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实践活动是将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应用,又在应用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的过程。本文列举的教例在成功地开展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方面有很强的示范性。“咱们来争论一番。”———《少年闰土》课堂片断师:如果要你选择,你是向往闰土的生活还是向往课文中“我”的生活?咱们来争论一番。向往闰土生活的为正方,向往课文中“我”的生活的为反方。正方:我向往闰土的生活。那是自由自在的生活,可以捕鸟、捡贝壳、刺猹、看跳鱼儿,多有趣。反方:闰土虽然自在,但他没能受到教育,是个野孩子,太无聊了。这样能行吗?哪像“我”,尽…  相似文献   

2.
这篇课文选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讲述了“我”与闰土的相见、相识与相别,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表达了“我”对闰土自由生活的向往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3.
乡下是令我向往的地方,而外公家的后院则是其中最令我乐不思蜀的地方.   "一日之际在于晨."当我在乡下的时候,我会把早晨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后院里.……  相似文献   

4.
闰土印象     
很奇怪吧,我把鲁迅笔下的闰土当做了偶像,而且我真想成为闰土。说到闰土,鲁迅脑海中闪过的印象是“深蓝的在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而在我的印象中,闰土应该是个“肌肉发达,头脑也不简单”的英雄人物,尽管他只刺过猹。  相似文献   

5.
《少年闰土》的教学正在进行中,我把闰土"看瓜刺猹"的图片映到屏幕上,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了相关的段落。这时,林卉青同学提出了异议:"老师,我认为‘手捏一柄钢叉’这一句中的‘捏’用得不妥当,应该用‘拿’!"我一怔,心想,自己教《少年闰土》已有六七遍了,这个字倒真没留意过。  相似文献   

6.
乡下印象     
也许是因为我出生在乡下的缘故吧,我对乡下的人和事特别留恋,寒暑假快到的时候,我对乡下老家早已心生向往;每次新学期开始离开乡下的时候,我总是有些依依不舍……  相似文献   

7.
在少年求学时代我学过很多课文,许多内容我已经记不清了甚至忘得一干二净,唯独对她——《少年闰土》还记忆犹新。一捧起《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我便爱不释手。只因它可以带我回到少年求学时代的那一段经历,也可以让我回味在农村那段自由自在,天真烂漫的少年生活。那时教我语文的谭老师是我一生都难忘的一位老师。他讲《少年闰土》时讲得十分有趣,当讲到少年闰土经历的趣事之时更是眉飞色舞,绘声绘色。我们都陶醉于少年闰土的趣事之中。这是因为我们当时农村的  相似文献   

8.
《故乡》一课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希望他们(按:指水生、宏儿)不再象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是作者否定的  相似文献   

9.
鲁迅小说《故乡》主要写了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和“我”。在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注意对闰土这个人物的分析,却忽略了对杨二嫂这一形象主题意义的开掘。 主题是通过人物形象展现的。《故乡》重点写了“我”和闰土少年时代愉快的交往,以及20多年后“我”回到故乡与闰土重逢的场面。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巨大变化,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0.
《少年闰土》讲的是鲁迅对三十年前和闰士之间的一段生活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海边农村少年的形象,反映了“我”和闰土儿时的真诚友谊,也表达了“我”对闰土爱慕、敬佩和怀念的感情。本课教学需要学生在掌握生字新词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1.
鲁迅在《故乡》的结尾处写道: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象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话,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相似文献   

12.
鲁迅在《故乡》的结尾处写道:“我想:我竞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象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相似文献   

13.
我对长文短教的探讨──《少年闰土》教学体会大同市/陈兰梅如何将长文短教,使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收到最佳学习效果呢?近年来,我在此方面进行了探索。下面,以《少年闰土》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少年闰土》是一篇题材距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的文...  相似文献   

14.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去乡下钓鱼。到了乡下,爸爸坐在池塘边开始钓鱼。我看到周围有我从没见过的棉花,很兴奋地想去采一把。于是,我先从爸爸的盒子里拿出一条蚯蚓作鱼饵,把它放到另  相似文献   

15.
韩福林 《科学教育》2007,13(6):90-90
鲁迅小说《故乡》主要写了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和“我”。在课堂教学中,多数老师只注意对闰土这个人物的分析,忽略对杨二嫂这一形象。主题是通过人物形象展现的。在《故乡》这篇小说中,重点写了“我”童年时代和少年闰土的愉快的交往以及20多年后“我”回到故乡与闰土重逢的场面。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巨大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而二嫂这一形象则是另一群破产者———城镇小市民的代表,她的命运和遭遇,从城镇小市民的角度揭示了当时社会经济的衰败、萧条和没落,反映了社会破…  相似文献   

16.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也是一篇老课文。课文先写“我”印象中的闰土,接着写我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这四件事,最后写两人的分别和友谊。作者通过“我”的回忆描述了一个知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反映了“我”和他儿时有过的短暂而真诚的友谊。  相似文献   

17.
《故乡》中的"闰土"为鲁迅笔下众多文学形象中农民形象的一个典型代表。在他的身上倾注了鲁迅先生对中国农民这一社会群体太多的情感。说到鲁迅先生对农民的情感,早在鲁迅幼年时期就开始了。照顾鲁迅幼年生活的保姆——长妈妈就是一位从乡下到城里来打工的  相似文献   

18.
《故乡》上到文末,正当师生被其中的情感深深感动的时候,忽然一位坐在前排的女生嘀咕道,闰土怎么没在这幅画中?我一听,觉得是个很好的问题,于是请同学们就此谈谈自己对这幅虚景图的理解。学生甲反应较快,他首先站起来说,我觉得鲁迅先生在头脑中保留的是少年闰土美好的形象,如今他回到乡下,少年闰土已变成一个愚昧、麻木、畏缩的农民,而头脑中那幅图应该是美好的,这么不好的形象当然不能进入到这幅好画中去(不少学生点头赞许。另一些学生强调说文中的“我”不是鲁迅先生本人。甲生脸一红。)乙生接着说,所以,这是先生用对比的手法,激起人们对…  相似文献   

19.
《少年闰土》的教学正在进行中.我把闰土“看瓜刺猹”的图片映到屏幕上,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了相关的段落。这时.林卉青同学提出了异议:“老师.我认为‘手捏一柄钢叉’这一句中的‘捏’用得不妥当,应该用‘拿’!”我一怔,心想,自己教《少年闰土》已有六七遍了,这个字倒真没留意过。于是,我就对她说:“你读书很用心.善于发现问题,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那么大家认为这句话中的‘捏’字用得恰当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作者对水生年龄的描写和说明前后矛盾,这是怎么回事? 鲁迅的《故乡》中在叙述了“我”和闰土少年时的一段交往后说:“这少年便是闰土。我认识他时,也不过十多岁,离现在将有三十年了……。”当文章写到闰土带着他儿子水生来到“我”家时,又说:此时所看到的水生“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将近三十年前的闰土是十多岁,那么二十年前的闰土呢?从这两处说明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