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山子传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阊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日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日:“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相似文献   

2.
方山子传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日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日:“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相似文献   

3.
方山子传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①之。稍壮,折节②读书,欲以此驰骋③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④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  相似文献   

4.
[原文]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相似文献   

5.
美点赏析苏轼是著名的古文学家,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风格与一般古文学家不同:流利自然,简洁而蕴藉。《方山子传》,简洁流利,寥寥数语,就把豪侠、清高的方山子刻画得活灵活现;短短篇幅,又把  相似文献   

6.
【设计说明】该教学设计是在分析教材和考虑学情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篇课文是选修教材中的传记单元的文言文。首先,作为文言文,要重视吟诵、品读,于是我加大了朗读份量,设计几种朗读方式,包括齐读、范读、分散读,在朗读中积累文言词语、句式知识、鉴赏人物形象。其次作为人物传记,  相似文献   

7.
<正>人物传记我们学了很多,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方山子传》又是一个什么类型的呢?要解开这个疑问,我们一同走进苏轼及他写所写的《方山子传》吧。一、作者简介(通过电子设备投影苏轼的个人简介及介绍)二、初步了解1.读顺课文及难点字字音。2.两两翻译,不懂提问。3.解释加点字。闾里(乡里)之侠皆宗(尊奉)之  相似文献   

8.
《方山子传》是苏轼为数不多的传记作品中的名篇.本课从“人物之异”入手,从“形貌之异”“生活之异”“际遇之异”三方面着重分析和挖掘方山子的外在形象特点及内在的个性内蕴.作者表现传主之“异”的过程中运用了一些诸如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奇”笔,使方山子的形象跃然纸上.在学生对方山子的形象特点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后,再分析作者“传人见己”的写作意图.本课的最后对方山子的精神内涵作一适度的拓展,从而让学生能在本课的学习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相似文献   

9.
读多了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正史人物传记,读一下苏轼的《方山子传》(入选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顿觉阵阵清风扑面而至.这篇372字的人物传记,采用的是小品文写法.状离别十九年猝然相逢于黄州岐亭的友人陈慥大半生之际遇,文势曲折,波澜迭起,笔墨传神,须眉皆动.苏轼一生所作人物传记凡十三篇,即在苏子所作传记中,《方山子传》亦属破格变调之作.从人物传记这一大视野下观照此篇,颇多可玩味之处.  相似文献   

10.
【评价】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隐士”是一个充满着浪漫而又神秘色彩的词语。隐士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往往是德行高洁、与世无争、心无块垒、超然物外。然而隐士也给人们留下了不佳的印象,他们往往采用欲进故退、欲仕故隐的手段,将隐逸作为出仕铺垫之“终南捷径”的作秀。而所谓的“真隐士”,他们开始亦未必不抱有人世济众的心胸,只是现实不如人意,因种种原因而逐渐对社会现实和仕途失望乃至绝望,于是转而追求个人心性之自由,从而遁迹山林。  相似文献   

11.
苏轼一生坎坷无数,却并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选择出世隐居,而是始终不改初心,坚韧、洒脱地适应困境,堪称人格的标杆,究其原因,与其独特的精神世界和人生态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王雷 《语文新圃》2008,(11):6-8
怎么会用上这么一个"很文学"的题目?当然不是我等凡夫俗子能随便想出来的,这儿是借用了20多年前<中国青年>杂志上一篇文章的题目.我记得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一封署名"潘晓"的读者来信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用的就是这样一个题目.这封信发表以后,立即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一场关于人生观问题的大讨论,持续时间很长,参与面很广,当时我在一个很闭塞的乡村读中学,都知道这个事情.……  相似文献   

13.
"气韵生动"原是绘画"六法"之一,是南齐画家谢赫在其所著的《古画品录》中提出的,指绘画的内在神气和韵味,达到一种鲜活的生命洋溢的状态。在中国古代,"气韵"也是最重要的审美形态之一,指在审美活动  相似文献   

14.
优秀的文章有它优秀的理由,文言文也是如此。凝练简明是古文的特点,被选编到教材中的文言文,这一特点尤为明显,在解读这样的文本时,我们往往能通过一个字或一个词打开通往文本和作者内心世界的大门。教师可通过确立和分析文本中的关键字——"异",来解读《方山子传》,从而探寻文言文教学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方山秋韵     
别人喜欢方山的春天,我却更神往方山那迷人的秋景。秋香阵阵惹人醉,我不由自主地来到了方山脚下,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稻田,轻风拂过,那稻子随风翩翩起舞,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那成熟稻谷的香味,沁透我的心脾,顿时感到心·旷··神怡·。顺着山间泥路向山顶奔去,偶尔会有调皮的泥巴“亲吻”你的脚,还有小虫扶摸你的脸。我顾不了这些,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踏着杂草丛生的小路,奔向我的目的地——方山顶上。看着这小路,我不禁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虽然不懂它的深刻含义,但我觉得用在这儿,还是很恰…  相似文献   

16.
那方山水     
张家界就像一个未历世事的小姑娘,静静地在房间中叹息。——题记大仲马曾说过,历史是他挂小说的钉子。那么,张家界就是上苍挂水墨画的钉子。这么一幅巨大的水墨画卷,没有卷轴,平铺在张家界这片土地上。隽秀、直耸的山,蜿蜒  相似文献   

17.
登东方山     
昨天晚上,我就和儿子商量好,第二天一早去登东方山。儿子当时豪爽兴奋地答应着,并一再让我明天早起叫他。我睁开眼睛时,太阳已不知什么时候从窗缝中挤了进来,跌在地上,吓了我一跳。我马上叫醒儿子,草草地洗漱完毕,吃过早餐,在儿子的埋怨声中向东方山进发了。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认为,<周易>之<彖传>与<小象传>可能为同一作者所作,而<彖传>、<小象>则与<中庸>具有相似处,<中庸>之作者乃为子思,因而,<彖传>与<小象>之作者亦当为子思.  相似文献   

19.
易廼屏《读柳子厚〈种树郭橐驼传〉》,原刊上海大东书局《学生文艺丛刊》1924年第1卷第3集,署名学校“南通代用师范”。作者另有小说《罪人》,刊于同刊同期。生平事迹不详。“南通代用师范”全称“江苏省第一代用师范学校”,前身为通州民立师范学校,今为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相似文献   

20.
《丧服传》与子夏的关系是一个聚讼不已的老问题,对这一问题作较为全面、系统的考察、分析和论述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通过论证子夏在儒学史上的学术地位,认定子夏具备传授《丧服传》的资质和条件;另一方面通过分析《丧服传》与其他两部据说也由子夏所传授的儒家经典《公羊传》、《谷梁传》在文本上的内在相似性,说明子夏“传”和部分撰写《丧服传》的可能性。因此,否定子夏“传”《丧服传》缺乏理据。《丧服传》虽然不一定完全由子夏所撰作,但《丧服传》为子夏所“传”之说是基本可信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