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堂提问是调动学生阅读、思考,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教学手段。好的提问,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得法的提问,不但没有好处,而且有害。因此,必须注意课堂提问方法,提高课堂提问的艺术性。目前,我们的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满堂问”的弊病,“满堂问”实际上只是“满堂灌”的一种变式罢了。孔子早就提出“因材施教”,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个别施教”。这就是对我们语文课堂教学要力求呈现梯度的最好概括。  相似文献   

2.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变“满堂问”为“有效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问题是否有效,关键是看能否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并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着力。课堂提问要问在学生“最近发展区”  相似文献   

3.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变“满堂问”为“有效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问题是否有效,关键是看能否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并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着力。课堂提问要问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识水平可划  相似文献   

4.
一、以提问、铺垫代替学生思维 有些教师把课堂提问与启发式教学简单地等同起来,认为“问”就是“启发”,于是课堂教学的满堂灌代之以“满堂问”;一些没有思维价值的简单问题,诸如“对不对”、“是不是”等充斥课堂。一问未了又是一问,学生应接不暇,浅尝辄止。表面上,似乎“双边”活动热闹非常,实际上学生的思维并没有真正展开,对教材仍是一知半解,或不求甚解。长此以往,反而会养成学生肤浅的学习态度和思维的惰性。提问  相似文献   

5.
“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只要教师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就能“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那么,怎样才能真正问到学生的“心窍”,怎样使课堂提问问得精、问得巧,问得有效呢?我认为,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设计要有讲究,其策略有以下几方面:一、把握教材,选准问点所谓问点,就是提问的切入点.同一篇课文,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设问,但不能随意设问,这就需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选准问点,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1.抠“文眼”  相似文献   

6.
提问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 ,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与败。因此 ,作为一名教师 ,在课堂上必须正确引导学生进入教学中的情境 ,让学生的思维走向跟着教师的思路发展。如何设计提问和怎样问是课堂提问的关键。(一 )提问要遵循教学规律。在语文教学中 ,提问应紧扣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必须遵循教学原则 ,不得背离学生的实际能力 ,更不能背离科学去凭主观臆造 ,随意发挥 ,信口发问 ,满堂问或无目的问都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 ,课堂提问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 针对性。要针对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疑难问题 ,做到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7.
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一次好的课堂提问能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探索对象上.它是教师调控教学程序、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可如今.课堂上“满堂灌”虽不见了.但“满堂问”却屡见不鲜。哪些提问值得我们警惕和避免呢?  相似文献   

8.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 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问题是教学的载体,它推动着课堂教 学的进程。然而,目前的很多课堂仍然呈现所谓的“假课堂”, 满堂提问的现象还是存在,留给学生的只有狹窄的思维空间, 课堂教学“肤浅”,缺乏“深度”。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避免这 些现象,就必须在“问题”上下功夫,用“真问题”组织数学课堂 教学,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9.
“满堂讲”“满堂问”“满堂论”的低效课堂弱化了学生的思考,肢解了文本,也降低了教学的逻辑性和科学性。有效的连锁问题可以改变这一现状,它通过设置主问题,构建有逻辑关系的问题链,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螺旋式提升思维品质,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通过探究名师课堂教学案例中的连锁提问方式,思考设置主问题、构建问题链的技巧和要义,以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提问是课堂中沟通联系、传授知识、反馈信息的重要方法,为发挥其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并防止教学中的“满堂问”,教师须围绕目标精选问点,以启发学生思维,帮助理解知识,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一、设问于联结点,诱发思维教学过程实际是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进行新探索、获取新知识的过程。而“迁移”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因此,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设问,以创设迁移条件,把学生引入“最近发展区”,使其在“疑问→探究→发现→解决”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如  相似文献   

11.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教师本着激发兴趣、启发思维、难易适度的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设计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价值和作用,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然而,在对实验学校的调研中我们发现,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提问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满堂问“轰炸”下的“不假思索”,问题层次性不强,缺乏思考价值……此类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提问作用的发挥,进而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的思维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刘南平 《考试周刊》2010,(15):177-177
在新课程的课堂中,“满堂问”是很多教师在物理教学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以为多问就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就充分体现了让学生自主学习,就实现了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其实,提问应该精心构思.应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问。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被教师繁杂的“问”弄得晕头转向。我并不反对课堂教学中的“问”,问题是要“问”得恰当,问得科学,问得有重点和层次性.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3.
有一位伟人曾说过,提出问题某种意义上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一切科学探究都始于问题。课堂教学中的设问,既是老师引出话题的一种形式,也是启发式教学的常用模式,更是探究式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精到的课堂教学设问,可以起到引导课堂教学的方向,引起学生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和化解教学难点的作用。课堂提问的针对性、适时性、层次性和创造性,反映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体现教师的知识素养和艺术修养。下面通过高中《物理》“简谐运动”课堂教学一节中的几个片段谈谈物理课堂设问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4.
有效教学离不开深度思维,深度思维离不开合理提问,在数学课堂中教师需要通过精心设问激起学生真正的、高层次的思维。研究者基于以问促学的数学教学设计理念,精心设计“乘法的认识”一课的教学过程,通过对导入、探究、练习、总结这四个环节的提问设计来促进学生深度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问题是思维之源、思维之资.课堂教学以“问题”为纽带,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提问的好坏决定着课堂的成败.高效的课堂教学依靠高品质的课堂提问.但现行的课堂实践中,存在不少“伪问”“假问”“碎问”等无效提问,影响了课堂效率,因此我们追求高效课堂,一定要避免课堂提问的零碎性、随意性、浅层性,必须提出有益于教学的“真问题”——具有教学价值的核心问题,促进学生的“真思维”,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思维方式,真正提升课堂教学品味.  相似文献   

16.
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好的课堂提问能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探索对象上,它是教师调控教学程序、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可如今,课堂上低效的“满堂问”现象却十分常见。  相似文献   

17.
提问是小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提问、自己解答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大有好处。然而,当前的小学课堂教学提问存在着诸多问题,教师的"满堂问"现象充斥课堂,"问"得太"多","问"得太"碎","问"得太"浅",缺乏思维价值。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提问不应该是由教师来主宰,而应该由学生自主提出。学生主动提问尤其是提出较高水平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入。正如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相似文献   

18.
课堂提问是通过设问使学生在心中产生疑惑.进而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的有效方式。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同样的问题,这样问,学生懵懵懂懂,那样问,学生豁然开朗;这样问,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那样问,则会“一潭死水。微波不现”。原因何在呢?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不断优化课堂提问。实现课堂教学轻负高效的推进。  相似文献   

19.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教学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的思维,让课堂教学更高效.但是,一些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设计却不尽如人意,随意发问、一问到底的现象比比旨是,这样的课堂提问不仅不能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而且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那么,如何使课堂提问更有效呢?俗话说:“鼓要敲在点子上.”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要问在点子上.  相似文献   

20.
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较普遍、功效较显著的教学手段。为了克服以前“满堂问”的现象,真正发挥提问的语言效应,我们必须切实并清课堂提问的要求、形式,掌握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技巧,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