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代图书出版业迅猛发展的今天,每天扑面而来的新书简直浩如烟海.我们该为还不具备完全判断能力的少年读者提供什么样的阅读文本?该为他们选择什么样的书才能既让他们读得有趣,又能提升他们的精神素养?最近,笔者读到了一套三卷本的<最佳少年文学读本>(明天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并认为它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答案.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通过一系列连续问题来了解读者各类信息的细节,包括:他们是谁,他们有多少人,他们会买什么样的书,他们要买什么样的书,他们如何买书,为什么他们买这本不买那本书等等。  相似文献   

3.
一、书业调查分析北京开卷图书市场研究所2005年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沈阳等六个城市进行了读者调查,调查主要研究读者获取图书信息的渠道、读者选择的书店、读者购书的习惯。调查显示关于图书信息的获取渠道,我们可以看到有七个选择,其中排名第一的是读者自己在书店或者在书摊上看到图书,成为获取图书渠道的首选,占到71%,71%的比例还是读者自己在书店里面看到出版社的图书在书架上,才知道出版社出了图书。这与其他行业有很大的区别。比如我们要买电器,买空调,我们知道海信空调比较好,无论去大中还是国美电器商城都可以买到,渠…  相似文献   

4.
书价虚高早已引起人们的关注,社会各界也一直在呼吁降低书价,但多年来一直事与愿违,书籍价格不降反升的势头预演愈烈,造成了图书市场上的怪圈:一方面由于书价过高读者买不起书,使得图书销量减少,书商利润降低,出版社成本提高;另一方面出版社和书商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反过来再抬高书价,加剧了书价的虚高不下。书价越高,读者越买不起,读者越不买,书价越高,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价格的恶性攀升。  相似文献   

5.
《电子出版》2005,(11):65-67
书价虚高早已引起人们的关注.社会各界也一直在呼吁降低书价。但多年来一直事与愿违。书籍价格不降反升的势头预演愈烈。造成了图书市场上的怪圈:一方面由于书价过高读者买不起书.使得图书销量减少。书商利润降低。出版社成本提高;另一方面出版社和书商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反过来再抬高书价。加剧了书价的虚高不下。书价越高.读者越买不起。读者越不买。书价越高.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价格的恶性攀升。  相似文献   

6.
每隔一阵子,台湾书市景气衰退的问题就被拿出来大肆讨论一番,然后就会听到如下的答案:都是读者不读书、不买书,都是通路折扣战惹的祸,都是网络崛起抢走读者的时间跟注意力,都是大出版社垄断了书店通路,都是连锁书店与网络书店抢走了生意,都是XX书卖太好瓜分了书市资源,都是版权费飙得太高,都是书太冷门读者太少。总而言之,都是别人的错,都是别人害自家的书卖不好。上面那些问题,有的可以解决,有的无法解决,无论有无办法解决,已经存在且已经影响出版市场则是事实。由此也产生出了一些自救措施。最近独立书  相似文献   

7.
把握好图书出版的导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一个出版社在确定出书选题时,第一位要考虑的是书出版以后,对读者将会起什么样的作用,对社会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是每一个严肃的、有责任感的出版工作者的职责。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出版社的形象和声誉,甚至关系到出版社的成败。更为重要的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出版业已悄悄地发生了一些根本的变化,虽然还不十分明显,但最终必将对出版业产生深远的影响。最初是出版社建立一种通过出售“半成品”图书而盈利的方式。传统上读者看到的都是出版商认为合适才出版的书。换句话说,由于商业利润的驱使,出版社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但出版社则认为它是根据读者需要出书的。最好的办法是将读者的需求与出版社所能提  相似文献   

9.
如何把出版社的图书、杂志及时送到读者手里?读者想看什么样的图书和杂志?需要什么样的信息?这些情况如何及时准确地反馈到出版社那里?这是现代出版流通体制研究的重大课题。从日本出版流通体制中,我们可以发现现代出版流通体制的诸多特征。  相似文献   

10.
出版改革,面临一道关隘——书价。提出这个命题,显然会有众多歧义。政府说:书价放开了,权在出版社。出版社说:非常想提高书价,但是又怕没人买书。读者说:好贵的书啊!还想涨价? 看来,这个问题值得一议。先从经常受非议的图书销售说起。销售网络运行低效,作者、读者和出版社均大为不  相似文献   

11.
图书买难、卖难,成了影响农村图书发行的两大症结。一方面,出版社出版的农业类图书因销路不畅而造成积压;另一方面,农民读者难以买到自己所需要的图书,农民呼吁出版部门出版更多的适销对路的图书。一个是愿意出书却出不好书,一个是愿意买书却买不到书,这个“中梗阻”似乎成了世纪难题。最近,我们到了农村图书市场调查,对此问题才稍稍有了些发言权。我认为,出版社作为精神产品生产单位,在这方面非不能也,实不为也。在调查中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金盾出版社的农业类图书在农村格外畅销,原因是该社的图书达到了价廉物美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业内人都清楚,由于种种原因,出版社不得不出版一些自费图书,而对一些出版社来说,自费图书是他们的重要生计来源,一些编辑为了完成利润指标,少承担经济和心理的压力,也往往把眼球盯在自费书上。对此,陕西科技出版社社长惠西平明确表示,“自费书对个人能力提高没有好处,对出版社品牌与文化积累没有好处,对出版社经济成长也没有多大助益。是一种恶性循环,表现在一是出版社无异于把专有出版权转让了,二是没有了出版社出版文化和形象的积累,出版的书同行不看,一般读者更不看,三是对编辑培养不利,长此以往,编辑素质下降,市场感应迟钝,专业知识退化。”因此,这位新社长到任一年,把原先的自费书砍掉了一半以上(达40多种之多),用调剂出的书号,大力培育社里的强势品牌,优势项目,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该社目前年出书约160~180种,他说“就算自费出书达100  相似文献   

13.
还是在一年以前,我去书店劳动,被分派到文艺柜台。我看到书架上有许多存放好久,好象从未动过的文艺书籍,于是就同营业员谈论起来: “这些书看样子存放好几年了吧?”“可不,打进来后就没人买过,少说也有三四年了。”“这个情况你们事先能估计到吗?”“当然可以。”“那你们不会不进吗?这样既可以避免资金积压,又能节省人力,物力、车力……”“你大概是刚进出版社不久吧。我们和你们出版社是包出包  相似文献   

14.
随着出版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图书消费市场中悄然出现了“形象消费”的概念。在产品趋同化的时代,读者自然会选择形象佳的出版社的图书。出版社卖品牌、读者买品牌,这是中国出版市场走向成熟的表现。为了更快地传递出版信息,更广地传播出版形象,我国众多出版社开始利用  相似文献   

15.
廉昌 《传媒》2003,(5):22-22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京城的书报摊上出售的各种故事小报多达十几种。它们多为一些正规出版社、报刊社的副牌产品。不可否认,这些小报对活跃部分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有一定益处,但也有相当多小报中相当多的内容格调不高、低级庸俗,诸如大款怜香惜玉,寡妇半夜偷情,歹徒凶杀殴斗,靓女卖弄风骚,以及其他偷鸡摸狗、装神弄鬼等荒诞不经的故事随处可见。 据了解,买这些小报的读者多是青年民工和部分  相似文献   

16.
影响人们购书的动因有很多,比如书价、作者、出版社。这些因素跟读者的情感结合,很容易产生的一个结果就是:这书我很感兴趣,值得带回去。本次读者调查集中在时尚廊书店12月18日举办的一次画展开幕酒会的前后时间段里,很容易感受到特定人群买书诉求的关键词:兴趣。书店的读者定位与画展的观者身份叠加之后,购书者的范围更小,寻书目标更明确。他们的年龄在30~50岁之间,工作事业在一个稳中有升的阶段,对生活品质有一定要求。有人是  相似文献   

17.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中国出版业有无影响?大多数出版人认为有,但不大。为什么影响不大?因为不少出版社还没有转为企业,大多数图书可算是生活必需品,读者钱再紧张,该买的书还是要买。影响体现在那些方面?回答是:图书总体销量会下降,回款账期会延长,外向型销售会减少,出版发行企业上市步伐会延缓。  相似文献   

18.
追求新活实     
我社是政治和社会科学书籍出版社。对这方面的书,读者的喜爱和要求是什么?或者说,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这类书应具有什么样的品格和风貌?是我时常思索的问题。1984年夏,团中央在哈尔滨举办了读书活动积极分子夏令营,我社亦应邀派人参加。带回来的信息是,读者希望我们出的书尽可能“新、活、  相似文献   

19.
一本畅销书面世,多本封面相似的“克隆”图书就会紧跟步伐出版上市,对于读者来说稍不注意就会买错书,抄袭的书不仅封面相似,而且内容粗糙,给读者带来了不少困惑,在业内也引起了很多人的讨论。新民网对此报道:有业内人士称,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相似文献   

20.
一本畅销书面世,多本封面相似的“克隆”图书就会紧跟步伐出版上市,对于读者来说稍不注意就会买错书,抄袭的书不仅封面相似,而且内容粗糙,给读者带来了不少困惑,在业内也引起了很多人的讨论。新民网对此报道:有业内人士称,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