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设新农村,绝不是要放慢劳动力转移的步伐,也不是要就农村抓农村,就劳动力转移抓劳动力转移。转移富余劳动力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促进城镇化、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巨大支持力量。  相似文献   

2.
建设新农村,绝不是要放慢劳动力转移的步伐,也不是要就农村抓农村,就劳动力转移抓劳动力转移。转移富余劳动力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是促进城镇化、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巨大支持力量。  相似文献   

3.
马丽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2):138-138,77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当前,制约甘肃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有很多。为此,要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我省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4.
城乡统筹是要把挖掘农业自身潜力与工业反哺农业结合起来,把扩大农村就业与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结合起来,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稳步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形成城乡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5.
随着西藏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西藏偏远农牧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有了非常明显变化,群众出行方便、挣钱渠道多、消费观念变化明显、许多现代产品不断涌入西藏偏远农牧区。由此产生以白色污染为主的生活垃圾问题成为我区城镇化建设及新农村建设的新瓶颈。本文对目前西藏偏远农牧区所存在的生活垃圾污染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管理处置对策,为我区农牧区环境保护工作和新农村建设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职业教育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把人口数量优势变为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是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劳动者素质低下已构成阻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瓶颈”因素。发展职业教育,减少素质偏低的劳动力供给,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一、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制约因素农村劳动力素质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程度是密切相关的。随着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较过去有所提高,但从整体素质来看仍然较低。据…  相似文献   

7.
王阳 《内江科技》2007,28(2):82-82,85
我国是农业人口大国,农村经济并不发达,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大规模转移农村劳动力成为解决农民问题乃至最终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本文旨在提出一些促进农村劳动力稳定转移、加快转移、促进农民充分就业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西藏科技》2009,(5):F0003-F0003
加快农牧区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交通系统服务好”三农”工作、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也是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条件。西藏交通部门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结合西藏农牧区交通落后现状,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抓紧抓好农村公路建设,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大确立城镇化战略以来,农村富余劳动力密集转移,促使我国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要求诸如城镇污水处理厂等城镇公共服务设施也要相应配套,与城镇建设同步进行,解决城镇污水处理问题。城镇污水厂处理效果如何,能否满足城镇污水处理的需要,必须有详尽的水质监测数据。本文对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监测技术进行简要研究,以便为管理者提供依据,从而使污水处理厂规范建设和稳定运行,最终保证污水处理达标排放,进而使城镇科学、文明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黄大伟 《科教文汇》2008,(25):212-212
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关系到我国众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否能够顺利转移,关系到农民收入的提高,关系到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关系到我们是否能够全面实现小康……因此,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11.
哈尔滨县(市)农村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角度选取了15个指标,构建了农村城镇化的原始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哈尔滨10县(市)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各县(市)的对比,找出了差距,进而提出了加快哈尔滨市农村城镇化的对策建议:充分发挥县【市)所在镇的重要作用;依托各县(市)优势,建设多样化小城镇;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品附加值;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适应与大市场的对接;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对村集体资产进行清产核资,确定集体成员的股份;培育新型农民和紧抓基础教育。  相似文献   

12.
农牧区思想政治教育是西藏农牧区农村工作的生命线。新时期西藏农牧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肩负着确保意识形态安全,维护西藏农牧区社会稳定,培养西藏新农村建设合格人才的重要任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形势下,西藏农牧区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建设必须结合西藏农牧区的实际特点,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优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相似文献   

13.
西藏是全国唯一不通铁路的地区,青藏铁路的建成将填补我国西部铁路网中的空白,形成北京—兰州—拉萨的运输大动脉,成为西藏与内地联系的重要交通通道,将为西藏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供原动力。一青藏铁路建成运营后,应利用这一运量大、运价低的运输大动脉,充分发挥西藏自有的特色和优势,全面加快农牧业、旅游业、矿产采选业、藏医药制造业等产业的发展1 调整农牧区产业结构,加大特色农牧产品开发利用力度,推进特色农牧业加快发展,努力增加农牧民收入经过40多年的发展,西藏农牧区温饱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但由于西藏农牧区经济结构相…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民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传统农业将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农民摆脱繁重体力劳动的愿望将进一步增强,必将扩大对农机化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介绍了四平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当前四平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四平市促进农村就业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利用西藏农牧区1994~2012年19年的相关数据,从西藏农牧区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生产条件、人文发展四个维度以及农村社会总产值、农牧民人均消费水平、有效灌溉率等16个多维评价测量指标出发,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对西藏农牧区贫困指标体系进行了分析,得出西藏农牧区贫困问题主要受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较大,生产条件和人文发展对于西藏农牧贫困问题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提出解决西藏农牧区贫困问题的途径:一是改善西藏农牧区经济环境;二是改善西藏农牧民的社会环境;三是提高农牧民生产条件;四是提高西藏农牧区人文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17.
从总体上讲,中部地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农业人口占的比例较大的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地区转移的数量也较多。因此,试从中部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地区分布、产业分布、工资收入三个方面对就业状态进行分析,从而对中部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状态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西藏高原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出发,探讨了高原低氧环境对西藏青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提出在高原低氧环境下如何开展农牧区学校体育教学的建议,认为要处理好高原环境与农牧区学校体育教学的关系.改革西藏农牧区学校体育工作的内容与方法.完善农牧区学校体育管理体制和体育法规建设.要充分利用西藏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农牧区学校体育教学资源.加强农牧区体育师资.场地.器材.体育科研等建设。  相似文献   

19.
贫困的代际传递是导致西藏农牧区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西藏农牧区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中,文章分析影响西藏农牧区贫困代际传递的因素主要有:资源匮乏,生产条件落后,社会发育程度低,家庭规模大,人力资本积累程度较低,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存在等。根据分析结果,提出解决西藏农牧区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建设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在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否突破当前徘徊不前的困境,并取得新的突破,将直接关系着我国新世纪战略的蓝图能否如期实现.而要摆脱当前困境,必须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战略思想进行调整和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