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手眼通天出神入化──《西游补》中行者的功能小议汪颛明末清初人董说著的《西游补》是一部仅十六回的中篇小说。它名为补书(补入《西游记》“三调芭蕉扇”之后),实自成体系,是一部独立的小说。这部小说因其写法的离奇怪诞,不为一般读者所熟悉。鲁迅先生曾评论说:“...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西游补》成书年代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董说的个人经历,分析了小说的讽喻主题。小说创作于处于内忧外患的明朝末年,文人对于皇帝的昏庸无能,朝廷的政治腐败敢怒不敢言。而《西游补》的主题正是揭露科举制度的腐朽、统治阶级的无能及对奸臣当道的谴责,作品虽然是编织孙悟空的一个梦境,却真实向我们展示了明朝末年的世态炎凉和民不聊生的世间百态。作者通过虚幻的梦境,利用天马行空的想象,游刃有余地暗讽了当时的政治腐败,确立鲜明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3.
《西游补》作为《西游记》续书的一种,沿袭了《西游记》的题材特征,与其他续书不同,其采用梦幻的形式,以荒诞的叙事艺术和梦幻自由的结构模式来铺叙描写行者"历幻"的过程,寄寓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强烈的现实批判意识。这使《西游补》独树一帜,在神魔小说的发展历程上具有独特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4.
明末董斯张的神魔小说《西游补》。成功地运用了从绘画中借过来的“背景”作为学的运技法。在《史记》里的秦始皇。是按照巨人尺寸塑的悲剧英雄,是一位特殊的皇帝,是半人半神的两栖角色。作为小说的背景色。《西游补》以秦始皇的“驱山铎”为线索演绎故事,其蕴含的深沉悲剧意义笼罩着整个青青世界,小说偏冷的色调又加重了秦始皇阴郁的背景气氛,达到约意丰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西游补》主题奇、情节奇、艺术手法亦奇。其以补续《西游记》而作,实则另辟蹊径,重新构造。全书采用"梦想颠倒"之手法,将梦想作为现实世情进行描写,以孙悟空从现实进入梦幻经历种种烦恼苦厄,跳出梦幻方才省悟为总体构思,用来自拟作者身世,表现一切烦恼苦厄皆由现实世情所致,跳出世情便可超脱烦恼之向往方外的避世思想,而其避世思想完全出于对"青青(情)世界"的超脱,极富想象,颇见荒诞,成为一部独具特色的神魔小说。《西游补》又以审讯秦桧、科举放榜为重要关目,直接影射明末社会现实,鞭挞了明末投降派的丑恶,讽刺了科举制度的腐朽,使之又成为一部影射小说、讽刺小说;而且不仅影射明末现实,又预见性地讽刺明亡后的清初社会,表现出一种爱国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6.
《西游补》在境外不仅流传较广,而且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其研究最主要、最鲜明的学术理路,是移植西方理论来探求小说的文本价值与文化内涵。这种"他者"的眼光和视角,不仅给《西游补》研究带来了新的视野,而且可为中西比较文学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西游补》作者董说有着遣民知识分子的特殊身份,"忠义"是贯穿他一生的核心思想,因此,《西游补》借神魔故事讽喻现实,抒写了"以道自任"的儒家知识分子在大厦将倾时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焦虑与担忧,表现出深厚的儒士情怀。  相似文献   

8.
对中外三部不同文学作品《西游补》、《浮士德》、《时间旅行机》进行比较,它们最主要的共同特点是在时间中游走。这是从神话小说、浪漫主义到科幻小说的发展,也是人类从幻想到现代科学的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9.
《西游补》是一部瑰丽、奇特的神魔小说。它接《西游记》“三调芭蕉扇”唐僧等四人过火焰山之后,写了孙悟空化缘途中为鲭鱼精幻造的青青世界所迷的故事。最后又与《西游记》第62回唐僧金光寺扫塔接衔。小说虽然在形式上是给《西游记》补上这么一段故事,但其实质内容和原著已无甚关系,它是一部独立的完整的著作。  相似文献   

10.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现存关于西游取经故事最早的小说,有学者们认为它影响了后世的西游故事。学界关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家数及主题思想、后世影响和材料考据三方面。然学界尚可抓住其为民间口头叙事作品,在叙事特色、故事构成等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正> 在《西游记》众多的续书中,明末作家董说的《西游补》是最重要的一部。鲁迅先生盛称这部作品“造事遣辞,则丰赡多姿,恍惚善幻,奇突之处,时足惊人,间以俳谐,亦常俊绝,殊非同时作手所敢望也。”指出其主旨“实于讥弹明季世风之意多”。目前能见到的其它有关史、论中,也几乎众口一词地认定《西游补》是一部艺术水平较高的讽刺小说。但迄今为上,尚不见有关这部作品讽刺艺术的专论。本文试图对此作一初线探索,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2.
<正> 从《金瓶梅》问世(1610年或1611年)到《儒林外史》成书(约1750年)之间的百余年里,中国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小说.但是,不管这些小说自身优点如何,却没有一部在文体改革及技巧出新方面,或在对中国小说的发展所起巨大影响方面堪与《儒林外史》匹敌.《好逑传》、《内蒲团》、《西游补》、《醒世姻缘)、均系虚构,其作者囿于成规,都落入了说书人浮丽文体的窠臼.《儒淋外史》却很少拘泥于那些俗套,歌赋与诗词体的描写明显地消失了,在一部十分重要的国语小说中,开创了他用通俗的散文的先例,从而使描写性段落与叙述性内容熔为一体.作者在写作时不用现成的诗歌语汇,而是依赖自己对人物和环境的切身观察.书中还很少出现方言俚语,而文言只见于儒生的言谈.由于《儒林外史》所表现的这些优点,我们赞同钱玄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中国的讽刺小说出现过两次繁荣,第一次在明中叶以后,以董说的《西游补》、烟霞散入的《斩鬼传》和云中道人构《平鬼传》为代表;第二次繁荣在清乾隆年后,产生了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李汝珍的《镜花缘》和张南庄的《何典》等一批优秀作品。由于政治、经济、宗教的大背景有所变化以及文学本身的差异,讽刺小说的两次繁荣在思想、艺术等方面也相应的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本文试图通过对部分作品的分析,探究明清讽刺小说艺术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西游记》及其三种续书《续西游记》《西游补》《后西游记》,都具有深刻的哲理蕴涵。《西游记》写了"悟空"的艰难历程,《续西游记》写了"变化"的最高境界,《西游补》写了"情欲"的终将磨灭,《后西游记》写了"解脱"的快捷方式。不管它们从哪一个角度、哪一个层次来展开象征性的描写,它们的终结目标都指向一个去处——空无。  相似文献   

15.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现存关于西游取经故事最早的小说,其影响了后世的西游故事。以敦煌变文、诸宫调及宋元话本作为比较的对象,从标题、正文两方面考察《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体制特点,认为其体制既"新"且"旧",既上承变文又有所突破,既接近宋元话本又稍嫌粗糙,它当是变文朝宋元话本过渡的民间口头说话形式。  相似文献   

16.
吴圣昔的《西游记》研究是近年来明、清小说研究领域中的佼佼者,他的《西游新解》、《西游新证》等专著、专论连续问世,且具有着眼总体、精于考证、长于品味的鲜明特色,已在学术界引起不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李慈铭《越缦堂日记》中记述了他关于古代小说的一些见解。他重视古代小说,认为具有可补史阙与以资考辨的文献价值,同时强调小说的伦理教化功用。李慈铭长于考辨,对古代小说的成书与作者多有考证,往往具有独到的学术眼光,对我们研究古代小说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西游记"的故事源于历史真实事件。在其悠久的流传过程中,无数民间艺人与文人参与创作,"西游"故事被不断地改变情节,丰富内涵,并以各种艺术形式出现。吴承恩小说《西游记》的问世标志着"西游"故事的定型,其对后世的小说与戏曲创作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滦州影戏剧本《火焰山》根据吴承恩小说《西游记》五十九至六十一回改编而成。文章通过对二者的情节、表达方式及道德教化功能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其关联。  相似文献   

19.
吴圣昔在他的新著《西游新解》中对《西游记》究竟是怎样一部小说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把以往对《西游记》的看法归结为三大类:一曰宗教手册,二曰寓言小说,三曰政治小说。对此,他均持否定态度。吴氏认为:《西游记》并不是一部借形象来通俗地宣扬宗教教义的手册,更不是成仙了道的天书;虽然《西游记》中的某些具体描述具有寓言意义,但从总体上考察,也  相似文献   

20.
西游文化是基于小说《西游记》和玄奘取经这一历史事件而衍生的文化现象的总和,是连云港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成为港城现代化发展的新动能,为连云港文化产业开发、城市形象塑造和地方经济发展发挥新作用。当前,连云港创建西游文化产业城的主要路径有:紧贴新时代精神,萃取西游文化精髓;整体创意,打造西游文化城市IP体系;引领产业发展,壮大西游文化产业主体;创新渠道,构建西游文化浸透式传播生态;优势互补,力促西游文化跨区域互动和跨界融合;绿色创新,拓展西游文化城市生态新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