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何判别“作贡献”与“做贡献”哪个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任 《编辑学报》2008,20(3):234
问如何判别“作贡献”与“做贡献”哪个对?答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说明一些情况。“作”和“做”都是动词,读音也相同,可是用起来却十分棘手。用它们来组词还比较好办,比如“作法”与“做法”,“作人”与“做人”,“作主”与“做主”,“作为”与“做为”,等等,对不对,哪个对?拿不准时翻翻字典,一般就能够解决;但“作贡献”与“做贡献”,  相似文献   

2.
做新闻的首选,当然是做自己的独家新闻,做自己的原创新闻。但是,善于借新闻做新闻,并善于在“借”中求“新”,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奇效。 那么,如何借新闻做新闻呢?  相似文献   

3.
《传媒》2005,(6):1-1
在此先做个预告:从本期开始,本刊将连续刊出对同城报业“德比”大战的观察思辨性报道,请读者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4.
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当下,在"融媒体"信息发布平台上所搭建的"中央厨房",能否制作出各类优质信息并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关键取决于"厨师"("中央厨房"编辑)的素养与技艺。既会烹饪"主菜"并善于"配菜"以及擅长调味、既能烹调出几道"拿手菜"又擅长做"快餐"、既擅长"做菜"又会"淘菜"暨"选料",是对"厨师"技艺的重要考量。  相似文献   

5.
王静琴 《大观周刊》2012,(16):259-260
在做中学才是真学,在做中教才是真教,把求知、教学、做事和技能相结合是职业教育最大的特征。我将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教育方法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应用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一做,通过运用形象思维帮助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挖掘课本中的“做”的知识,培养学生“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6.
小溪 《新闻爱好者》2005,(10):54-54
打开电视,面对湖南电视台2005“超级女声”决选一个又一个展开歌喉的青春靓丽少女,看流水一样的身影从镜头前飞过,我们的大脑同稍纵即逝的视觉一样迷糊:这到底是一场青春的盛宴,还是一次无聊而幼稚的作秀展览?“超级女声”在诞生之初,就面临着许多非议,甚至有人总结出“超级女声”“四宗罪”,拿孩子开涮、以“丑”为美、缺乏尊重、庸俗粗糙等。这些罪不罪的,虽然有些杞人忧天,但这种全民“愚”乐的现象倒真值得深思。(《新京报》、人民网http://ent.people.com.cn/GB/1083/3593706.html)  相似文献   

7.
李虹 《视听纵横》2004,(1):73-74
一个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去除那些复杂的因素,简单的看起来就像是做“加法”和“减法”的数学题。当然,这样的数学游戏要玩得好,还真有许多学问在里面。因为本人是从事栏目纪录片的制作,就从纪录片说起。我们不妨把纪录片的制作分为“加法”与“减  相似文献   

8.
一 编辑与校对如何区分"作"与"做"?这也许是绞尽脑汁想要提高图书编校质量的编辑们最感到头痛的问题之一.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社会上对这两个字的区分完全没有统一的标准.比如说,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校对研究委员会1998年制订的<图书编校质量差错认定细则>(以下称<细则>)第二条规定:"语言文字正误的判别,以<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修订第三版,以下称<现汉>)、<新华字典>(1998年修订本)等常用工具书为参考依据."然而,在"作"与"做"的使用上,<细则>却与<现汉>很不相同:<细则>"在图书中不论使用首选字和参选字都应看作是正确的"(第十五条)和"把量符号当作纯数使用"(第四十五条)中的"看作"当作",在<现汉>都被列为词条,但写成"看做"当做".  相似文献   

9.
蔡效东 《视听界》2005,(4):i016-i016
2004年以来,姜堰电视台围绕中央“一号件”中“农民增收”这个话题,在新闻和专题栏目中开办了《农民增收:路在何方》、《乡村聚焦》等固定专栏,好评如潮,取得了少有的“领导满意、群众满意”的双重效果。这引起了我们的深思:做“三农”报道,为农民增收助一臂之力,我们该做、能做的事,其实还有很多。  相似文献   

10.
本文借助于传播学、社会学及物理学的相关原理,尝试将传播视阈中的环境分为"五个世界",即"客观世界"、"拟态世界"、"印象世界"、"黑洞世界"和"类空气世界",在简要分析"五个世界"的相互关系基础上,对其发展趋势做了进一步的预测。  相似文献   

11.
“大象北迁”,因其稀缺性、突发性、关联性、趣味性成为各路媒体报道的热点和人们关注的焦点。其传播效应,让各级媒体及云南省,乃至整个中国的形象宣传“破圈”。新闻要“破圈”,必须抢抓机遇、以“快”取胜、打破常规、做优策划、贴近群众。  相似文献   

12.
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和政协省九届三次会议分别在1月28日和30日圆满落幕。在“两会”召开期间,河南日报的“两会”报道组深入贯彻编委会倡导的“创新”理念,做深做活了“两会”新闻,受到了省领导、代表、委员和普通群众的一致好评一  相似文献   

13.
军队新闻媒体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并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实现“三贴近”。“三个代表”与“三贴近”是怎样的关系?如何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将二者很好地统一?解放军报社副总编辑刘格文在《“三个代表”与“三贴近”》中做了深刻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万凡 《新闻天地》2007,(11):50-51
千惠的老板叫王敏,农村出生,上过大学,做过工人,九十年代末下岗自谋出路,从做上香烟生意便没有弃过手。  相似文献   

15.
"多面手""组合拳",笔者给二者统一冠名为"散打"。"散打",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双方按照规则,利用踢、打、摔等攻防战术进行徒手搏击、对抗。笔者将"散打"融入传媒,是觉得散打对传媒有参照、借鉴功效,尤其对基层电视台记者来说,功效会越发显著。本文将从"散打"的本质归属、基层电视台记者为什么应该做"散打"能手、"散打型"与非"散打型"记者的执业效果等方面,对基层电视台记者应该做"散打"能手这一主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晓方 《新闻前哨》2010,(6):86-86
新闻的基本原则和媒体的议程设置都强调:该说的要说,不该说的不说。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说起来也容易,可有时候做起来却比较难。 第一个“难”是:该说的时候没有说.这叫做“失声”。  相似文献   

17.
灯下夜读,看到《中国科学家小传》一书中记录了钱学森让誉中青年科学家的故事。文中说,钱学森1954年在美国出版了巨著《工程控制论》,被公认为是奠基性的权威著作。1962年他委托刚30岁出头的宋健修订原书。在修订过程中,从方案到增补内容,他都做了具体指导,每章每节他都仔细审阅修改。新书出版时,钱学森说:“一是这本书不应署我的名,我没做什么工作。二是应署宋健同志主编,打破中国传统的讲资力、等级的习惯。”宋健等同志不同意,钱老说:“充其量署原作钱学森。”最后出版社拍板定案,署名:钱学森、宋健。对此,钱老…  相似文献   

18.
陈东兴  卢秀梅 《今传媒》2011,(4):122-123
系列报道是一种深度报道,可为观众提供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等来龙去脉,但区县级基层电视台在做深度报道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实际经验,从确定选题、前期策划、转变观念等方面,分析了基层电视台如何做好系列报道,使系列报道真正达到"形"、"质"结合,有"系"、又有"列"。  相似文献   

19.
就眼下报刊上的文章而言,涉及“的”“地”“得”的使用,总的看是相当混乱的。我以为.根本的原因,是在有些地处不太容易撕扯清楚。  相似文献   

20.
钟庆 《出版参考》2005,(12):23-23
研读日本经济史,发觉历史上日本完全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尽干眼前赔本的事。而现在的日本学者对当时先人的业绩仰慕不已,丝毫没有谴责浪费国家和人民财富之意。关于此事询问过一个老学究,得到的答复是:这是民族的责任,当时的中国逐渐沦为殖民地,日本绝不能也做殖民地。“民族责任”是日本人深入骨髓的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