。  相似文献   

7.
梁晓妍 《中国德育》2004,(8):51-51,13
教师对学生的“爱”。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出自崇高目的、普遍持久而深厚的爱。它来自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对社会发展的高度责任感。这种爱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创造良好的情景,使教书育人和学习知识都变得生动活泼,可转化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尊敬和热爱,也可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8.
学生成长的过程,实际上是领略教师爱的过程,是被教师关注、激励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爱和关注不同,所产生的教育效果大相径庭。凡是学生都需要教师的关注,无论是批评还是表扬,都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心。罗森塔尔效应让我们懂得教师的爱应当是博大精深的,在不同的阶段应具有不同的阈限和针对性。教师的爱是有技巧的,只有根据学生的特点,把不同的爱播入不同类型的学生心里。才会使学生心情愉悦地迈步前行。  相似文献   

9.
樊希玉 《教师》2010,(5):54-55
教师成长.师德先行。教师职业道德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新课改对教师职业道德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和要求。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爱”,“爱生、爱岗、爱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三个重要支柱。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爱学生是教师应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师爱”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能够得到教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起码的心理需求。师爱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鞭笞和激励,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教育是一项需要爱心的事业。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道德品质。作为教师,神圣的职业本能要求我们,要用比父母更宽广、更深厚的胸怀去面对学生。没有教师的爱,学生好似幼苗没有阳光;没有教师的爱,学生的身体、品格和智慧就不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有句名言:“用爱来交换爱”。爱能够转变一个学生的灵魂,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教师离开了爱,一切教育就无从谈起,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会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亲切感、信任感,从而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灵距离,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爱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爱的教育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师这个称谓也赋予了更新的概念。"责任"是最重要的核心规范;"爱"包含着对社会、对祖国、对人民、对事业、对学生的爱。所以,教师的责任与爱对学生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用责任与爱去充斥着我们短暂的人生,从而无愧于教师这个称谓!  相似文献   

13.
关文强 《成才之路》2009,(26):63-64
学生将来未必都能成为体育名星.成为奥运冠军。教师的责任是把学生教育成一个真正的人。愉快教育是一种渗透着爱的教育。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爱.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爱,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爱。能唤起学生对学习的爱、对知识的爱。并用爱进行教育。  相似文献   

14.
关爱学生是教师首要的基本的心理品质,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巨大的力量。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公正的、理智的,是严格要求与循循善诱相结合的,具有爱的自觉性、原则性、普遍性、持久性等特征。其爱的具体内容包括:正确的“学生观”,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寓爱于严),尊重和信任学生等。这种关爱,是开启心扉的钥匙,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引路灯塔。  相似文献   

15.
生活中,人们习惯于从道德的角度来理解教师对学生的爱,甚至极端地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育的主要目标。一些专家学者在理解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等思想时也存在道德至上的片面性。本文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教师爱的本质内涵做了思索和探讨。认为基于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爱既包括教师对学生的道德爱,更包括教师对学生的专业爱,只有全面理解教师爱的上述双重内涵,才能真正推动教师工作的优化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6.
生活中,人们习惯于从道德的角度来理解教师对学生的爱,甚至极端地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育的主要目标。一些专家学者在理解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等思想时也存在道德至上的片面性。本文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教师爱的本质内涵做了思索和探讨。认为基于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爱既包括教师对学生的道德爱,更包括教师对学生的专业爱,只有全面理解教师爱的上述双重内涵,才能真正推动教师工作的优化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班主任卡片     
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主要是职业的爱,而不是私人的爱。教师的爱是一种关心、一种关切、一种理解、一种宽容、一种帮助,教师是可以一视同仁地把这样的爱献给学生的。至于私人感情,我们就不能也无法要求教师对每一个学生  相似文献   

18.
石志中 《教书育人》2000,(21):31-32
教师对学生的爱称为师爱,也称教育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是教师具有良好师德的突出表现。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和倡导师爱,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爱满天下”,对少年儿童几乎倾注了全身心的爱,他提出“对儿童要有爱”,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认为:“教师热爱学生是教育素养中起决定作用的一种品质,是教育的基础”。爱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爱岗敬业,必须通过热爱学生来体现。大量的教育实践表明,师爱有一种巨大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资源,它既是教师搞好教育工作的基础,又是促进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9.
爱是教育的基石。教师真心实意地爱学生,就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吸引到自己的周围。教师爱得深切、爱得恰当,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对学生施爱要讲究技巧。只有根据学生的特点,把不同方式的爱施予不同类型的学生,才能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20.
孟华 《甘肃教育》2008,(23):15-15
教师只有把生命之火、赤诚的心、真挚的爱全部献给学生,用自己的生命之火点燃学生的生命之火,用自己赤诚的心赢得学生的心,用自己真挚的爱换取学生对祖国、对人民、对生活的爱,这才是真正的教师。——题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