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刁难,揶揄,贬损,砸场子,发飙,自卫反击…… 关于易中天在北京电视台的《非常网络》录制现场对两位主持人做了什么.每个围观者都会根据自己的立场、价值观,选取合适的词汇加以概括。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中医之四诊"望闻问切"在新闻工作中的应用.新闻记者除了具有独特的新闻嗅觉之外,还必须具备对问题的分析研究、综合归纳之能力.  相似文献   

3.
4.
用浏览器输入"万恶"两字,第一条提示是"万恶不赦",第二条就是"万恶的高等数学".最近一个焦点新闻就是姚明的高数挂了,有篇报道的标题很搞笑"姚明怕什么?万恶的高等数学!"其实不止姚明这种管理专  相似文献   

5.
用浏览器输入"万恶"两字,第一条提示是"万恶不赦",第二条就是"万恶的高等数学".最近一个焦点新闻就是姚明的高数挂了,有篇报道的标题很搞笑"姚明怕什么?万恶的高等数学!"其实不止姚明这种管理专业的学生怕数学,理工科的学生也一样,我亲耳听到有学生对着教室走廊上的数学家画像抱怨"老子的幸福全毁在你们手里了!"  相似文献   

6.
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之"三顾茅庐"中认为:"凡三往,乃见"为"一共去了三次,就见面了";并认为"三顾"是"多次"、"再三"、"频繁"的意思。笔者以为不可。应是:"总共去了(光顾)三次(隆中),第三次(哦)这才(在草庐)会见了"。三顾草庐与孔明出山更不能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7.
当我们参加工作后,当然需要得到薪酬,但这个薪酬是什么呢?我们在企业里问过一位刚领取第一个月工资的大学生. "你领工资了吗?"  相似文献   

8.
易中天"初出茅庐"时的自荐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荐能力是尽快实现人生理想的必备素质,古代的毛遂自荐、干谒之风和当今的自我推销等都可以证明。易中天先生妙趣横生的非凡演说水平国人尽知,而他初出茅庐时就已具备的高超的自荐能力则鲜有披露。  相似文献   

9.
<正>我到过巴黎、柏林、赫尔辛基以及其他太多太多的所谓国际化大都市。拿巴黎来说,我一下火车就问路,但没人跟我说英语;进店买东西,服务员也讲流利的法语。其实他们没有不会说英语的,但就是不跟你说,虽然英语是约定俗成的"国际语"。法国人认为自己的语言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德国人也一样,法德两国的  相似文献   

10.
研究中国历史、文学的人,不知几千几万,可有谁享受过被千千万万粉丝顶礼膜拜的殊荣?吃大众文化饭的不知几千几万,可又有几个真正被大众所认可、追捧?易氏不愧是当代大众文化的英雄、文化市场上的天才--靠一张嘴品评历史,一次就拿500万版税的人,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易氏是第一人.  相似文献   

11.
章晓炜 《文教资料》2008,(9):182-183
易中天在现今高校学生心目当中不仅仅是一位学者、一位教授,更像是一位明星,易中天的<品三国>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给我们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提供了借鉴和反思,透过"易中天现象"改进我们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德育教育者素质,能使高校德育工作开展更为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2.
如果真的一纸赦免令就可以如此轻易地抹杀罪与非罪的界限,那么,人们就会怀疑我们的政府和社会到底在提倡什么和鼓励什么?  相似文献   

13.
14.
星档案:王珞丹,内蒙古赤峰人,现居北京,北京电影学院2001级表演系本科.电视作品:《蝴蝶飞飞》《阳光像花儿一样绽放》《奋斗》《被爱放逐》《我的青春谁做主》话剧作品:《墙》《远山野情》《老顽固》《母亲的节日》等  相似文献   

15.
陈栋 《教育与职业》2003,(12):23-23
最近,我在很多媒体的教育专版或高考指南里看到了“今年高考九大热门专业”。其中有生物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环境工程、新闻学、法学、公共事业管理、物流等。根据我个人的观察,这已经成为了每年高考的必需品,甚至是引导招生的“法宝”。笔者认为,这类高考“营养品”大可不必。一直以来,很多人把社会人才需求量和就业率当作标准来把专业分为冷热门。但是,社会总是发展变化的,需要的人才取向也就会有很大的变化。就专业本身而言,并没有什么冷热之分,每一个专业都有起不同的社会作用,只不过在特定的时候所起的作用的大小不同罢了…  相似文献   

16.
易中天“品三国”对时下大众的认知方式和接受心理所产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站在现代视域和文化层面上来进行分析,易中天“品三国”广受欢迎的原因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文化内涵的多元化和学术传播方式的多样化;选择为学者与大众共同关心的话题;独特新颖的切入角度和个性鲜明的表达风格。  相似文献   

17.
今年的生目恰好是星期天,阳光明媚的一天。我满心欢喜地等着家人和朋友来和我说“生日快乐”。而最终只有6个人在QQ上给我留言说生日快乐。  相似文献   

18.
19.
我这一辈的人都知道“两校”是特指北大、清华,“中央文革”御用的写作班子“梁效”就是其谐音。本文用这个合称并无半点恶意,一是为叙述简短,二是承认英雄奸雄皆是“雄”、香名臭名都是名的新老潜规则,以证明“两校”就是不同凡响。且说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在重庆发表言论指责两校招生时“掐尖”埋没了许多人才。此言一见报,社会反响强烈,网民们大多数对他的观点表示赞成,不少人用自己的切身感受从不同侧面作了补充发言。我想,两校招生时“掐尖”无可厚非。问题的关键在于:两校凭什么可以得遂所愿?请注意这个问题实际上不是冲着北大清华…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