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UFO大纪实     
《海外英语》2011,(11):8-8
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美国上空发现碟状飞行物。当时称为“飞碟”,不明飞行物目击事件急剧增多,引起了科学界的争论。专家认为。这和大家的从众心理有关系。无论UFO目击事件到底是真是假。UFO是否存在,人们都永远在关注。  相似文献   

2.
冷战时期美国中央情报局在中国西藏问题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但由于中情局严格的保密制度,大量的历史档案没有解秘。目前,国内对美国情报机构插手中国西藏问题的研究成果非常有限,但美国学界出版的几部关于中情局秘密插手中国西藏的历史著作,为我们研究这一专题提供了难得的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3.
UFO是"unidentified flying object"的缩写,它的含义是"不明飞行物",指不明来历、不明空间、不明结构、不明性质,但又飘浮、飞行在空中的物体。一些人相信它是来自其他行星的太空船,有些人则认为UFO属于自然现象。20世纪40年代,美国上空发现碟状飞行物,当时称为"飞碟",这是当代发现不明飞行物并对之产生兴趣的开端。那么,真的有UFO和  相似文献   

4.
《中学科技》2011,(1):16-17
中国的“飞碟年”档案 “飞碟年”这一说法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德伯特·圣托斯博士提出的。 20世纪80年代初期,很多人才刚刚知道UFO时,圣托斯博士就已经用计算机对以往30多年来的世界各地的50000多份疑似UFO的目击报告进行了分析,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美国《华盛顿邮报》近日刊登文章,指出美中情局秘密部队在阿富汗作战中发挥了核心作用。文章说,据可靠消息称,美中情局凭借其地面的秘密准军事部队和空中的“食肉动物”无人驾驶侦察机,正在开展一场秘密战,前不久他们就为美军对“基地”组织领导人的集中空中打击提供了重要情报。  相似文献   

6.
美国:经济结构调整推动老工业区“锈带复兴”20世纪90年代,被称为“锈带”的美国中西部老工业区在经历了长期的经济衰败后迅速重新崛起。“锈带复兴”成为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界研究和推崇的一种经济现象。所谓“锈带”,实际上并没有具体的地理位置。通常是指美国中西部的几个州。底特律、匹兹堡、克利夫兰和芝加哥等大工业城市均在这一地区。20世纪中前期,“锈带”既有过制造业兴旺发达  相似文献   

7.
始于20世纪早期对《野草》的解读,存在一种值得特别关注的线索,即《野草》中“虚无”、“绝望”的意味究竟为何意.这是阐释《野草》的一个关键问题.自20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末的阐释中不乏自由之声,亦不乏在政治气候的影响下发出的种种变声.不过,一种尤具启发的思路隐约可见,即在《野草》最“消极”的《墓碣文》和最“积极”的《这样的战士》之间存在某种尚未解明的秘密.这一解读秘密在20世纪40年代的竹内好那里几近“去蔽”,遗憾的是,其结论未能清晰呈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木山英雄眼中,其秘密俨然可以揭示,但他又否定了自己的“发现”.  相似文献   

8.
教育问责制:美国的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教育问责制(accountabilityineducation)在美国发轫于20世纪70年代,是针对当时中小学校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家长和社会的要求而产生的。当时,教育问责运动无疑是一场“及时雨,”它让社会各方共同关注学校教育,从而让学校以更低的成本培养出更合格的学生,为美国社会的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文章在介绍、分析美国教育问责制的基础上,为我国的中小学教育管理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9.
一、关于生活质量 生活质量研究首先起源于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富甲天下,其政治、经济、军事和科学势力如日中天,美国民众的物质生活也很快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就可以理性观察到的生活条件和状态而言,当时美国人对自己的生活理应感到比较满意。然而就是在这一时期,失望乃至颓废的生活情绪在美国民众,特别是年轻一代身上孕育和逐渐浮现出来,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高潮,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也产生了强烈的回应。古瑞(Gurin)、加尔布雷斯(J.K.Galbraith)等人敏锐地捕捉住了这一社会动向的理论意义,意识到物质繁荣和科学技术进步不一定带来人们日常生活中幸福感的增加,从而掀起了生活质量研究的热潮。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30年代,梅贻琦在清华实施通才教育,这既与他留学美国,接受英美教育思想有关,又与当时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有关。通才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它不仅体现在各门知识之间的“通”,而且要求做学问与做人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11.
以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二十余年间的部分中学近代现代史课本为主要研究材料,对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学历史教材中的近现代美国形象特点从政治(含独立战争、内战)、经济、对外关系这些近乎涵盖当时中学历史教材所有关于美国内容的三大方面展开分类评述,以求对当时教材的美国形象从分类剖析中得到具体化和细致化的形象特点。最后对本阶段教材的某些特点进行了总结,并从宏观角度对本阶段教材对其后教材的部分影响及相互比较作了简要探究。  相似文献   

12.
是UFO事件?     
8月20日前后,多地报告发现不明光球。这是不是UFO?外星人是不是来了?关于这个问题,大家给出了不同答案。  相似文献   

13.
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   总被引:178,自引:0,他引:178  
一、 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 20世纪 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来的。美国克林顿政府于 1993年 9月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 NII),俗称“信息高速公路” (Information Superhighway)的计划,其核心是发展以 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 (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 IT)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 IT在教育中应用作为实施面向 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美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世界各国的积极反应,许多国…  相似文献   

14.
“拉格教科书”事件指的是哈罗德·拉格在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社会科”课程改革中所设计的教科书引起的审查与批判。拉格的“社会科”课程改革是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中最重要的实验之一,其设计的教科书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经历了20世纪20~30年代的编写与大规模推广、30年代末遭遇早期反对、群众抵制活动的兴起、40年代初的大规模撤出,以及各方为“拉格教科书”辩护五个基本的发展阶段。通过梳理“拉格教科书”事件的发展始末,可以发现这一事件的发生受到当时各方面社会因素的影响与推动,“拉格教科书”自身的内容缺陷、社会改造主义的理想化,30~40年代美国国内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等因素是拉格“社会科”课程改革失败以及教科书最终被下架的原因。通过对这一争议的历史梳理发现,“拉格教科书”事件并不只是有关文本内容的争议,更体现了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深刻冲突,美国公共学校中“社会科”改革也成为了保守派等权力关系围绕官方知识与意识形态的战场。  相似文献   

15.
浅谈美国的生计教育及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为缓解当时教育与就业的矛盾,提出了“生计教育”理论,并在美国联邦政府鼓励下发展成一场教育改革运动。它把职业和劳动置于教育过程的中心,要求把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结合在一起,透过生计认知、生计安置、生计进展等具体步骤来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最终让每一个人都能过上适合自身特点的生活。其中的许多具体措施和经验,对我国当今的教育改革很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物学》2008,24(3):23
概念图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康奈儿大学诺瓦克(Joseph D.Novak)教授等人提出,但概念图这一概念名词的确定却是在20世纪80年代。20世纪60年代初期;行为主义理论还在北美盛行,由于行为主义理论不能很好的解释区别于低级动物的人是如何获得知识的,奥苏贝尔(David P.Ausubel)于1962年第一次提出关于人的学习的认知理论,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60年代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一位西方记者突然问当时的外交部长陈毅:“中国最近打下了美国U-2型高空侦察机。请问,用的是什么武器?是导弹吗?”按常规,对于这种涉及国家军事机密的问题,完全可以用“无可奉告”这一外交辞令来回答,但  相似文献   

18.
美国政府插手中国西藏问题由来已久.二战期间美国战略情报局官员首次秘密入藏,与西藏政府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新中国成立前后美国中央情报局官员马克南一行自新疆秘密入藏,策动西藏分裂势力独立;"十七条协议"签订前后美国秘密策动达赖出逃,并通过中情局秘密培训藏人特工;达赖出逃印度以后美国利用尼泊尔的木斯塘培训藏人准军事部队,窃取中国情报.冷战结束以后,美国从幕后走向前台,主要通过国会促动西藏问题国际化.实际上,美国对中国西藏的政策是伴随其对华战略的变化而变化的,意识形态之争是美国插手中国西藏问题的重要考量,利用西藏问题煽动南亚国家反华是美国西藏政策的一个重要目的.  相似文献   

19.
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传教士来到了海南岛,他们在传经布道的同时,还考察和记录了当时海南种种方面的情况,并于20世纪初以英文写成《棕榈之岛-海南概览》一书,该书为目前所知的最早的关于海南岛的英文专著,生动翔实记述了传教士的所见所闻,留下了许多富有价值的第一手的历史资料,现存美国纽约公众图书馆。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识字运动、民众教育运动的深入开展,民众读物的编辑和改良工作越来越得到知识界的重视,但在如何处理传统民众读物与编辑新式读物的问题上,当时的民众教育界和知识界有着不同看法,不过在对传统民众读物的批判以及新式读物内容的现代性上并无实质性分歧。文章通过对有关资料的梳理,期望能以民众读物为突破口来再现知识界的民众意识与底层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