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言教学四法郑学文我在近28个春秋的中学语文教学生涯中,几经曲折,几度探索,认为文言教学适宜提倡“四法”,做到“四忌”。其一,提倡涌读,严防心口分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古人崇尚诵读的佳话。《礼记·文王世子》上说:“春诵,夏弦,大师诏之”。孔夫...  相似文献   

2.
韦秉文 《新读写》2010,(5):44-45
一、通观倒读,把握内容 通观,就是快速通读选文,整体把握选文大意,明了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能读懂六七成即可。作为选拔性的考试,所选的文言语段一定不会容易到一看就懂的地步。第一遍不大懂是很正常的。在阅读当中切不可死盯住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而不放,“遇到拦路虎,定要绕道走”,要坚持把全文读到底。  相似文献   

3.
刘俊林 《考试》2008,(1):9-10
断句的具体方法介绍如下:方法一【示例】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参考答案: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参考译文:匡衡很勤学,但没有蜡烛,邻居有蜡烛却照不到(他的房间)。匡衡于是就在墙上打了一个洞用来引进烛光,用书映着光来读书。)  相似文献   

4.
在《古诗十九首》的“行行重行行”里,“行行”是文言重叠词,不是文言叠音词;在《论语·先进第十一》的“子路,行行如也”里,“行行”是文言叠音词,不是文言重叠词。文言叠音词,又叫重言词,是指用重叠音节的办法构成的词;文言重叠词,是指单音节词重叠运用的语法现象。二者虽都有字面上的重叠,实质上是根本不同的。如: 甲、洋洋《岳阳楼记》辘辘(《阿房宫赋》)潺潺《醉翁亭记》) 琅琅(《祭妹文》) 乙、熙熙(《捕蛇者说》)坎坎(《诗经·伐檀》)草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区区(《过秦论》) 丙、物物(《孔雀东南飞》) 种种(同上)时  相似文献   

5.
语文考纲对文言文的总体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其中“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把握文意,进而概括、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也是阅读的重点。“常见文言实词”考查范围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特别是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更是考查的重中之重。考试时切忌望文生义,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推断文言实词如何才能做到准确无误呢?笔者认为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推断,考生解题时将会得心应手。一、语法推断句意顺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由此我们可以根据文言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理顺句意,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如:  相似文献   

6.
7.
在文言教学中,根据古人行文的某些句式特点,充分利用语境条件,注意结构关系,我以为有下列几种释词方法可以介绍给学生。 一、变文释义法 变者,变换之意;文者,文词也。变文就是在一句话或一段话里,行文中变换使用同一意思的字词的意思,它利用字面不同而词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在文中交错运用,以增强文词的丰富性。遣词用字的错综美,避免单一贫乏重复之嫌。“变文以成辞而无异义。”(《古书疑义举例》)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称之为字面上的“错缘”。如《过秦论》”打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句,天下、宇内、八荒都是一个意思,指天下,面席卷、包举、囊括也是一个意思,言并吞,不过它们是动词近义,意与心也是同义,属单音节名词错综而已,本来七字即可表达:有  相似文献   

8.
张永才 《高中生》2009,(4):43-44
判断词性法 很多文言虚词“身兼两类词性”.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考生在解题时.只要能确定虚词的词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相似文献   

9.
判断词性法 很多文言虚词"身兼两类词性",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考生在解题时,只要能确定虚词的词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相似文献   

10.
1.梳理网络,全面落实。考生要以考纲规定的必须掌握的文言虚词为"经",以高中语文课本以及各种资料中出现的文言虚词用法为"纬",以"词性—用法—意义"为序列,对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进行全面的梳理,形成一个比较全面而系统的知识网络。在梳理过程中,要做到"三  相似文献   

11.
周建业 《广东教育》2010,(12):13-13
【经典回放】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2007年高考广东卷)  相似文献   

12.
阅读文言文,有时遇到这样的词,在语法上作单个词来用,在意义上解释的时候,往往要分析做两个词来讲。具有这样特点的词.文言语法中称之为“兼词”。中学文言课文中为数不多,常见的有以下几个。“诸”有时要分析成“之于”或“之乎”两个词来讲。如: 例(1):投诸勃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将它投到勃海的边上,隐士的北面去。例(2):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子》)——  相似文献   

13.
●考查特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古诗文阅读中必考的考点。2006年高考,17套试卷都是把这个考点放在文言文阅读的第一题中考,分值为3分或4分。具体的考试题型有2种。  相似文献   

14.
一、考查特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古诗文阅读中必考的考点。2006年高考,17套试卷都是把这个考点放在文言文阅读的第一题中考,分值为3分或4分。具体的考试题型有2种。题型1:给出四个词语的解释,选出错误的一项。这是最常见的题型,2006年高考除上海卷外都是以这种  相似文献   

15.
很多中职生怕学文言文,主要是文言字词这一"拦路虎"横亘中间,令他们望而生畏。再加上有的语文老师在讲解文言字词的时候枯燥乏味,导致学生一上文言文不是睡觉就是开小差,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师生相见两相厌。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如果将文言字词的讲解放置于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之中,采用寻根溯源的方法,找出文言字词本身包含的巨大生命力,那么许多看似枯燥乏味的文言字词就能焕发异彩,让文言文教学产生无穷的趣味,课堂教学的效果自不可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16.
古今词义详识别【识记口诀】文言词语记得快,双音词汇少存在。单音词语组词解,词义大小要分开。词义转移现象在,对比记忆要明白。感情色彩细琢磨,古今异义辨明白。【口诀精解】文言词语记得快,双音词汇少存在:文言词语中很少有双音节词,因此,在遇到类似于  相似文献   

17.
语言工作者对文言词的滥用批评较多(见《词语评改五百例》126-131页,语文出版社1984年12月第1版),但对文言词的误用却似乎注意不够,所以本文特意举例来谈一谈。从我们搜集到的实例来看,文言词的误用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18.
古今中外的为文者,无不注重对文章中字词的锤炼。一、巧设情景法。教师在作文课上,目有所见,耳有所闻,随机创设一种情景,让同学们选词表达,这样同学们有新奇感,参与的积极性相当高,思维非常活跃,经常出现妙语连珠的情况。有一  相似文献   

19.
单项选择题在各类考试中出现的频率较高,但不少考生解答此类题的准确度并不很理想。现举出解单选题的四种方法,供同学们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一、把握词性,辨别用法。即根据某一虚词在不同词性下的用法差异来掌握虚词用法的方法。“以”与“因”两个虚词均主要有介词和连词两种用法。如何在句中区别呢?我的方法是:后跟代词或名词(包括名词性短语),是介词;后跟动词或句子,是连词。例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