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晔 《现代语文》2006,6(11):42-42
苏教版高中《语》(必修四)节选了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第6卷《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伽西莫多受刑,爱斯梅拉达送水给他喝的一部分内容。从情节上看,是因为爱斯梅拉达给伽西莫多送水,他才流出了也许是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的。题目为什么不是命为“一滴水换一滴眼泪”而是命为“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相似文献   

2.
苏教版必修四《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一文节选自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内容讲述伽西莫多因参与劫持爱斯梅拉达而被示众鞭笞,受到众人的百般辱骂和取笑,而在他干渴难耐、求助无望的时候,爱斯梅拉达上去给他水喝。结尾部分是这样写的:  相似文献   

3.
苏教版必修四选有《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笔者认为这个题目功过参半。先说其功。一个“换”字把多重对比表现得淋漓尽致。看到伽西莫多受刑,不同的人表现不同,即“换”来的结果不同。伽西莫多的一滴眼泪“换”来的是什么呢?围观的群众是麻木的看客,他们缺乏怜悯同情之心,愚昧无知,他们对伽西莫多的丑陋外表进行无情的嘲笑,笑他是笨蛋,笑他愚蠢,大人在笑,孩子们也在笑;男人在笑,女人们也在笑。伽西莫多的养父克洛德,挟持爱斯梅拉达的始作俑者,在看到伽西莫多受刑时的表现是什么呢?伽西莫多的一滴眼泪“换”来的是什么呢?“可是当那头骡子靠近…  相似文献   

4.
正一、聚焦标题,精准确定教学内容在教学之前,预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概括小说情节内容,说说小说主题,提出阅读之后疑惑不解的问题。批阅作业时,我发现学生的疑问大多数集中在对标题的理解上:文中伽西莫多是在喝了爱斯梅拉达的水后才流下了眼泪,为什么题目是"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爱斯梅拉达给伽西莫多的是一葫芦水,为什么是"一滴水"?原  相似文献   

5.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专题第二板块中课文《一滴眼泪换一滴水》,选自雨果浪漫主义的杰作《巴黎圣母院》。苏教版节选的部分为原著的第六卷第四章。与课文部分相关的情节是:伽西莫多在克洛德的唆使下,拦路劫走爱斯梅拉达,被官兵抓住,判受笞刑。  相似文献   

6.
苏教版必修四选有《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笔者认为这个题目功过参半。 先说其功。一个“换”字把多重对比表现得淋漓尽致。看到伽西莫多受刑,不同的人表现不同,即“换”来的结果不同。伽西莫多的一滴眼泪“换”来的是什么呢?围观的群众是麻木的看客,他们缺乏怜悯同情之心,愚昧无知,他们对伽西莫多的外表丑陋进行无情的嘲笑,笑他是笨蛋,笑他愚蠢,  相似文献   

7.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是苏教版高中必修四“美与丑的看台”板块中的一篇小说,节选自雨果的代表作《巴黎圣母院》。这篇课文有近六千字,作为名著中的经典片段,值得关注的内容太多了,如何使长文短教呢?笔者认为,雨果对于伽西莫多的眼睛刻画十分传神,既刻画了伽西莫多的性格特征,更可以透过伽西莫多的眼睛看出芸芸众生的美丑来。所以笔者在设计《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的教学时,抓住“眼睛”这一关键点,通过传统的评点批注法进行探究性教学。为便于操作,设计了下面四个环节。  相似文献   

8.
王燕 《现代语文》2014,(2):65-66
近日听了一节高一的阅读教学课《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执教者从写泪的诗句导入,接着概述文本的故事情节,然后把重点放在品读两处观众的辱骂和攻击。分角色朗读后,执教者由这些“麻木而嘲讽的笑”而延伸到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祝福》中的“有些老女人”,《药》中夏瑜被杀时的围观者,《示众》中的“看客”,据此而得出结论,观众冷漠麻木。然后品味伽西莫多和爱斯梅拉达“笑”,“一滴泪”的内涵,美与丑的对比……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标】 1.感受爱斯梅拉达的人性美,分析伽西莫多眼泪的丰富内涵。在人性的看台上,能分辨美与丑;培养学生追求美、憎恶丑的情感。  相似文献   

10.
提起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历来为人们乐道的是美丽善良的艾丝梅拉达和丑陋但也善良的伽西莫多。而读过之后,我却觉得对我触动最深,更令人为之唏嘘不已的则是那个幽灵般的恶魔孚罗诺。  相似文献   

11.
仲卫东 《现代语文》2010,(10):53-54
一苏教版必修四专题二"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的阅读部分由三篇选文构成。这三篇文章分别从经典之作《雷雨》《巴黎圣母院》《辛德勒名单》中选取。他们的内容有一个共同细节,那便是主人公在情节发展中落泪了。鲁侍萍落泪了,伽西莫多落泪了,辛德勒落泪了。这三个主人公的眼泪值得品味。  相似文献   

12.
《一滴水换一滴泪》是苏教版必修四的一篇经典,带给读者的感触众多:有对伽西莫多的同情,有对爱斯梅达拉的赞美……而笔者却从中注意到了看客形象,现结合文本,将雨果的看客描写艺术分析如下。 一、宏观勾勒,看客群的集中表演 在看客形象的设计方面,雨果堪称专家。在《一滴水换一滴泪》中,雨果别具匠心地创设了看客群,让他们一起开展丑陋的哄笑表演。  相似文献   

13.
我很难说清读完《巴黎圣母院》时心中所受到的震撼。仿佛是一个足不出户、天真无知的小姐,突然知道了世间的人情冷暖、无奈悲凉,知道了生活的复杂与残酷。我不知道《巴黎圣母院》里究竟描写了多少个一生都是悲剧的人,他们在现实中翻滚、受煎熬,却得不到解脱,只能日复一日地背负着沉重的枷锁。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的一生之所以是悲剧,不仅是因为她凄惨的身世,更因为她用整个生命去爱一个玩弄她感情的人——弗比斯,并且,一桩桩毫无征兆就突然来临的痛苦的事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临到她身上。她一面接受伽西莫多的关爱与奉献,一面又不得不为自己的  相似文献   

14.
爱斯梅拉达是雨果在他的浪漫主义代表作《巴黎圣母院》中精心塑造的一个美丽、善良、温柔的女性形象。雨果对他作品中的人物,总是力图做到美丑对照、内外互补,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效果。爱斯梅拉达这个形象也体现了作者这样一种创作意图,就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这样的内外有别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15.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雨果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浪漫主义文学奠基之作中,他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以爱斯梅拉达为首的主要人物,并通过对照原则揭示了人物关系之间的真善美与假丑恶以及女主人公爱斯梅拉达的悲剧根源  相似文献   

16.
《巴黎圣母院》是大文豪雨果的优秀著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对一位吉普赛女郎爱斯梅拉达命运的描述,展现了教权社会的黑暗,表达了对以爱斯梅拉达为代表的吉普赛自由、真善美、抗争精神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雨果创作的长篇浪漫主义小说《巴黎圣母院》塑造了多个悲剧角色,悲剧色彩笼罩着小说全篇。《巴黎圣母院》主要讲述了四个代表不同阶层的男人与一个美丽的吉普赛女郎之间的悲剧故事,格兰古瓦利用她保命,菲比斯贪图她的美貌并玩弄她的感情,克洛德因无法占有她而逐步毁了她,只有卡西莫多守护她至死。最终爱斯梅拉达被克洛德迫害死在了绞刑架上。作者借爱斯梅拉达的悲剧命运充分提现了命运和人性的悲哀。论文通过阐述爱斯梅拉达短暂一生的悲剧经历,分析爱斯梅拉达的命运及其悲剧命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节选了《巴黎圣母院》原著第六卷第四章,标题仍用"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经过三轮教学实验,达成了几个公认的教学关键词:人性、浪漫主义、美丑对照。也有人发出疑问:能否将标题改成"一滴水换一滴眼泪"?群众的形象究竟如何理解?笔者近日又将原著细读了两遍,联系整部作品,对备课资料作以下补充。一.关于标题标题"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出自原文的一个细节:她一言不发地走进那扭着身子枉自躲避她的犯人,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唇边。这时,人们看到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留下来。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  相似文献   

19.
尚继武 《现代语文》2007,(10):43-44
由陈敬容翻译的、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的《巴黎圣母院》,其第六卷第四部分标题即为《一滴眼泪换一滴水》①。仔细读后觉得标题与本部分小说情节未尽吻合。后经  相似文献   

20.
人物背景伽西莫多是法国小说《巴黎圣母院》里的一号主人公。这部小说,有的翻译为《钟楼怪人》,"怪人"指的就是他。《巴黎圣母院》问世于1831年,是作家雨果第一部引起轰动效应的浪漫派小说。它以15世纪的法国为背景,通过讲述一个敲钟怪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