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都说杨修之死归咎于曹操的嫉贤妒能和小心眼,实则不然,更多来源于他的狂妄自大,给作为领导的曹操弄得心里不愉快,而导致受反感,引发了杀生之祸……  相似文献   

2.
初中第三册语文课《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课文通过曹操忌才杀杨修 ,刻画了曹操猜忌、阴险、狠毒的性格 ,这种性格不是一般的虚伪和权谋 ,而是和他的雄才大略糅合在一起的令人毛骨悚然的一种奸诈。也说明杨修是一个聪颖敏锐、才华横溢而书生气十足、恃才放旷招致忌恨的文人  相似文献   

3.
才子杨修秀外慧中,才华学识超群,作为曹操的"秘书",他本该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斯人不幸,其一系列举动最终葬送了他的性命.杨修的遭遇对于今天的秘书工作甚有启示意义.下文试论之.  相似文献   

4.
《杨修之死》是2002年初审通过的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小说名著单元的一篇节选课文。文章通过六个小故事揭示了杨修被杀的原因。很多读者把杨修之死归结于杨修的恃才放旷和曹操的妒贤嫉能、阴险狡诈。笔者认为这种见解有些偏颇。杨修完全是自寻死路,实在怨不得曹操;杨修之死也不仅仅限于恃才放旷,更是源于自己没有自知之明。  相似文献   

5.
日前拜读了张振雷、胡根林老师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1期的<寻找教学内容内在的"序">一文,感触良多.从文章的"课堂回放"部分能看出,张老师是把<杨修之死>这篇课文当做人生教材来解读,让学生明白"张扬不张狂,独立不特立"的道理,试图启迪其做人做事的智慧,试图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种教学尝试是符合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另外,张老师还试图找到教学内容的内在的"序",按照"真知……一真知?一真知!"三个教学环节来进行,"对导入环节和收束环节也是精心考虑",这种对教学流程、教学内容的理性思考是很有意义的.然而,我认为仍然有一些地方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6.
相传罗贯中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卓越,可惜生逢乱世,报国无门,是故退而著书,婉而述志。《三国演义》百世流芳,湖海散人自也千载扬名。在这部巨著里,作者全面而细致地叙述了自东汉崩析至西晋一统的政治与军事纷争。尽管书中也形象地描绘了大如赤壁之战、小如新野之争的历史事实,塑造了勇如过关斩将关云长、硬如拔矢啖睛夏侯悼的人物形象,但更多的表现重心仍在权谋相争之上。  相似文献   

7.
刘平鱼 《现代语文》2010,(3):110-110
罗贯中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卓越,可惜生逢乱世,报国无门,是故退而著书,婉而述志。《三国演义》百世流芳,湖海散人自也千载扬名。在这部巨著罩,作者全面而细致地叙述了自东汉崩析至西晋一统的政治与军事纷争。尽管书中也形象地描绘了人如赤壁之战、  相似文献   

8.
受《三国演义》影响,人们普遍认为杨修死于“鸡肋”事件。事实是这样吗?《三国志》记载曹操败走汉中,“夏五月,引军还长安”。鸡肋事件出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排在“还长安”前,时间最迟应不超过五月。而杨修死于什么时候呢?裴松之注引《典略》日:“至二十四年秋,公以修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  相似文献   

9.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浅显易懂,学生通过自读对该小说的三要素能够准确把握。不少教师在学生已知的内容上"上穷碧落下黄泉",却忽视了"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陈振文 《师道》2007,(2):14-14
我被学生投诉了,是因为那天上九(4)班的语文课迟到了。最近一段时间,学校里不断有老师冷不丁被学生告到领导那儿:或是因为上课没有讲普通话,或是因为改卷的速度太慢……没想到这次轮到了我。当然,我是应该检讨的。  相似文献   

11.
吕叔湘曾说:"讲到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首先我们肯定它有问题,教学时间很多,效果并不理想"吕先生这话是20年前讲的,现在的情况也未必有多大好转。实习期间发现学生眼中的语文,觉得语文课的状态不是很理想,就语文现在的状态,有必要去探讨研究,使得我们的国文不受威胁,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12.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主动学好语文,就得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对语文心动。1、很好利用语文教材的美。语文教材中名胜古迹随处可见。泰山、黄山、阿里山山山峻美,三峡、漓江、梅雨潭水水皆碧。比如:杜甫极  相似文献   

13.
造句     
语文课上,老师叫用“的、地、得”三个字造句。一学生自告奋勇站起来说:“妈妈说我家的地得拖了!”  相似文献   

14.
我常常想,四年级以上的学生(甚至二、三年级的学生)都有了一定的识字量,都能读懂教材上的现代白话文.但有些语文课,要么就事沦事,浮光掠影,散乱无章,要么越俎代庖,什么都要说—遍,课堂上没有增量。那么,老师的作为在何处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我觉得阅读课上老师应在以下方面有所作为:一、抓核心,理线索,彰显中心留印刻一篇课文,学生大体能读懂,但可能只是泛泛而读,不  相似文献   

15.
师:“待人接物”这个成语怎么解释?生:就是待在家里,等待接受别人的礼物。师:人类征服北极对我们有什么意义?生:我们又要多背一道大题。  相似文献   

16.
现在很多语文老师都认为上语文课不容易,上一堂让学生倾情投入的语文课更不容易,因为学生不能被文章、电影所感动在今天已经不是个别现象。我有同感,也有过因为自己动情而被学生嘲笑和挑衅的尴尬经历。  相似文献   

17.
前几天,听一位老师的语文课。学生初读课文后,老师指名逐段检查读书情况,叮嘱其他学生注意听,听后对这位同学的读书情况作出评价或提出建议。开始几名学生读得不错,正确、流利、有感情。学生的评价也很得体。后来,有一个学生读得磕磕巴巴,丢字、添字现象严重。学生的评价多是提出读得不好的地方,评价用了近三分钟时间。老师听完后,说:“同学们的建议你接受吗?下去好好读读。”  相似文献   

18.
学生如茶     
曾祥伍 《贵州教育》2009,(24):20-20
那天,校长郑重地对她说,由她接替初二(1)班的语文课并担任班主任。 她今年刚从学校毕业,没有任何带班经验,在和原任班主任苏老师交接时,苏老师对她说:“要特别注意那个叫王晓东的学生,对他可要狠些,不然压不住,这个王晓东啊真是个害群之马。”说这话时,苏老师一脸的愤怒和无奈。  相似文献   

19.
车雁 《云南教育》2008,(2):42-42
我不止一次听到同行抱怨:“语文课不好上”,也常听到学生说:“学语文没劲”。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在感到很无奈的同时,也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  相似文献   

20.
教师不幸教语文。“语老幺”—高考学科排行末尾、被校长教师学生默契之、虽言而无文,但行而久远。学之,考那点分;不学之,还是考那点分。学生这样说,其他学科的老师也这样说,语文老师说:“请你给教育部长写信,取消语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