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陵侯①既废,过司马季主②而卜焉.季主曰:『君侯③何卜也?』东陵侯曰:『久卧者思起,久蛰者思启,久懑者思嚏.吾闻之:「蓄极则泄,闷极则达,热极则风,壅极则通.一冬一春,靡屈不伸;一起一伏,无往不复.」仆窃有疑,愿受教焉.』……  相似文献   

2.
东陵侯①既废,过司马季主②而卜焉.季主曰:『君侯③何卜也?』东陵侯曰:『久卧者思起,久蛰者思启,久懑者思嚏.吾闻之:「蓄极则泄,闷极则达,热极则风,壅极则通.一冬一春,靡屈不伸;一起一伏,无往不复.」仆窃有疑,愿受教焉.』……  相似文献   

3.
东陵侯①既废,过司马季主②而卜焉。季主曰:"君侯③何卜也?"东陵侯曰:"久卧者思起,久蛰者思启,久懑者思嚏。吾闻之:‘蓄极则泄,閟极则达,热极则风,壅极则通。  相似文献   

4.
东陵侯既废,过司马季主而卜焉。季主曰:“君侯何卜也?”东陵侯曰:“久卧者思起,久蛰者思启,久懑者思嚏。吾闻之‘蓄极则泄,翻极则达,热极则风,壅极则通。一冬一春,靡屈不伸;一起一伏,无往不复。’仆窃有疑,愿受教焉。”季主曰:“若是,则君侯已喻之矣,又何卜为?”东陵侯曰:“仆未究其奥也,愿先生卒教之。”季主乃言曰:“呜呼!天道何亲?惟德之亲;鬼神何灵?因人而灵。夫蓍,枯草也;龟,枯骨也物也。  相似文献   

5.
知人     
贪人廉,淫人洁,佞人直,非终然也,规有济焉尔.王莽拜侯,让印不受,假僭皇命,得玺而喜,以廉济贪者也.晋王广求为冢嗣.管弦遏密,尘埃被之,陪扆未几,而声色丧邦,以洁济淫者也.郑注开陈治道,激昂颜辞,君民翕然,倚以致平,卒用奸败,以直济佞者.呜呼!"知人则哲,唯帝其难之",古今一也.  相似文献   

6.
章伯寅君尝作参观江苏职业教育成绩记.已刊于本志第七十期.惟章君之文注重叙述事实.而熊君此文则注重批评与建议.吾人既明了事实。而复饫闻有价值之批评与建议.则研究愈精密而改进愈有途径可循矣.故二君之文彼此可供参证也。  相似文献   

7.
原文: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文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而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声闻于大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  相似文献   

8.
扁鹊见秦王     
锦囊小语:昔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己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先秦《战国策》)侍从们不懂医道却要冒充内行提出种种意见,无怪乎扁鹊生气。现代社会中,有很多是专业能力,才能做出决定的,隔行如隔山,如果随意听信外行人,将会一失足而后悔莫及。秦武王请名医扁鹊给自己看病,扁鹊诊断病情后,着手准备治疗,扁鹊才刚刚离开,秦王身边的侍从纷纷进言说:“大王的病在耳朵前面、眼睛…  相似文献   

9.
[原文] 崔武子①见棠姜而美之,遂取②之.庄公通焉.崔子弑③之. 晏子④立於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⑤,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 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兴⑥,三踊而出.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⑦也,舍⑧之得民.” (选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有删节)  相似文献   

10.
自然与人为     
姜红 《现代语文》2004,(12):13-13
宋人有为其君以象为楮叶者,三年而咸丰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之中,而不可别也,此人遂以功食禄于宋邦、列子闻之日:“使天地三年而成一叶,则物之有叶者寡矣”故不乘天地之资,而栽一人之身;不随道理之数而学一人之智;此皆一叶之行也  相似文献   

11.
季札挂剑     
原文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带宝剑经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予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  相似文献   

12.
《桃花扇》以复社名士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绘了南明弘光王朝由建立到覆灭的动荡而短暂的历史。用作者孔尚任的话说,就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相似文献   

13.
韩愈苏轼岭表处穷殊异愈贬潮州,披述艰辛,戚戚怨嗟.卵巢之忧,丘首之叹,时见于诗,韩愈执于情者也.执于情,故入而不出,往不知返.晨趋丹陛,惟知有君;夕贬南荒,心存魏阙.故孤臣危泣,哀感君父,图异日之鹏举也.韩愈执于儒者矣.苏轼居惠,安土忘怀,随缘自适,深于哀乐而不滞,罹于忧患能自遣,入而能出,往而知返,尊儒而不执于儒者矣.据于儒依于道逃于禅,其苏轼之谓欤?然轼终不改尊儒之初衷焉.愈求哀君父,有所待焉;轼潇散度日,以观变焉.故愈之与轼,处穷虽异,归儒则一矣.  相似文献   

14.
《战国策·楚策四》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楚怀王的儿子楚襄王开始听不进良臣庄辛的忠言,而亲近淫逸奢靡的左州侯、右夏侯、鄢陵君等佞臣,结果导致国家土地缩减、生灵涂炭;但楚襄王能从中吸取教训,及时改正缺点,并赐给庄辛执圭的爵位,封其为阳陵君,从而使楚国迅速摆脱灾祸,转危为安.  相似文献   

15.
韩愈苏轼岭表处穷殊异愈贬潮州,披述艰辛,戚戚怨嗟.卵巢之忧,丘首之叹时见于诗,韩愈执于情者也.执于情,故入而不出,往不知返.晨趋丹陛,惟知有君;夕贬南荒,心存魏阙.故孤臣危泣,哀感君父,图异日之鹏举也.韩愈执于儒者矣.苏轼居惠,安土忘怀,随缘自适,深于哀乐而不滞,罹于忧患能自遣,入而能出,往而知返,尊儒而不执于儒者矣.据于儒依于道逃于禅,其苏轼之谓欤?然轼终不改尊儒之初衷焉.愈求哀君父,有所待焉;轼潇散度日,以观变焉.故愈之与轼,处穷虽异,归儒则一矣.  相似文献   

16.
君姓纳腊氏[3].其先据有叶赫之地[4],所谓北关者也[5].父今大学士、宫傅公[6];母一品夫人,觉罗氏[7].君初名成德,字容若,后避东宫嫌名,改名性德[8].以今年乙丑五月晦卒[9].卒而朝之士大夫及四方知名之士避于京师者,皆为君叹息泣下.其哀君者,无问识不识,而与君不相闻者,常十之六七.然皆以当今失君为可惜,则君之贤之才可知矣.君年十八九联举礼部,当康熙之癸丑岁[10].未几也,予与相见于其座主东海阁学公邸,而是时君自分齿少,不愿仕,退而学经读史,旁治诗歌古文词[11].又三年,对策则大工[12].时皆谓当得上第,而今上重器君,不欲出之外廷,置名二甲,久之,授三等侍卫,再迁至一等[13].  相似文献   

17.
张琳同学问:侯贏胸怀韬略,料事如神、办事周密,信陵君很需要他,但为什么他要“北乡自刭”“以送公子”呢? 七十高龄老人,为何不怡享天年,安然死去,而要“自刭”呢?这的确使人难以理解我们知道,长期以来,儒家思想一直统制着人们、儒家主张“君臣有义”,“君使臣以礼”“臣呈君以忠”这是儒家学者的伦理观念,司马迁的思想基本上属儒家。在本文中,他是把信陵君与侯嬴作为君臣的典范来描写的。信陵君屈驾往请之恩、礼遇招待之情,使侯嬴铭刻在心,庆幸遇上了明主。而侯嬴故意让公子车久立于市与客谈话,这是为成就公子之名,足以看出他的良苦用心,忠诚之至。当公子欲要“北救赵而西却秦”时,他又为公子献奇谋盗兵符,又力荐朱亥随军椎杀晋鄙,让公子取而代之。这一切安排得如此周密,可谓对公子竭忠尽智。他知道年事已高,不能奔赴沙场效命,留下来魏王知情后,可能会有麻烦。当然,在战国时代,他完全可以逃到别国以延残生。试想,连公子送他的礼物都不肯受,那又怎么能去寄人篱下去讨生活呢?与其风烛残年、孤苦  相似文献   

18.
【原文】 有人焉,视于无形,听于无声。以事其君,可谓臣乎?曰:否。杀其身以事其君,可谓之臣乎?曰:否。夫视于无形,听于无声,资于事父也。杀其身者,无私之极则也。而犹不足以当之,则臣道如何而后可?曰: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吾以天下万民起见,非其道,即君以形声强我,未之敢从也,况于无形无声乎?非其道,即立身于其朝,未之敢许也,况于杀其身乎?不然,而以君之一身一姓起见,君有无形无声之嗜欲,吾从而视之听之,此宦官宫妾之心也。君为己死而为己亡,吾从而死之亡之,此其私匿者之事也,是乃臣不臣之辨也。  相似文献   

19.
孔尚任的《桃花扇》传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实事实人,有凭有据"。在教学《桃花扇》的结尾曲《哀江南》时,发现学生往往对文中描写的明末复社文人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更感兴趣。甚至有的学生错误地以为本曲是为侯、李的爱情而唱的挽歌,也有学生读完课文后认为没意思,不如选其它曲段。针对学生这种心理特点, 在实际教学中,不妨从学生易于接受的角  相似文献   

20.
依据"考试说明"要求,需要理解的常见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过、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对常见文言虚词注意归纳,可收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1.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其"全部用做第三人称代词的一组是:(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2)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日:"君将哀而生之乎?"(3)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4)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5)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6)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