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育运动的动作结构反映了固有特点和各动作之间的固定内在联系,良好的弯道技术动作,必然要有合理的动作结构,用摄影、摄像的测量方法得到运动学参数,通过对这上结参数的综合分析,了解动作结构差异,并据此探讨弯道速滑动作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2.
短道速滑世界优秀运动员弯道滑行姿势的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1999年12月3~5日在长春举行的短跑道速滑世界锦标赛第6站500m、1000m取得名次的11名优秀运动员为测试对象,采用影像测量的方法,测试了弯道弧项段约7m距离内的技术动作,分析了在高速滑跑下滑跑动作的运动学特点。  相似文献   

3.
运用三维DLT摄像法,对国内两名优秀速滑运动员直道滑行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运动员自由滑行时间和单支撑时间偏长,降低了蹬冰频率;大腿带动小腿蹬冰动作不明显,在单支撑蹬冰阶段加大髋关节的蹬伸幅度,有利于发挥肌肉力量,提高蹬冰效果;在整个蹬冰过程中髋、膝关节起主要作用,单支撑蹬冰阶段膝关节伸展幅度过小,将造成消极蹬冰,影响肌力发挥;自由滑阶段较大的膝角导致压膝幅度增大,压膝幅度越大,压膝时间越长,对蹬冰效果造成的负面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4.
王晔 《冰雪运动》2003,(1):26-26,65
以全国第10届冬季运动会短道速滑男、女中短项目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影像测量方法,对运动员弯道段下肢各关节角度进行统计、分析,指出短道速滑运动员只有降低体位滑跑,减少阻力,才能提高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5.
动用运动学方法,对国内优秀速滑运动员新旧冰刀起跑技术进行对比分析,认为目前我国运动员使用新式冰刀站立式起跑的重心垂线至前支撑点的距离偏大;起动时身体前倾角度和后蹬角度普遍偏大,导致水平瞬时速度下降;痰跑阶段运动员是用高频率滑跑来快速完成转入滑行阶段内.  相似文献   

6.
我国优秀速滑运动员直道滑行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通过对中国速度滑冰运动员滑行新技术与旧技术(采用旧式冰刀)的运动学指标对比分析,总结出直道滑行新技术运动学特征,为提高中国速度滑冰运动成绩及探索适应新技术的训练方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孙国民  杨春怀 《冰雪运动》2000,(2):60-60,62
探讨了新型速滑冰刀垫片的功能及对冰刀整体性能的微调作用,介绍了垫片的使用方法,指出了优秀速滑运动员应充分利用这一环节提高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8.
新式速滑冰刀性能及其新技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国内速滑训练界在新式冰刀投入使用后对新技术认识和运用方面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访问,并针对认识上的一些共性问题,通过对新式冰刀性能和新技术的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由于新式冰刀在跖趾关节下方安装了带有转动的弹性装置,在蹬冰展腿最后用力时,能使身体重心前移,加快踝关节跖屈,并保持冰刀全刃与冰面接触完成侧向蹬冰动作,进而产生更大的推动力。新技术可充分发掘人体潜能,延长腿部肌肉作功长度,加大蹬冰幅度,并以踝  相似文献   

9.
运用三维摄像DLT法,对我国优秀女子速滑运动员直道滑行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优秀女子速滑运动员各动作阶段时间比例不合理,自由滑行时间和单支撑时间偏长,降低了蹬冰频率,影响蹬冰效果;运动员大腿带动小腿蹬冰动作不明显,在单支撑蹬冰阶段应加大髋关节的蹬伸幅度,这样有利于发挥肌肉力量,提高蹬冰效果;在整个蹬冰过程中单支撑蹬冰阶段膝关节伸展幅度过小,造成消极蹬冰,影响肌力发挥。  相似文献   

10.
新式速滑冰刀性能及其新技术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就国内速滑运动训练界在新式冰刀投入使用后对新技术认识和运用方面进行调查、访问,并针对在认识上的一些共性问题,通过对新式冰刀性能和对新技术的研究分析,提出对速滑新技术的一些特征性问题,以求得国内速滑界在广泛共识的基础上,采取相应有效的训练方法,尽快地掌握新技术,迅速提高速滑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11.
主要研究速滑腿部动作,着重分析滑行中足部和冰刀部位细微动作。主要结论为:摆动腿着冰时间(从冰刀接触冰面到刀刃完全放平)为0.1s,着冰处靠近支撑足,从录像片未观察到着冰时足艰与冰刀座有分离现象;从足艰(蹬冰腿)开始抬起到足艰与冰刀分开最大距离(此时冰刀仍然是全刃着冰)的时问为0.05-0.067s。这正是克莱普冰刀能提高运动成绩的关键所在。采用克莱普冰刀在这段时间能仍然在全刃蹬冰,延长了蹬冰时间,提高了滑行速度。此时的蹬冰主要是依靠足尖。这种情况也预示了蹬冰足蹬离冰面的最后一段时间伸展踝关节的重要性,提高伸展踝关节的速度将有助于进一步加大蹬冰的力度而提高滑行速度。  相似文献   

12.
优秀速滑运动员弯道蹬冰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运动生物力学的方法对世界优秀速滑运动员的弯道蹬冰技术进行了运动学分析,结果认为:优秀速滑运动员运用Clap式冰刀时的展膝程度并非传统认识上的充分伸直,而与采用传统冰刀时的展膝程度相似。蹬冰结束瞬间膝角在149.9°±6.63°~158.4°±4.83°之间。由此推测,Clap式冰刀与传统冰刀在下肢蹬伸技术动作上的差异并不是由膝关节所引起,可能与踝关节和髋关节蹬伸技术动作的改变有更大的关联性;提供了用起蹬条件作为判断和评价运动员蹬冰初始条件的方法,依此推测了下肢关节的有效蹬伸范围。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 1996、1998年度全国速度滑冰锦标赛男、女运动员短、中、长距离运动成绩对比与研究 ,分析出冰刀革新后对速滑运动成绩提高的幅度和超出以往成绩提高的规律 ,主要表现在途中滑单圈速度上 ,这是冰刀改进后促进新技术作用所在 ,关键在于克莱普新式冰刀的刀跟与冰鞋能随着蹬冰角度自动脱离和还原 ,有利于延长蹬冰距离 ,避免后程用刀尖蹬冰的现象。  相似文献   

14.
克莱普(Clap Skate)新式冰刀的结构与性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式冰刀问世以来,使速滑成绩产生新的飞跃,速滑技术和训练方法也发生了巨大变革,了解速滑新冰刀的制作原理和性能特点,对于认识新技术、改进训练方法、实施针对性训练,迅速提高我国速滑运动水平至关重要。就此阐述新式冰刀的制作原理、结构特点、性能特点和技术原理,使速滑运动训练界进一步了解新冰刀,以使充分发掘速滑运动员的身体潜能和技术潜能。仅供速滑训练界参考。  相似文献   

15.
根据新旧冰刀的不同技术要求,指出新冰刀的技术特点,提出8~12岁儿少速滑运动员新冰刀技术训练的教学改进思路。  相似文献   

16.
短跑道速度滑冰中,弯道路程占总路程的一半,因此,弯道技术对运动成绩影响很大。为研究弯道技术,采用影像测量方法对九冬会比赛中优秀运动员的弯道动作技术进行生物力学分析。从测试数据看,女子运动员在11.33 m/s以上,男子运动员在11.88 m/s以上;从曲线图看,男女运动员的同侧髋、膝角度一时间曲线形状相似,这表明同侧腿关节角度变化规律相同,支撑腿髋、膝动作协调,摆动腿髋、膝动作协调,蹬冰腿髋、膝角同时发力。对比以前测试的一些短道弯道速滑动作图表,可知,只有优秀运动员才具有同侧关节角度一时间曲线形状高度相似的特点,此现象揭示了优秀短道速滑运动员的动作结构特点。此外,单支撑阶段速度上升,而双支撑阶段速度下降,可能表明单支撑蹬冰比双支撑蹬冰更有效。  相似文献   

17.
宋丽速滑直道蹬冰技术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丽是我国速滑界后起之秀中的优秀运动员,她滑冰动作比较完美,蹬冰力度大的特点得到许多教练员赞许,为了探索其技术动作特点,在全国九冬会比赛现场用高速摄影方法拍摄了宋丽的1500m直道滑行动作,并用影片分析仪分析影片,取得重要运动学参数。  相似文献   

18.
优秀速滑运动员弯道滑行姿势的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从弯道滑行姿势的角度,以我国优秀运动员为样本,分析其目前的身体滑行姿势和蹬冰姿势的动态变化状态,进而比较传统式冰鞋与新式冰鞋在蹬冰过程中下肢的变化特点,为教学与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研究对象:选择参加2002赛季国际滑冰联合会(ISU)举办的世界杯(哈尔滨站)A组,1000m比赛中的优秀男、女速滑运动员。研究方法:拍摄研究法、三维分析法、数据处理法。结果与分析1.不同阶段关节角度的变化在单支撑阶段伴随着下肢的蹬伸,上体产生明显的下压动作。从左、右单步上看,无论男、女运动员其左单步各时相的角度均小于右单步,并且女子小于男子。髋关节角度是下肢惟一由单支撑蹬冰阶段开始到双支撑蹬冰阶段结束始终增大的环节,在下肢三大关节中变化幅度最大。特别是采用Clap式冰刀后,髋关节的活动范围更大。从蹬冰角的变化特点看,右单步…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现场采集的短道速滑500 m项目的优秀运动员运动视频进行处理,获取相关运动学参数,揭示优秀短道速滑运动员滑行运动学参数特征,为运动员科学训练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单台摄像机定点拍摄获取比赛录像,无须在现场放置框架,利用冰面现有文字和线段进行摄像机空间标定,利用SIMImotion解析软件得到运动员滑行轨迹的像坐标,最后通过射影变换原理获取运动员在冰面上的滑行轨迹等运动学指标。结果:数据显示在第三圈男女平均速度都达到最大,男子最大圈平均速度为14.14 m/s,女子为13.07 m/s。男女直道平均速度、弯道平均速度、入弯瞬时速度和出弯瞬时速度都在第5次达到最大值。男子直道最大平均速度为14.13 m/s,女子为13.13 m/s;男子弯道最大平均速度为14.70 m/s,女子为13.51 m/s;男子入弯最大瞬时速度为14.76 m/s,女子为13.66 m/s;男子出弯道最大瞬时速度为14.21 m/s,女子为13.12 m/s。起跑到第8步时,男女瞬时速度分别达到了8.39 m/s和7.63 m/s,男女步长分别达到2.98 m和2.44 m。结论:(1)利用射影变换原理完成运动员比赛滑行路线的标定,为短道速滑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方法。(2)优秀短道速滑运动员在500 m滑行中弯道速度贡献大于直道,起跑爆发力对抢位战术影响较大,运动员体能情况对最后两圈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