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词多义是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它反映出语言发展的动态性。非范畴化理论是对范畴化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它强调社会文化和人类认知的动态特征。非范畴化理论能够为由源义引申的衍生义提供强有力的认知理据。非范畴化使语言系统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呈现出相当的灵活性和可塑性,为语言使用者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论文突破对英语分层教学的传统研究视角,在对其研究中引入范畴化理论,从范畴化、非范畴化和范畴化典型理论这三个被视为范畴化理论的核心概念方面深层次地、动态地解析了分层教学产生及变化的内在认知动力和规律,说明了范畴化理论对于分层教学具有很强的解释力,这不仅为分层教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认知理论视角,更是为分层教学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3.
语言的非范畴化学说不仅是对乔氏语言自主性观点的批判,更是一种对范畴化理论的推进和发展。就目前中国的研究现状而言,该理论有以下几点值得深入研究:进一步严格界定非范畴化的定义及研究范围;从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研究视角对非范畴化展开多维探讨;推进非范畴化的跨学科研究。  相似文献   

4.
完整的范畴化理论包含范畴化和非范畴化。范畴化的作用在于给混沌的世界建立秩序,找出事物的结构关系;实现认识过程中的经济原则。非范畴化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范畴成员逐渐失去范畴特性的过程。两者是辩证的、相辅相成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和完整的过程。本文旨在从词义和词性两方面探讨他们在范畴化向非范畴化过渡过程中所发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外语学者刘正光关于语言非范畴化理论的研究是语言学领域一项具有前沿性和创新性的学术成就,为认知语言学作出了很大贡献。语言非范畴化不只是语法化的非范畴化,而是范畴化理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人类对自然认知的一个过程,是一个知识类型以及知识概念的创新方式。  相似文献   

6.
名词在非范畴化过程中,往往丧失了范畴属性特征的某些典型特征,同时获得了新范畴的一些特征。这些非范畴化特征使得名词在非典型句法位置上的句法、语义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其他词类的句法、语义特征相接近,促使名词发生了功能游移。因此,名词的功能游移是名词非范畴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范畴化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概念的基础,近年来逐渐受到了语言学家的重视。完整的范畴化理论由范畴化与非范畴化构成。语法范畴等词类概念在现代语言学中已被广泛接受和认可,各种语法理论都利用"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等范畴来建立自己的理论模式。英语中任何词类范畴都能互相转化。而且词类范畴也有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之分。范畴化理论可以用于英语教学并对英语词类转化有一定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8.
以"I think","你看"等为例,对英汉主谓插入语结构的非范畴化现象进行分析,试图考察该结构的非范畴化特征如语义抽象或泛化、丧失形态标记、句法限制条件消失和功能、范畴的转移等,并对英汉主谓插入语非范畴化现象进行了对比,以期用非范畴化的理论加深对该结构的理解,反映认知和语言的不断创新,提高人们的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9.
非范畴化是指为在一定的条件下,范畴成员逐渐失去范畴特征的过程。这些成分在重新范畴化之前处于一种不稳定的中间状态,它们丧失了原有范畴的某些典型特征,同时获得了新范畴的某些特征。以非范畴化理论为依据,探讨日语复合动词的构成要素在非范畴化阶段的副词化现象。从意义上看,复合动词副词化的构成要素在副词化过程中丧失了原意,获得了加强主要动词动作的程度副词意;从句法特征上看,副词化的构成要素丧失格支配能力。  相似文献   

10.
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化理论在为某些传统词汇教学方法提供全新理论诠释的同时,更注重挖掘意义关联性,理顺意义关系,让英语词汇教学回归语义本位。本文论述范畴化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方法的新启示,并从该理论角度提出新的可尝试的英语词汇教学方法,以期能够对英语词汇教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情态动词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范畴,其模糊性一直是人们理解情态语义的难点,该文运用非范畴化理论很好地解释了情态动词的子范畴,由道义情态到认识情态的非范畴化过程,并且发现情态的模糊性,即道义情态和认识情态的合义,体现为情态动词非范畴化过程的中间状态的模糊性上。  相似文献   

12.
为了了解纷繁的世界,我们不得不把事物归入范畴,由此产生了范畴理论。而随着研究的日益深入,传统的范畴理论受到苛责,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的范畴观——家族相似性理论和原型理论,外语词汇教学显然颇受启发。然而,范畴理论特别是原型理论也并非毫无缺陷,为了解决范畴化所不能解释的认知语言学上的种种困难,非范畴化理论应运而生,二者互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3.
英语名词的非范畴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某些名词范畴成员逐渐失去范畴特征的过程。这些名词在重新范畴化之前处于一种不稳定的中间状态,失去了一些名词范畴的典型特征,同时获得了新范畴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14.
运用Ruiz de Mendoza(2002)和Heine(1991)的转喻观点,分析了名词非范畴化的认知机制.研究发现,名词非范畴化发生的基本认知机制,是通过激活类概念的主域来指称或说明想要表达的次域中的概念;同时次域中的语义焦点,要结合具体语境通过转喻的视角化来突显.本研究运用转喻理论为名词非范畴化的认知机制做出了统一解释.  相似文献   

15.
文章尝试运用非范畴化理论研究了现代汉语中的动词作状语现象,主要讨论了动词状语V1的非范畴化、动词作状语的动因及其形成机制。在构式语法理论支撑下,文章认为作状语的动词仍是动词,它是构式赋值、动词词义与动词使用频率共同作用的结果,此类动词还处在非范畴化的中间状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范畴化理论的等级结构及其过程进行了粗浅探讨.范畴化是人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对事物进行分类的高级认知活动.范畴化有三个层次,即基本范畴,上位范畴和下属范畴.原型范畴在基本层次范畴得到最好体现.范畴化是一个完整的动态过程,经历了无范畴,范畴化,非范畴化和重新范畴化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发展,"读题时代"的到来,新闻标题语言出现许多"不规范"现象。本文将从语言非范畴化的视角为这些特殊表达方式寻找认知理据,以名词非范畴化现象为例,分析其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经典范畴理论在汉语词类研究中的困境出发引出原型理论与非范畴化理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证原型理论和非范畴化理论在汉语词类研究中的解释力,旨在探索汉语词类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9.
非范畴化与范畴化是同样重要的认知机制,是语言变化与创新的重要途径。非范畴化以现有的语言资源表达说、写者想要表达的特定的思想内容,突显了原有概念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本文试从隐喻的角度阐释语义的多义性现象、非范畴化的连续体性质以及非范畴化的工作机制,从而揭示隐喻机制在语言非范畴化现象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名词化本身是个非范畴化的过程,因此名词化习得也必然带有非范畴化的特征。正因此使得学习者难以成功习得名词化,导致了名词化的过度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