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促进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充分发挥这一价值的作用在于解决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造成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不足的问题。根据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般过程,教育主体应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实践教学,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  相似文献   

2.
阿坝藏区青年是阿坝州初高等教育的主体,是经济社会建设的生力军,是影响政治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对这一群体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十分关键。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实质上体现出一种认同感教育,这种认同感教育以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教育为前提和基础,因而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信仰教育问题、加强阿坝藏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坚持加大投入与注重宣传并重的方针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推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论及具体路径三维创新。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认同概念虽是源自学科借鉴,但也有着自身鲜明的学科特色与价值导向,它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与实践探索,并且形成了独特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遵循“主体对客体的认同”逻辑原则,可以将这一概念的内涵解析为主体维度的阶级认同和客体维度的政党认同、国家认同和使命认同三个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政治认同的功能提升,需要坚持政治引领,强化政治认同的主心骨;坚持教育引导,深化政治认同的文化场;坚持创新引航,优化政治认同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5.
试论"认同"在大学生思想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已有的认同概念及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认同概念进行辨析;"认同"在大学生思想形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内隐认同、价值认同、认同危机、认同的深化在大学生思想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探索多种方式,有效促进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相似文献   

6.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又一重要成果,为高校教学科研注入了新的活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为此,要帮助大学生在认同中做到知、情、行的统一;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中,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力与认同度.  相似文献   

7.
通过问卷、访谈、课堂听课等方式,了解到新疆高校各族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方面存在的问题、影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因素,并对此作了分析。研究表明,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避免空洞说教,加大教改力度,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对于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认同影响因素探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认同的因素主要有十个方面:价值取向、理性判断、信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情感认同、对权威的崇尚、舆论,利益和同伴影响.主观建构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主要途径,客观影响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是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认同性缺失是导致其实效性不高的主要原因,在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中认同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当下高校思想政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性应从培育民族国家文化认同,提高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培育政体制度认同,提高对法律道德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以及培育个体自我认同,提高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三个方面入手的对策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罗东权  孟雅琼 《考试周刊》2012,(47):150-152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为大学生所接受,其基本前提就是必须得到大学生的价值认同。目前大学生存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具有片面性、易变性,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的不一致性等问题。因此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激发大学生高度信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情感因素,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认同;引领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认同。  相似文献   

11.
高校校报在其百年发展史中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印迹,在实现舆论导向、宣传教育、新闻传播等功能的同时也塑造着师生们对大学整体价值的认同。校报的文化属性丰富而深刻。在新的历史时期,校报要以强烈的文化使命感,时刻保持文化自觉,承担起传承创新、以文化人、激励引导的文化责任。  相似文献   

12.
理论宣传是党报的灵魂和旗帜,在引导人民、教育人民和表达舆论、影响舆论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社会转型带来各种剧变和媒体之间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党报不能没有理论宣传。我们应高度重视并勇于面对当前党报理论宣传呈现的弱化趋向,通过增强可读性改进党报理论宣传,讲求先导性加强党报理论宣传,使党报理论宣传充满吸引力,变得可亲可读可信,入心入耳入脑。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特点体现出政治信仰多元化、价值取向多样化、择业观念趋同化等特点,这和大学生的社会背景、成长过程和教育环境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为寻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高职院校要把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及特点,注重强化课堂教学环节,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头脑;抓好舆论宣传环节,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言行;加强学生管理环节,用高尚的精神塑造学生灵魂;做好就业指导环节,用突出的工作业绩感动学生心灵。  相似文献   

14.
现代中国公共舆论的自我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十年代的中国,对于公共舆论的认知出现了两条分歧的线索,一条是充分地肯定公共舆论在社会担当和理性沟通方面的价值,认为是知识分子政治参与的有效形式.另一条线索将公共舆论看作是无知的大众的一些非理性的情绪性泡沫,应该被严格地规训在一定范围之内,以免影响国家利益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所谓政治营销,就是政党、领袖、组织、团体等为了把自己的政治理念、政策主张等让民众所接受而进行的宣传、教化、灌输。成功的“政治营销”离不开对社会舆论的引领和掌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媒体时代,新闻扮演着社会舆论的“领导者”角色,党和政府的“新闻执政”能力便成为衡量其“政治营销”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新闻执政”的现实要求,它体现了政府政治营销观念的进步,有益于尊重公民知情权,有助于用权威声音掌控舆论,有利于促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而提高对媒体的领导力则是“新闻执政”的核心,只有实现组织管理能力、宣传创新能力和议程设置能力的不断提高,才能在“新闻执政”的过程中达到“政治营销”的设定目标。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构建和民主政治建设都需要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是党报的优势。可是,党报舆论监督职能目前却呈弱化趋势。由于党报舆论监督的地位和作用比较特殊,因此,要破解这道难题,首先各级党政领导应重视舆论监督,把党报舆论监督作为推进党政工作的重要手段;其次党报舆论监督要讲究技巧;再次报舆论监督要不断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7.
宣讲作为一种有效的信息传播方式,对于报刊发展颇具促进作用。《北洋官报》为了达到通上下、通内外、通风气之目的,十分关注宣讲活动,对宣讲这种舆论引导形式进行价值判断外,大量报道宣讲所的成立和发展,激励府厅州县创办宣讲所,并为宣讲所提供资料支持。不但可以将报纸固有的读者、知识分子、官员阶层和识字无多的普通民众结合起来,形成有效的宣传网络,而且可为宣讲所提供丰富可资宣讲的材料,助益其持续发展,构建了一种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的社会启蒙和舆论引导体系。  相似文献   

18.
现代公共舆论是人类文化交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现代公共领域逐渐发达的结果。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公共舆论的品格与所属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紧密相关。"和谐"作为和谐文化建设的内核,是公共舆论交往的价值追求和主要目标。以公共舆论作为社会基础的和谐社会及其文化的建设要求公共舆论具有真实性、独立性、多样性、公共性、开放性、秩序性和主导性等品格。当前,我国良好公共舆论品格塑造的途径和办法是:首先要把握好公共舆论的导向,其次要形成良好的公共舆论传播载体,培养高素质的公共舆论领袖,创新公共舆论管理体制,讲究公共舆论的引导艺术。  相似文献   

19.
新闻媒体构建文化品格,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必须坚持将传播文化、传承文明作为重要的社会责任;必须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内容形式创新、传播手段创新的原则;媒体人必须恪守新闻职业道德和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加强文化修养,确立文化人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社会生态出现深刻变化,大学生政治信仰塑造系统正遭遇新的挑战。譬如,信仰多元化、功利化趋势明显,其不稳定性也在加剧;主流政治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边缘化或虚置化趋势。究其原因,这主要是由于政治信仰塑造系统的结构性失衡、过程性变异、反馈路径堵塞等因素所造成的。基于此,需要从培养大学生科学的认知模式、注重运用同伴教育与新媒体进行政治宣传、促进大学生有效参与政治、畅通政治信仰塑造系统的反馈机制等方面入手,优化转型期大学生政治信仰的塑造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