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树理念,正确定位教科研。 学校领导必须真正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树立科研兴校(教)理念,彻底澄清和消除教科研无用论、教科研神秘论及教科研“短期效益”论等错误认识,以“应用性研究”为主,把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确定为教科研的起点,着眼应用,立足实践,关键在创新,提高学校教科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与此同时,学校领导要积极引导教师树立“科研兴教”“教科研能力是教师生存的必需素质”“课堂是教科研的主阵地”等观念,  相似文献   

2.
1.树理念,正确定位教科研。学校领导必须真正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树立科研兴校(教)理念,彻底澄清和消除教科研无用论、教科研神秘论及教科研“短期效益”论等错误认识,以“应用性研究”为主,把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确定为教科研的起点,着眼应用,立足实践,关键在创新,提高学校教科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与此同时,学校领导要积极引导教师树立“科研兴教”“教科研能力是教师生存的必需素质”“课堂是教科研的主阵地”等观念,把教科研当作提升自身专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并指导他们从自身教育教学实际出发去选择适合自己能力水平的课题进行研究。2.…  相似文献   

3.
误区一,教育科研是神秘莫测的。这就需要改变以知识灌输为模式的教师培训制度,结合教师反思,让教师体会到教育学知识生产的过程;改变教科研活动的路子,把教科研活动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误区二,教育科研是专业人员的事,与我  相似文献   

4.
在教科研中促进农村教师专业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学校教科研工作中,我们以促进教师科研理论素养提高,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为目标,以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宗旨,从教师需要和学校发展出发,不断引领教师在科研的舞台上展示自我,积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实现教师自我价值。一、注重理论学习——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学习是时  相似文献   

5.
“科研兴校”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建设科研型教师队伍是科研兴校的前提和基础。案例研究具有“校本性、真实性、易操作性”的特性,同时是引导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切入点.教科研一体化的结合点。案例研究在学校教科研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学校应以案例研究作为核心,使教育科研工作化.教学工作科研化,把教师领上“幸福的研究之路”。  相似文献   

6.
目前教育科研在中小学中还是处于劣势地位,遭受冷遇的原因有多种,其中比较常见的是认为教育科研高不可攀,实效不够。一方面教科研活动需要花费许多精力,另一方面教科研的收益不大。认为它充其量是学校应对各种检查评比的摆设和花瓶,或者是教师职称评定的砝码和跳板,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实际帮助并不大。‘应该说,这是对学校教科研工作的一种曲解,它不是真正的教育科研,而只是停留在功利层面上的畸形的教育科研。但是如何才能改变这种习惯观念,使我们的教科研成为学校教师乐于接受的自觉行为呢?笔者认为,只有让教科研走进课堂教学主阵地,融入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才是提升教育科研地位,实施有效教育科研的可靠途径。  相似文献   

7.
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都明确指出:科研兴教,充实优化教科研队伍,引导教师潜心教学研究,鼓励教师脱颖而出。教育科研是教育事业的第一生产力,教育科研能够给教育实践提供智力支持,一线教师的自主式教育研究能够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能够有效地促使自己的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紧密结合,增强教书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能够促进学生发展,不断地、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一线教师自主性教育研究应坚持以下  相似文献   

8.
教科研在中小学开展,不能成为高不可攀的"阳春白雪". "立足课堂,教、科结合",把课堂作为课题研究的主阵地,要求学校教师立足课堂,实实在在地从教学实践中获取经验,寻求教学规律,提升教学理论,构建"理论学习--实践操作--提升经验"的科研模式,这是行之有效的学校教育教学科研良策.树人小学多年实践的校本教研模式给予我们以启示:以学科教学研究为主的校级课题可以成为促进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平台;教科研联姻成就教师们的教育教学业绩,打造在新课改形势下的活力"新"校;小课题研究催化教师教学科研素养的提升,令教师享受到教科研的成就感.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的教育需要新型的教师队伍,新型的教师队伍必须活跃在科研、教学一线。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推进器。没有参与教科研的教师只能是一位好教师,却很难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参与了教科研就有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甚至成为学者型、专家型教师。因为,教科研的过程是教师不断丰富知识、不断总结反思、不断提高认识的过程;教科研是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教师教育科研的动因大致可分为三类行政驱动型、功利驱动型和内需驱动型.当前,推动基层教育科研的发展,必须引导教师正确认识教育科研从目的上讲,教育科研必须服务教育教学实践与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同等重要;从过程上讲,教育科研过程必须与教育教学实践过程结合.同时,坚持改革教育科研成果评奖制度与改革教师评价制度并进,培养教师健康的教育科研动因.  相似文献   

11.
<正>一提教育科研,教师就有自卑心理,认为教科研很神秘,高不可攀,其实是人们给教科研披上了神秘的面纱。每个教师都有教科研的"基因",只是没有将潜力挖掘出来,这就需要教师进修学校与基层学校明确职责,通力合作,学校领导与教师共同努力,创新思维,大胆实践,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科研水平。一、教师进修学校教科所要发挥导向引领作用教科所要从科研管理、科研培训、活动开展、资源共享等方面加以指导和引导,并与督导评估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了科研 (包含远教科研和专业科研 ,下同 )的作用、评价及与教学的关系。还讨论了远教科研的实践探索、技术应用、高质量研究成果的产生和教育经济学研究等 4个问题。对如何提高电大教师远教科研能力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13.
<正>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教育的一个焦点话题。在我们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问题诸多,主要表现:有的教师安于现状,自我发展内驱力不足,认为自己在农村小学工作,也不想转入城区学校工作,只要完成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就可以了,在专业发展上没有明确的追求目标;有的教师教育观念滞后,科研意识不强,他们不愿参加研训活动,把上公开课、撰写教学反思等教科研活动当作一种应付性任务完成;有的学校骨干教师缺乏,特别是较高层次的领导军教师,即  相似文献   

14.
从激励政策、职称评定、自我实现等方面对一所学校28位教师的教科研活动情况进行个案分析,提出做好当前教师科研工作的思路和方法:让教师对教育科研的意义有一个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进一步强化职称评定中的科研要求;制订符合各校实际的教科研激励政策;加强对教师教育科研的指导和帮助;积极引导教师对教育实际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教科研是学术性的,其一方面是提升自我,这也正是教师职业生命的意义所在.作为教师,我们要力戒浮躁,力戒急功近利.所以,本文就教师如何成为教育科研的主体,从首要准备、实践方向、今后前途和主要方法四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改革给教育教学带来缕缕春风,教师的教学实践专业化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提高。教科研能见度包括教科研环境能见度、教科研专业发展能见度和教科研激励能见度等,旨在增强教科研的科学化管理与实施,促进教师教学实践专业化的高质高效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学校开展教科研活动,不能照搬研究室专业人员实施教育科研的模式。学校教科研要走“教育、教学、科研、教研相结合”的道路。这是因为学校教科研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育和教学,主要工作任务目标就是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把学生教好。  相似文献   

18.
教科研人员对一线教师科研指导,如果是居高临下的"指示教导、指点引导",往往会导致教科研人员进入"自说自话""一厢情愿"的困局。要突破这种困局,需要用理解精神观照教科研人员的指导行为。用理解精神观照科研指导,需要重新定位指导价值、塑造指导流程、构建指导关系,需要坚持以改变自我为前提、以尊重他人为基础、以沟通协商为关键、以视域融合为目的,回归鲜活的原始问题、关注教师的教学经验、聚焦丰富的生活世界,从而有效提升科研指导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正>基层教育科研是我国教科研组织系统中贴近教育实践的一个层级,是立足教育教学实践一线的教科研类别,承担诸多职能,但助推教师专业成长应当成为它的重要使命。它关注教育一线改革发展的最新动向,立足解决教师、学生的实际问题,跟群众的联系最为直接。从这一角度来说,实践性、适切性和实效性是基层教育科研的基本特点。实践性,是指基层教育科研的主题必须贴近实践,服务实践,接地气,否则很难吸引一线教师的参与热情。适切  相似文献   

20.
<正>教育科研是教师提升业务水平的必由之路,也是学校提升内涵的必由之路。作为校长,要想使教师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中乐此不疲,最好引导教师走上研究的道路。研究,会让教育教学变得更高效、更精彩、更有魅力。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学校和教师并没有把教科研摆在足够重要的位置,甚至有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教育教学,只要搞好教育教学就行了。殊不知,教育科研能帮助我们跳出教育看教育,能帮助我们冷静、理智地审视教育,寻找解决问题的更佳路径,从而不断求得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